刘晓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新冠疫情迫使就业服务不断由线下向线上迁移,不管是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还是经营性就业服务平台都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招聘求职的重要依托,平台上已积累大量就业服务数据。然而,目前就业服务平台仍存在着不便利、不安全等问题,就业服务数据的价值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就业服务平台格局和功能,优化就业服务数据管理和应用,创新“制度+技术”新型数据安全防控机制,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就业促进工作,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支撑作用发挥显著
“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指出:持续加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规划目标正初步变为现实,就业服务平台和数据发挥较大支撑作用。
(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全国联网和信息汇聚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开辟“就业服务专栏”,标志着国家级网上就业服务总入口建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通“就业在线”网站,汇聚各地、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息,实现招聘求职信息实时、全面汇聚、共享和发布,支持跨区域、跨层级开展招聘求职服务。教育部建成“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二)就业服务数据不断积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我国就业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部门、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统计部门每月通过统计和推算的方式获得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国农民工数量等数据。人社部门依据全国8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每季度编制发布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教育部门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发布重点学校就业质量报告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此外一些市场调查机构结合政府部门公开数据和经营性就业服务平台数据不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报告。总的来看,数据统计范围不断扩大,数据发布频度不断加快,为政府就业政策制定、学校专业设置和青年就业规划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三)经营性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持续创新
在《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的规范引导下,经营性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创新开展培训、测评、职业指导、劳务派遣、岗位外包、灵活用工等服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网上就业服务发挥出越来越大作用。据调查,2021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规模为160亿,这一数据较2020年增长了约48.2%,为近5年同比增长率最高的一年。未来三年网络招聘行业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二、就业服务平台和数据应用面临三方面问题
(一)就业服务平台的便利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是权威就业服务平台网络入口不明显。目前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比较多,但权威平台网络入口不好找。全国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程度不够,从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就业专栏链接的地方平台来看:有17个省份有2个以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4个省份只有一个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平台名称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标志,服务范围和水平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职业学校覆盖不全。二是用专业名称搜索得到的信息匹配度较低。各类就业服务平台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基本以职位(岗位)名称作为关键字,没有建立起专业名称和职位(岗位)名称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平台上以专业名称搜索得到的信息匹配度较低,需要经过多方核实确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三是就业服务平台功能不完备。一些地方就业服务相关政策、数据发布、职业指导、面试、签约、培训、技能大赛、劳模展示等服务分布在不同网站上,距离规划中提出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和“一网通办”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统一人才市场的建设。
(二)就业服务大数据发挥作用仍不充分
一是精准就业政策需要大数据支撑。当前劳动力流动性强、工作岗位变化快,就业服务数据多头、分散管理,缺乏全量数据,劳动力资源整体状况难以掌握,不利于提升就业政策的精准度、及时性。二是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大数据支撑。目前学校在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过程中缺乏宏观数据支撑,决策科学性不足,如法律、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一哄而上,出现数量上严重供大于求,或者是專业不能满足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局面。三是学生选择专业时需要大数据支撑。目前,不少家长和学生盲目追逐“热门专业”或未能根据学生个人条件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或抵触,不愿意深入学习。毕业后不具备专业能力,不得不转专业读研、跨专业就业。
(三)经营性就业服务平台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个别经营性就业服务平台倒卖个人简历进行非法牟利,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还有一些不符合资质的企业,通过虚假信息注册平台账号或“挂靠”的形式取得发布信息的权限,运用正常的招聘流程骗求职者到现场面试,随后进行不法活动,甚至危及求职者的人身安全。亟需建立“制度+技术”新型防控机制,保障就业数据更安全。
三、充分利用就业大平台大数据,持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一)构建全国统一就业大平台,促进就业服务更便利
实现就业信息“一站发布”。统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名称、功能和建设标准,构建全国一体化“1+2+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1”为一个入口,县以上人民政府网站设置就业服务专栏,作为本级就业服务平台统一入口;各级政府集中力量建成2个平台,一是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二是学生就业服务平台。“N”是多个经营性就业服务平台。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按照统一数据标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实现招聘求职信息一站发布、实时汇聚、全面共享,为求职者提供权威的求职渠道。
实现专业职位“一键匹配”。将教育部门牵头制定的《学校专业目录》和人社部门制定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嵌入就业服务平台,并动态更新,提升就业服务平台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优化平台功能,方便“一键匹配”专业对口职位,求职者输入专业名称系统即可自动匹配对口就业职位。
实现就业服务“一网通办”。在各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提供就业政策、毕业生信息、职位信息、实习信息、学校就业质量报告发布,专业和职位精准匹配,就业指导、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等功能,开设大学生下基层等专区;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上提供就业政策发布、招聘求职信息发布、网上招聘会、公益培训、职业规划等功能,开设促进残疾人就业、技能大赛、劳模展示等专区。
(二)充分利用就业服务大数据,支撑就业决策更精准
为政府“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分级建设全国统一专业库、职位库、培训库、资质库、人才库,随时归集就业服务平台上的新入数据,实时掌握各专业人力资源情况和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制定和施行切实管用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政策,精准有效支持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
為学校“调学科”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就业服务数据,统计发布“专业对口就业率”指标,引导学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对专业对口就业率过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及时调整。
为学生“选专业”提供数据支撑。各院校在现行就业质量报告基础上,细化描述各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情况,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就业数据。依托平台数据,将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向低年级拓展,结合劳动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提早进行职业体验,尽早明确职业目标,及早开始专业积累。
(三)创新“制度+技术”新型防控机制,保障就业数据更安全
严格落实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劳动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规办事、加强自律,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网络招聘服务违法失信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开曝光并纳入失信记录。
创建新型数据管理共享核验机制。依托国家公共平台强化对个人信息、专业库、资质库、人才库等重要信息的保护。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经营性平台查看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但重要信息不在经营性平台落地,避免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发生泄露,确保数据安全。对于经营性平台提供的招聘信息,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与工商、税务、人设、劳动监管等部门的数据进行联网核验,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合法。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