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热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袁隆平
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
——王大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多材料型”的材料作文题。命题材料为三则名人名言,分别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核能科学家王大中院士的名言。三句话的共同点在于都饱含着爱国爱民的深情,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但是,由于三人所處的时代不同、身份各异,因此其表述的角度和内容亦各不相同。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的诗句“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是在外族入侵、山河破碎的背景下发出的救国救民的豪迈誓言,表现出敢为中华民族自由独立而献身的精神。袁隆平的名言,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日益重要的当下,表达出的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端牢中国饭碗的决心。王大中的名言,则表现出一位和平年代的科技工作者特有的爱国方式,即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三句话都表现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民族解放敢于献身、为粮食安全殚精竭虑、为祖国建设尽责尽力。奉献的形式和内容也许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这篇作文的核心立意应当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其爱国情怀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虽然会有差异,但都是要各尽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福祉,让国家繁荣强大,让人民幸福安康。
佳作工坊
一脉相承的情感
钱思语
在中国人身上,“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渗透在爱国者炽热的情感中,凝聚在爱国者诚挚的话语里,体现在爱国者具体的行动上。
回望历史,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定格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屈原既放,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当他看到民不聊生悲从中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贫病交加,辗转漂泊,当他看到国破家亡,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冷暖,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年迈体衰,屡遭贬斥,当他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晚景惨淡,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谭嗣同为了变法,身陷囹圄,却慨然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本为大家闺秀,当她看到国家破败,不由发出“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壮烈誓言。
这就是中华民族虽屡遭风刀霜剑,时遇激流险滩,却百折不挠挫而弥坚的根本原因。总有民族脊梁怀爱国之情,践报国之志,在强我中华的道路上负重前行。
当中华民族的史册翻至一百年前,一群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年轻人,探索出了一条真正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当南湖红船上的年轻人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播进了华夏的土壤,当镰刀和锤头组合成人类历史画卷上最美的图案,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我们迎来了第一缕曙光。这道璀璨的光芒指引着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一条复兴之路。
坚守“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信念的李大钊,满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豪情的毛泽东,有着“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志向的周恩来……正是这样的有志青年,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解放。中国的天空,从此阳光明媚;中国的大地,从此河清海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接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梦想,让中国人民富强起来。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圆梦全面小康,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这其中,凝结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汗水与心血!
我们可以告慰先烈,他们眼中衰败的旧中国一去不复返;我们可以致敬革命前辈,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是的,我们有这个自信!因为我们的身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基因,我们的血管里流着一脉相承的血液,我们的心中怀着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中的几位仁人志士入题,分析了中华民族久经考验却挫而弥坚的根本原因,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功勋,展望了未来中国的美好愿景。文章引用的文句、援引的事例,都浸透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文章就像一首散文诗,感情激越,气势豪迈,富有感染力。作者能将议论文写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肯定。
佳作工坊
尽心尽责就是报效祖国
祁康霖
热爱祖国,这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情感。热爱祖国进而报效祖国,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须任何理由,更不需要讲任何条件。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一种古今相通的情感,不同时代的人们选择了各自不同的方式。
秋瑾的报国,是“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袁隆平的报国,是“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王大中的报国,是用“科技创新”助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张桂梅的报国,是扎根深山用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报国就是每个人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情。
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儿女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国难当头时热血男儿的现实写照。巾帼英雄更是不让须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比如秋瑾,为了补“金瓯之缺”而壮烈牺牲,血沃中华。
今天,烈士的鲜血早已洗去中华民族天空的阴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和平年代,每个人最好的报国方式,就是在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将分内的事情做到极致。
如果你是一位农民,就应当好好钻研科学种田技术,让土地多出粮、出好粮;如果你是一位工人,就应当专注于每一道工序,让制造出的产品不出瑕疵;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就应当把孩子们教育得积极向上,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你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就应当发奋学习搞好科研,掌握尖端科技,为祖国贡献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而现在的我是一名中学生,就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祖国需要的知识和才能。
还有一种报国,就是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能听从召唤、服从调遣,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就像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支教西部的大学生、奔赴灾区的消防救援人员……
报效祖国,最重要的就是有责任、肯担当,只要我们做好每一件小事,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学习,其实就是在为祖国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繁荣与安定奉献一切,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富强。
名师点评
这篇习作引证例证相结合,分析了古往今来人们是如何用行动报效祖国的,以及今天的我们报效祖国的途径。文章列举了几位志士英模报效祖国的方式,再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报国就是每个人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情”。然后作者以此为论点,通过各种范例的列举和分析,阐述了当今报效祖国的一般方式(做好本职工作)和特殊方式(特殊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论述逐层深入,有思想、有深度、有新意。
责编:谢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