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的再次发射。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停留三个月,而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宇航员在太空停留长达六个月。此次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距离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近在咫尺,这是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结果。目前,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正在太空翱翔,英雄的航天员们令人敬仰,而对于那些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无数技能人才,我们同样也心怀崇敬。在这些航天科研工作者中,有一位名叫韩利萍的大国工匠,她的成长经历,十分精彩。
韩利萍1971年12月生于山西长治市,200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学学历,特级技师。1991年高中毕业后,她曾经在家乡做过村干部,后来因一次機遇参加工作,到家乡附近的一家军工企业做了机床加工学徒。进入工厂后,对即将从事的机床加工,她脑子一片空白。虽有师傅手把手传授经验,但并非科班出身的她,要看懂图纸、理解产品切削却是件难事。为了尽快掌握有关技术,她下班回到家就拿着土豆练习,凭着刻苦练习,韩利萍加工的产品合格率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厂里引进第一批数控加工机床,韩利萍主动申请,成为第一批学习数控机床加工的员工。
韩利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山西军工,皆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从一个普通女工成长为特级技师,她用智慧和勤奋织就了荣誉的光环,用技能成就了“蓝领玫瑰”的美名。在承担神舟飞船、探月卫星发射支持系统和国家重点武器装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中,她多次临危受命攻克制约工程研制的技术难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其职称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韩利萍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成绩的背后则是来自她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让科技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韩利萍朴实地说。在参加工作之初的学徒阶段,对制造业一些没有先例的技术,除了师傅指导,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己琢磨,从传统铣床到数控加工,韩利萍在追求技术的征途上步伐艰难却也坚定。有些数控机床使用说明看不懂,她就翻阅各种书籍,不懂的地方就对着机床反复研究。干一行,会一行,精一行,经过几个月的学习,韩利萍终于彻底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操作。
2007年,在数控技术上已经实现突破的韩利萍接手的某产品加工时间紧、任务重,按照以往的流程需要精确计算出圆弧和直线的切点,计算过程复杂,耗时耗力。为了能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韩利萍加班加点、认真研究琢磨,设计出了西门子蓝图编程,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任务。作为公司首批数控操作工,韩利萍通过刻苦学习钻研,先后掌握了多种数控系统编程技巧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被她一层层揭开,最终成长为航天企业一名为数不多的精通操作编程和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韩利萍想起自己刚入行的经历唏嘘不已。高中毕业的她刚入职时在机械制造领域完全是个“门外汉”,跟当时从技校毕业的其他学生相比,理论知识不足,也没有实践经验,谁都比不上。“那时我真的很笨,连最简单的内部结构图都看不懂。” 一次,韩利萍不小心报废了一个工件,师傅气呼呼地说:“你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别说是我的徒弟,我丢不起这个人!”韩利萍满脸通红,委屈地哭了。后来,师傅带着她到总装组,指着那些部件一一告诉她细节差错对部件造成的隐患,甚至对整个产品的危害,给她讲述了很多细节导致失败的惨痛教训。韩利萍这才深刻地了解到产品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记了一辈子。”
初入职场屡屡碰壁,但韩利萍没有气馁,而是执着地在机械制造领域辛勤攀登。有一次在家做晚饭,她突然想起白天加工的一份图纸,手里的菜刀也不自觉地跟着思绪游走起来,她把土豆切成了一个个小块儿。“用土豆切出零件的形状,正好可以帮助自己直观地理解图纸啊!”韩利萍灵光一现。“它帮助我把零件的平面图想象成三维立体实物,是一个非常好的道具,我和土豆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那天起,韩利萍家的餐桌上便多出了一道道不明形状的“菜”。随之而来的,是她一天天增长的工作技能。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凭着每天进步一点的努力,韩利萍从一个零基础的门外汉成为全厂的技术骨干。
2000年,公司引进第一台数控铣床。当时没有人能操作这台机器,韩利萍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了拿下数控编程操作,韩利萍需要从弄懂每一个指令代码功能开始,她常常翻着说明书在机床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了解决宏程序的逻辑问题,她骑了一个多小时自行车跑到职业院校请教老师;为了攻克零件的加工变形问题,她通宵达旦反复做切削试验。当时数控铣床在国内刚起步,专业教材很难找。单位只有一本大隈系统编程书,白天大家都争着看,韩利萍就晚上借回家,将250多页的书一字不落抄下来。从此,这个手抄本就成了她的“导师”。
在一些粗放型产品生产加工行业,一点点的误差或许很多人都会忽略不计,而火箭发射平台倾斜一度的误差将会导致高50多米的火箭偏离发射中心800多毫米,平均分布在三米圆周上的最低点的支撑装置,将产生20%的过载,这种误差的后果将直接导致火箭的发射无法准确入轨,这就是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的道理。尤其是阀体类零件孔系繁多,而且在腔体内部相贯交错,工艺复杂,精度高,难度大,加工过程变数很大,以往合格率仅有20%。对这个让人头疼的难题,韩利萍却有着独到的加工思路,小、深、斜孔先行循序渐进补偿刀具的优选,切削参数的合理匹配,减小毛刺的方法等等,都是她多年操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她确保零件加工一次成功万无一失的“绝活”。
