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玉苗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这样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意思便是我们常常讲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文章的取材只有来源于生活,才最真实,也最打动人,读简单文字,也如同品尝一壶清淡的茶汤,虽淡却意蕴深长。
一、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谈道:“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就今天来看,孔子提出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可理解为让学生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感受,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一)从“昆虫备忘录”谈起
蜻蜓、七星瓢虫、独角仙、蚂蚱,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似乎为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打开了另一扇动物世界的大门。不起眼的昆虫,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不起眼的昆虫,原来也这么有趣。
圆圆是我们班胆子最大的女孩子,科学老师说大家要养蚕宝宝了,班级只有她一个女生把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还敢把蚕宝宝放置于手心观察。于是她细心地发现,蚕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光滑,身体内侧还有细小的绒毛。校外有一条林荫带,一到春夏,草木丛生。于是,金龟子、蚂蚱、瓢虫,都被她一一请到教室给大家参观,胆子大的孩子特别感谢她,因为她为大家带来了不少乐趣。
“只见她半弓着身体,已经散乱的发丝垂在脸庞,但她漆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旁边那株鬼针草,小手已经悄悄地慢慢地做合拢状,我在旁边也不敢大声呼吸,害怕影响到她……”梓晴和圆圆一个小区,两人一同结伴回家,这次放学回家的经历,被她记录在了《胆大的“她”》这一篇作文里。
偶然的一天,在小区楼下散步时,女儿和她的好朋友围在一起欢欣地叫着。凑过去一瞧,原来是一只蝉。估计已经飞得乏了,索性只趴在地上,翅膀微微颤动着。当我走了一圈再回来时,这只蝉翅膀微微的动作也没了,我悄悄拿纸巾包拢了。第二天放到展示台,给全班同学看。好几个孩子惊呼起来,课室生气勃勃。下课时,大家都凑过来轻轻地摸一摸蝉的身体。“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蝉呢!”“呀!壳原来这么硬呀!”“你看,它的腿部上,还有小小的钩呢!”
四年级夏天的夜晚,因为家长会在晚上召开的缘故,下班时天已漆黑。先生来接我,开车路过天马河绿道时,几只流萤在我时常观赏的那片含羞草旁飞舞着。我惊喜不已,第二天立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班上的孩子们。有孩子在后来的练笔中记录道:“没有想到近2厘米长的萤火虫,身体的光竟然可以照亮一整棵含羞草。这带着微绿的光芒,不强烈,却是萤火虫最大的能量。”
五年级时,我们还走到花都湖,欣赏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观景象,一个孩子表示,“老师,您瞧!白鹭就是驮着斜阳回去了。它的身体都镀上了一层金边!”书本上的文字,成了他们眼前鲜活的画面,这句话,这景象,是否让他们记得更长远些呢?
(二)尊重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对植物最大的尊重是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各种和植物交朋友的任务,便铺展开来:“我的植物朋友”“一棵树的故事——从秋天到春天”“身边的小野花”“春天的野菜”……从视觉到触觉,从听觉到味觉,我们一一体验,重新认识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朋友们。三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观察”,正因为罗丹的那句“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便开始了我们的观察之路。近三年来,校内所有叫得出名儿的植物,我们都为其写上名牌,为其撰文。
校园外围一圈黄花风铃木:“黄花风铃木开花的时候,似乎约好似的,一朵接一朵,黄色的小铃铛十来朵聚在一起,是在说什么悄悄话呢?春风一吹,花瓣软软地在风中摇晃,真的是一串串的小铃铛呢!如果运气好,在地上捡到一朵,那我就可以细细观察了。黄花风铃木的花蕊部分,颜色较深,似棕红色,但其余部分通体是很好看的明黄。皱纹纸的质感摸上去特别柔软,花瓣里面还有白色的绒毛呢!”(楚越)
扫包干区时带来阵阵清香的四株皇帝柑:“今天我扫包干区时,从隔壁班位置传来阵阵浓郁的花香,我忍不住凑上前去,花香更浓了。原来,皇帝柑开花啦!叶片部长出小花蒂,有的小花苞像颗剥了皮的花生,开放了的花朵,全部打开了五片小巧的花瓣,最有意思的是一圈细小的雄蕊围着大一点的雌蕊,就像是保护她的战士们。已经谢了的花瓣,只剩五片淡绿色的小花托,有的雌蕊底部已经长出绿豆大小的小皇帝柑啦!真是太神奇了!”(圆圆)
幸福花园长廊上攀爬的水君子花:“水君子的花苞先是白色的,慢慢地,从花蕊到花蒂渐渐变成粉红色。好像听到“砰”一声,花苞炸开啦,花瓣展开,你会发现水君子那五片均匀的花瓣。从花蕊开始,由粉红色往外逐步渐变成红色,深红色,最后一圈竟然是白色,真是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啊!”(张程)
