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刘杰
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文化教育类学科,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日常教学的关系,并进行有效地融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多种劳动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深挖语文教材,启发劳动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载体,教材中的文章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观念。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深入挖掘和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制作具有针对性的导学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劳动精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认知,提高其劳动素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与思维认知密不可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并进行强化巩固。教师可以举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以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正确的劳动认知。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和第四单元的《蜜蜂》,教师在《守株待兔》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可以询问学生:如果你走在路上捡到了一块钱,会不会天天都去那个地方继续等待捡钱呢?小学生对于种植耕作是没有清晰的认知的,所以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不劳而获”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不劳而获是不对的,会有不好的后果,在心底种下警戒的种子。在进行《蜜蜂》一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着重将“爱劳动”这个观念传递给学生,同龄人之间的榜样作用是效果最好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有多少人在家里帮忙做劳动,并让做了劳动的学生,分享做劳动的过程、感受以及劳动后父母的表现,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爱劳动和劳动才会有收获的意识。
二、扩展阅读范围,肯定劳动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教师在将劳动教育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应关注课堂上的教学,也应该关注课余和课后时间的利用。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建设图书角或者班级书架,放置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插画类图书,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劳动主题的书,形成对于劳动更丰富的认知,养成劳动习惯,明确劳动的正确价值所在。
比如,《小学生文库:讲故事爱劳动》这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了为什么要劳动,要从小爱劳动,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劳动,树立主人翁劳动意识和向普通劳动者学习的态度。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讲述其中的故事,从多角度去描述劳动的意义。以《为国分忧的王进喜》为例,为了结束我国当时所处的“洋油”时代,王进喜一直在努力拼搏。以“人拉肩扛”的方式在荒原上立起了第一台钻井机。在发生井喷的时候,王进喜以身体作为搅拌机,带领工友艰苦奋战,攻克难关。在学生听完故事后,首先会觉得王进喜这个人很厉害,能做到别人难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要借助学生此時的心态,向学生传输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劳动价值。
三、创设趣味情景,发现劳动之美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劳动可能并不美好。这是因为“以劳代罚”的模式在学校和家庭里普遍存在所导致的。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于“以劳代罚”这种形式的意义不能理解,在小学生的心中,劳动干活和被打骂是一样程度的处罚。在心态上,就会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转变对于劳动的心态和认知,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劳动的美好。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帮助学生认识劳动之美。利用教材里的古诗词的意象创设情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诵,让学生闭目聆听并在头脑中幻想出此诗描述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后两句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可以让学生回忆父母耕作的场景,回忆父母给自己吃甘甜的瓜果的情景,树立对劳动的美好印象。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场景,将美好的氛围进一步渲染,然后重点强化细节——白天需要耕种、夜晚需要织麻,体现的是劳动的辛苦和不易。同时,还可以将其延伸到生活之中,诉说父母劳动的不易,引发学生的共情,并让学生回家后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在实际劳动中感受劳动的辛苦。
四、创新写作教学,体悟劳动精神
写作是与阅读并重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技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以劳动为主题的写作展览,让学生书写关于自己、父母或者其他人劳动的文章。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和分享。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劳动的意义,领会劳动精神。同时,教师可以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和写作中去。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师给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回家选择一项劳动完成。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不同的方面书写,比如个人的劳动、父母的劳动、社会的劳动等方面。在第一次布置任务前,教师可以举不同方面的实例,确立学生写作的核心——劳动精神,并教授学生观察生活和描写感想的技巧,比如,看到干净的街道,是谁在劳动?是怎么劳动的?有什么感触?不限制学生写作的格式,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书写最真实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感受,并延长习作上交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过程。在书写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词语回答感受到了什么劳动精神,诸如坚持不懈、起早贪黑、熟能生巧等,在体悟劳动精神的同时,积累更多的词汇。
通过写作帮助学生领悟劳动精神,有助于学生自觉做出正确的劳动行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更具有独特化、个性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借助语文学科直观形象的特点,更能为劳动教育发展明确方向。教师通过扩展阅读、活动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掌握多种劳动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向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