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很多人都记住了漫威中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但有多少人知道我们中国自己的“钢铁侠”,崔崑。
崔崑,山东济宁人,1925年7月25日出生,是我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材料专家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一生发表过250多篇學术论文,于2015年完成了巨作《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他所做著作有200多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很多人说如果60年前他选择投身商业,他定会成为亿万大亨。可他却将一件衬衣穿了30多年,将平凡朴素演绎到了极致。将一生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钢铁。
钢铁,号称新中国工业的脊梁。高性能特殊钢,又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崔崑院士一生矢志于祖国的钢铁事业,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200℃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背着30多公斤的“铁坨坨”,风尘仆仆下工厂;先后研制出10种新型自主知识产权特殊钢,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按当时产值计算);81岁高龄,撰写我国首部系统介绍特殊钢的专著……
科研惟诚,他从不挂名拿钱;八十大寿,他悄悄退回学生送来的贺礼;在党的纪律与个人名利面前,他淡泊一生,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刚性;在困难群体面前,他倾其所有,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大爱情怀;崔崑一生简朴,一件衬衫穿了30多年,近年来却累计捐款4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和身边人……
千锤百炼,刚柔并济。他,俨然一块至柔至刚的特殊钢。初春的阳光温暖和熙,华科大校园嫩芽吐绿,玉兰花竞相绽放。92岁的“钢铁院士”精神矍铄,接受了记者一行的采访,深深的感动贯穿了整个对话过程。
崔崑的讲述,是从他早年求学经历开始的。
1925年7月20日,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正在读初二的崔崑和家人,为避战火迁至济宁。在此3年,辍学在家的崔崑,跟着父亲学英语、数学,另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最终修完初中课程。
1940年,全家重返济南,崔崑以优异成绩考上当地最好的齐鲁中学高中部。但好景不长,学校很快被敌伪政权接管。“济南沦陷时,当时在洋行任职的父亲毅然辞职,他不愿为日本人效力。”崔崑说,父亲的民族气节深深影响了他。
1943年,崔崑高中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离开沦陷区到大后方求学。西去遥迢,路途多艰。当时,他与另一名同学搭伴,穿越安徽、河南、陕西,历经81天,辗转数千里,最后抵达成都。一路上有车搭车,无车步行,历尽艰险,穿过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线。
崔崑说:“途经洛阳时,遭逢日机轰炸,火车站停止售票,我们拼命扒上一辆开往西安的火车头,下车时被蒸汽火车的黑烟熏成了‘黑人。”到达成都时,崔崑已身无分文。为了生活,他在成都附近空军基地做临时工。在机场周围喷洒敌敌畏,为美国大兵灭蚊子。
1944年秋,崔崑考取当时内迁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见证了国家积弱积贫和战时的山河破碎,决心实业救国的他,选定了就读机械专业。
1948年大学毕业,崔崑以优异成绩留任武汉大学助教。1951年,国家选拔一批青年才俊,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崔崑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跟随苏联专家学习金属学、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业,从此和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刚回到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工作不久的他,又被公派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大学之一——著名的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
崔崑说,就是在留学期间,看到苏联发达的工业水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我们国家的合金钢系统搞上去。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当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急需品,但无力自主生产,每年需动用大量外汇进口,且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当时,我国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处在草创阶段,生产模具钢的实验室基本上是空白。能够买到的设备,学校支持购买;买不到的设备,崔崑带领大家自己动手做,如盐浴炉等。
而盐浴炉做好后,如何控制温差是个大问题。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紧盯着温度显示仪。
忆及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崔崑的眼里饱含深情:“我们几个老师经常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
最恼人的还有用电问题。那个年代供电紧缺,实验电力负荷大,白天用电难以保证,所有的实验只能晚上做,还需要提前报批。当时,崔崑还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多年间,他常常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
崔崑笑道,多年“白加黑”,让他锻炼出一种能力,只要有空就能睡着,根本没有失眠的困扰。
每当新钢种出产,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赶往各单位试用。“一次,我背着30多公斤的模具钢,赶往洛阳拖拉机厂。那时候搭火车人多,常常挤得无法动弹,为了少上厕所,我上车前不敢喝水。”
为保证新产品顺利投产,崔崑和同事常年与工人们摸爬滚打在工厂。上世纪70年代,他在哈尔滨轴承厂一住就是3个月。经过反复试验,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副模具寿命可超过两万件。
崔崑說,作为科研人员,最大的乐趣就是研制的产品好用。为此,崔崑和他的团队,不盲从,不迷信,始终秉持创新第一的科研态度。
在研制特殊钢的过程中,崔崑在国内外首创了一种含铌基体钢。这种钢适当提高其碳含量,并加入少量铌,提高了钢的强韧性,并具有优异的工艺性能。
这种含铌基体钢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电子等行业中。1981年,该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并于1985年纳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初,精密塑料制品需求量大增,而我国当时尚无适当钢种来制作塑料模具。经反复研究,崔崑在模具钢中加入易切削元素,使其硬度和精度都达到使用要求,且成本大大低于进口模具。此前,我国从日本进口易切削精密模具钢,每副模具成本1万美元,而崔崑负责研制的国产模具钢制成的模具,每副成本降至7000元人民币,寿命反而超过进口模具。此项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注:当年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全国只有4个)。