当然,还有带给我们很大惊喜的“细叶榄仁”,为着它一天一个变化的神奇,孩子们对这棵形如遮阳伞的树亲切不少。羊城少不了“羊蹄甲”:“叶片形似羊蹄,校内的几株尤其繁茂。花朵是接近玫红色,每每经过树下,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三)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如果说,世人熟知的木棉、紫荆之流是植物界的“阳春白雪”,那荠菜、酢浆草、艾叶算不算是植物界中的“下里巴人”?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写了代表他记忆中故乡的味道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孩子见过这些不知名不起眼的野菜野花,而周作人的“故乡味儿”,同时也唤醒了我记忆中的“故乡味儿”。
农历三月三,在我们家乡,是要吃地菜煮鸡蛋的。贴着地皮生长的地米菜,到了三月初,已经长得很好了,有些还在菜心儿中间长出一束小白花。我仔细瞧过,其实地米菜的花不算花,你有见过等腰三角形样子的花吗?地米菜的花就是这个样子的。每束花,都是细细的小杆撑着小小的三角形,围绕着地米菜心儿中间的花杆开着,开成一束米白的小花来。
五年级的春分节气,给孩子们上完节气课,读完这一句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便忍不住给他们读了自己写的这一段文字来,读着读着啊,脑海也罢,味蕾也罢,不断翻腾出小时候的事儿来,后来想想,其实这一株地米菜,也系着我对故乡的念想啊!于是,那个周末,我们的节气实践作业,便是去寻找身边可食用的野菜,美其名——“舌尖上的春天”。毕竟,几千年前的春分节气,确实有吃“春菜”的说法。
走在路上,偶然发现一株树,结果形如桑葚。见一老翁采摘,大喜,便上前询问。老翁笑答,此乃构树,构树穗焯水后可食用。我小心翼翼地采下几株鲜嫩的穗子,装在兜里,带回家。焯水后,几颗小米辣,两瓣蒜,一段姜,剁成末,加入一勺生抽、一勺醋,适量盐搅拌均匀后备用。烧热油浇在佐料上,“嗞——嗞”一响,香味四溢,此时再把佐料和构树穗搅拌均匀,尝一口,微甜的香味在口腔回荡。这,恐怕就是春分的味道吧。(弘毅)
折耳根,又名鱼腥草。尽管其貌不扬,但凉拌起来,是缓解暑热的佳肴。折耳根的叶子呈桃心形,叶片背面是鲜艳的紫色。而折耳根的根部,白白嫩嫩,有明显的节,野生的折耳根,还有细细密密的茎须呢!……拌上红色的辣椒汤汁,一口咬下去,一开始是苦涩甚至带着鱼腥味儿,但细细品尝,脆生生的折耳根,咀嚼出淡淡的清香,还夹杂着些许甜味,吃起来回味无穷。(晨曦)
“舌尖上的春天”呈现的,简直是视觉、味觉双重的享受啊!
二、人间有百味,至味是清欢
“孩童时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记忆里,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好像种子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样,过了很多年以后,它们在上帝的世界里发出它的光辉的、绿色的嫩芽。”就好比读《人间草木》,为何在我们眼前铺展开一片柔软鲜嫩的绿意,回味却是他对家乡浓浓的思念呢?由此启发,往往就是舌尖上的味道,最让人魂牵梦萦。考虑到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就是讲节日习俗,多么好的机会!“我是家乡年味儿代言人”应运而生:作为家乡代言人,用镜头记录下最能代表自己家乡年味儿的食物,从食材、制作到品尝。这样的实践作业,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贴合生活实际,最难得的是,还有什么素材,能比“年味儿”更能突出烟火气的呢?
因为有了前期的体验、观察,还有视频的回放,最后再来写作时,孩子们的畏难情绪降低了,习作内容添上了浓浓的生活味儿,这便是独属于生活的烟火气罢。
弘毅来自湖南,因为疫情的缘故未能返回家乡,他笔下的“年味儿”,有淡淡的惆怅:“过年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制作。先准备豆腐,晾干后抓碎,加入少许猪肉末,再淋上杀年猪时采集的猪血,放入盐和辣椒面,一起搅拌均匀,揉成椭圆球,在柴火上熏制约半个月,远远闻着都是柴火的香味。要吃时放在锅上蒸软,把猪血粑拿出来,烫烫的,放在砧板上,手起刀落,切成五毫米的薄片。那就是属于邵阳人的年味儿啊!掂掂外婆寄来的血粑豆腐,沉甸甸,一口咬下去,是沉甸甸的乡愁啊!”(弘毅)
幸运的禹涵随着家人回到了湖北潜江,在他心中,家乡的年味儿是那一碗熬制成淡淡棕红色的洞庭湖藕汤:“烟雾散去,汤已变成浅褐色,藕炖得粉糯可口。盛入碗中,细品一口,醇厚的汤在口中绽放,清甜不腻。再尝藕,入口即化,丝滑绵密。”(禹涵)
对客家人来说,过年过节不可少的一定是“粄”。“客家有着‘不蒸甜粄不过年的说法。奶奶一勺一勺往盆子里加糖水,我急忙用筷子快速地搅拌,只见红褐色的糖水混进糯米粉中变成了灰红色……”(瑞彤)
当然,还有来自吉林的姝慧,她的家乡年味儿是普通的年糕汤,粘稠的不单单是汤,还有她对家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来自广东廉江的灏楠,让他不能忘却的是家乡特色——“簸箕炊”;来自清平的楚越觉得最能代表家乡年味儿的是沙虫粥。还有高州的“籺”,陕西的“肉夹馍”……
读《人间草木》,感慨汪曾祺筆下,柴米油盐皆入味,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草一木,一食一果,简简单单地平铺直叙,却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地写出乡土味、烟火气。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学生的习作,无须太多华丽辞藻,无须太高远的抱负,或许也没有那么多动荡起伏、爱恨情仇,可每一天平平淡淡的生活,认认真真去面对,细心留意观察,并用心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真真实实记录下来,无疑也有价值。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八小学)
实习编辑 肖乐佳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