“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这是韩利萍对一个行业或者是一个团队的理解。因为对航天事业无限热爱,韩利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徒弟倾囊相授,知识和经验,“毫厘”不保留。“每天那么多活儿压着,哪有功夫考虑藏着掖着啊。我只希望他们学会了能多帮帮我。” 韩利萍发自内心地介绍说。韩利萍的徒弟有很多,现在还亲自带着9名徒弟,有高级技师1名,技师3名,3名徒弟分别获得三晋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她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近3年来在航天武器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技术革新50多项,成功申报并获得6项国家专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多年的技术磨练让韩利萍有了许多经验之谈。比如“每把刀的切削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它会引起震动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他要把人的脉搏,去感觉它是不是正常,再比如“机床它越复杂,其实需要人的能力更强,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跟我的机床做闺蜜”。然而这些看似轻松幽默的话语背后,却是从入行到专家的数十年艰辛。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韩利萍在工作中通过聆听刀具切削声音,感知机床震动频率,观察铁屑形状变化,触摸工件表面痕迹,她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刀具磨损状态,捕捉到孔径微量变形信息,从而精准调整程序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在韩利萍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差不多”这个词。她说:“航空产品、军工产品容不得丝毫差错,每个工人都应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极致。”30多年来,跟她同一批进厂的很多人都转岗了,但她仍坚守在生产一线,她说,看到自己的编程这么受欢迎,她感到很欣慰,也很自豪。30多年,一丝一毫,韩利萍一直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仰,精益求精,追求极致;30多年,韩利萍从未停止过学习,滴水穿石。凭着执着、坚韧、勤奋、钻研,韩利萍突破了一个个不可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并不是一句空话,百分之一毫米的絲和千分之一毫米的微米才是韩利萍心中的尺寸。听声音,看铁屑,研究琢磨编程,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韩利萍一次次突破自我,先后攻克了“神舟飞船”“探月工程”“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活动发射平台等任务的加工难题。她凭着这些绝活,圆满完成了包括“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在内的多项重大航天地面发射设备的生产制造,成功托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次次完美飞天,唱响了属于中国航天的“天歌”。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研制任务越来越多,面对研制产品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挑战,韩利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大胆攻关,精益求精,确保了多项任务的优质高产。2005年,某型号产品批量剧增,其中的导轨、滑轨加工难度大、精度高、批量多,按以往加工进度远远满足不了交付要求。她采用模块化进口刀具,将“高转速、小切深、大进给”的高速切削理念融入生产,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优化切削参数,独创出一套成熟的加工方法,在班组推广后,使生产效率提高3倍多,创效达百万元,保证了产品提前交付。
2006年是韩利萍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她成为新组建的204数控铣班组的组长。刚当上组长,韩利萍就接到一个任务——国家某重点型号武器发射系统零件的承弹口制造。“我们不仅要突破零件材料难加工瓶颈,还要控制零件的变形,解决形状复杂编程烦琐等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是,这个承弹口由3个空间相交的斜面复合型组成,通常需要五轴联动机床加工。”但五轴机床价格相当昂贵,当时厂里还没有这种机床。如何应用现有三轴机床的功能,来实现这种复合型面的加工?这个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
那段时间韩利萍的女儿恰巧生水痘,满身满脸都是泡泡,医生一再叮嘱她,孩子发痘的时候会很痒,千万别让孩子挠,不然很容易感染留疤。韩利萍深知,如果这个时候自己请假,那整个班组就“瘫”了。正当她左右为难的时候,母亲叹了口气说:“你还是去上班吧,单位的事重要,家里有我呢。”韩利萍感激地瞧了母亲一眼,匆匆赶往单位。有了母亲的支持,韩利萍全身心投入生产,和组员一起攻坚克难。那阵子她一个人要负责3台机床的编程调试,制作专用的工装卡具,配合主轴的旋转功能。最终,韩利萍有效解决了“承弹口”斜面复合型这一问题,不仅在三轴机床上实现了五轴机床的加工功能,更为后续该系列产品多种类似零件的加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多年来,韩利萍的创新成果拿到300多项,创造价值累计达到2000多万元。她以毫厘见成败,用毫厘论英雄,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数控操作加工技艺,是公司火箭发射平台,乃至型号产品和大部分关键零部件加工的首席人选。在创新数控加工操作、提升航天型号产品品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30多年来,韩利萍加工的关键零件相继用在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平台上,稳稳地将“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导航卫星、“天舟”货运飞船送上了太空,亲眼见证了中国航天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通过多年生产一线的积累,韩利萍练就了精湛的技术功底,先后创新应用大直径螺纹铣削和简化编程等新技术4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成功破解了神舟飞船和探月卫星发射平台减速器零件针齿壳中盲孔孔深是孔径10倍的加工瓶颈,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编写了《数控刀具使用加工指南》,使刀片使用率提高了20%,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0多万元;独创了“数控HM加工法”“外筒深槽尺寸变形控制法”和“转向节臂机效率提升”等一批操作法,使切削质量和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她的《降低导向滑块加工用时》和《提高基座的合格率》成果均获得了山西省优秀QC成果奖,她撰写的《经济型机床数控改造实例》获得航天数控技术交流三等奖。
“给我一个支点,便能撬动地球。”韩利萍的这种雄心壮志,养成了她善于攻关的执着进取精神,而这样的拼搏精神,总能让她找到破解技术难题的“金钥匙”。她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获得者。作为班组长,她在班组管理和建设上也很有特色,打造出了一个勇于创新、人才辈出、成果倍出的班组,这个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团队,连续五年荣获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 “神箭金牌班组”称号,先后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首批“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女职工建工立业标兵岗”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