上世纪末前的20多年间,崔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三、四等奖各1项。
几十年来,崔崑院士桃李遍天下,其中博士就有24名。上世纪80年代,他一手创立的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成为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首批6个博士点之一,指导培养了华中工学院的第一个博士生。在教学中,他引导学生关注学科新动向,注意新的研究方法。他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术上的创新。
2006年,81岁的崔崑开始撰写《钢铁材料、组织与性能》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该书卷帙浩繁,共1574页,含图828个、表646个,全书耗时六年,达200万字。为构筑这一艰巨工程,崔崑自学电脑,亲自收集每一份文献,编辑每一张图片。
他说,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真求美,不断追求新知。
一种坚韧不屈的钢铁品格,一颗奔腾不息的报国雄心,凝铸成崔崑院士不同凡响的钢铁人生。
“搞科学研究的人,要遵守科学道德。而维护科学尊严,贵在诚信自律。”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沉稳平静的崔崑院士,语调变得高亢起来。
他认为,讲科学道德,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自己发表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认真负责。他带的一些博士生,有的是从其他单位转过来的,他们发表有关过去工作的论文时,有时会将他的名字带上。崔崑发现后,就严肃地说:“我又没有参加这个项目,你们这样做,是给我帮倒忙。”
讲科学道德,贵在淡泊名利。有一次,崔崑在负责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临时接到上级安排的新任务,他便将课题交给别的老师去做。成果出来后,他也坚持不挂名。项目组得了奖金,大家根据贡献大小协商分配,从来没有因为这一问题发生争执。他说,不做实事,就不要挂名拿钱。
争取到项目与资金后,崔崑从不主张吃独食。他总是团结大家,建设公用的科研平台,从而更快更好地推进学科的发展。他说,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两个人带着几个学生搞“小作坊”,只顾完善自己的小实验室,胸无大格局,很难做出大成果。
1956年,时年31岁的崔崑光荣入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克己奉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对话中,崔崑院士谈到几件往事,语调淡淡而表情严肃。
上世纪80年代后,人情往来风气渐涨。崔崑经常告诫身边的同志,要注意廉洁自律,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他1997年当选院士,找他办事的人也多了,为避免别人送礼,他总是约来访者到办公室面谈。一次,有人到他的办公室与他讨论一些问题,走时留下一袋资料。他带回家一看,里面有一件贵重礼品,当即用特快专递给送礼人寄了回去。
2005年7月,崔崑院士八十大寿,学生集资2000元,为他定制了一尊刻着“寿”字的金属鼎。为了不拂学生美意,他当时勉强收下,几天后悄悄抱着鼎上交给学院。他说,这虽然是学生的一片心意,但他不收礼的原则不能破。
2013年,崔崑的专著出版后,学院准备出资购买一些用于宣传和推介,赠送给相关单位。他婉言谢绝:“要赠书是件好事,但不能用公家的钱。我跟出版社商量一下,请他们优惠一点,我自己出钱买。”后来,他坚持个人出资3.9万元,购买了130套书送人。
2013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勤奋励志助学金”首次颁奖,28名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学生,人均获助8000元。在颁奖仪式上,时年88岁的崔崑院士殷切寄语:大学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时间,一个人要想取得一点成就,首先要勤奋,同时要有奋斗目标,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这一助学金,是由崔崑院士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资设立的。谈起初衷,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受到了著名作家杨绛的启示。2001年,杨绛女士将她与先生钱钟书的全部稿费及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以帮助、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
崔崑说,他年轻求学时,恰逢战乱年代,饱尝贫困滋味。现在自己年岁大了,用不了多少钱,可是学校里的不少寒门子弟,连每月的生活费都支付不起。2013年,他与夫人一商量,决定将全部积蓄捐给学校基金会,成立“勤奋励志助学金”。从那时起至今年,他们共捐资420万元,只留下部分工资用作生活费。这笔钱,预计可资助贫困学生500多人次。
2016年6月,崔崑院士和夫人朱慧楠还向学校捐赠了一辆崭新的上海大众帕萨特轿车,价值20万元。谈及此事,他笑着说,学校为了方便老同志,此前专门开通了应急服务专车,“我看这个措施很受老同志们欢迎,所以就再尽一点绵薄之力。”
三月的华中科技大学,春意盎然,树木掩映下的院士楼,分外静谧。崔崑院士的家在二楼。记者环顾客厅,一套略显陈旧的沙发、一臺国产海信牌电视机,看上去都有些年头;墙角立着一个小陈设柜,里面摆放着各种奖杯和获奖证书。
同行的华科大材料学院副院长袁新华说,有一年正月初一,他们到崔老家拜年,不经意看到他穿着的衬衣领口破了,就说:“大过年的,您怎么穿着一件旧衣服?”崔崑笑着说:“还能穿,扔了可惜。没关系,家里有新的,出门时再换一下。”
记者问:“崔老,这件衬衣现在还穿吗?”他点点头说,这件衬衣是他30多年前买的,现在还经常穿。
生活简朴的崔崑院士,从不为个人的事劳烦学生。“我和他们是教育、学术上的关系,不能让学生给我打杂。”他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平时,大小家务活基本上都是他和夫人自己动手。每有学生到他家中要帮忙干活,他都会婉拒,“这些事情我们做得来,你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
访谈中,他的夫人朱慧楠静静地坐在一边,含笑听着我们的谈话。她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也是崔崑院士生活上的贤内助、学术上的好帮手。夫妻俩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他们每天吃食堂,孩子也只要了一个。因为太忙,他们很少陪唯一的女儿玩。女儿8岁时,他们才第一次带孩子到汉口。为了工作,他们欠孩子的太多了。
巨匠风范,至柔至刚。2016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崔崑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感言:“对于一名曾经在党旗下做出承诺的共产党员来说,不会有比优秀共产党员更崇高的荣誉。这份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党的培养和教育。荣誉不是属于个人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和同志们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才能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荣誉面前,崔崑从来都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智者。(来源: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星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