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小学美育课程实施的路径

2022-05-30 16:21陈晨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儿童

陈晨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又是心灵教育。聚焦美育课程,锁定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儿童审美能力、道德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建构美育课程的育人体系。在学校办学主张的文化背景下,在校本化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中不断实践探索,让每个儿童在未来都能拥有审美的能力和留得下的素养,坚守儿童立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以美育人。

一、立足“以美育人”新时代背景,定义课程内涵

学校致力于“臻美”的实践探索,“臻美”的意思是完美,达到更好的地步,更趋完善。关于美育,学校追求“臻于至善,自然之美”的育人境界。“臻于至善”就是不断探索,是追求卓越的过程,该句出自《大学》。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自然之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它包括原生态的美和人类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高品质教育的自然美能拓宽儿童的胸襟,涵养儿童的人生,提升儿童的人生境界,帮助儿童追求一种更为高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生的完美。

二、系统化建构“臻美”文化,确定哲学指引

“臻于至善,自然之美”的育人境界作为学校美育课程的发展内涵,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美的教育哲学;二是体现和谐的教育建构;三是体现全面的育人功能。“臻美”课程在学校微创意图谱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实施以来,依托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坚守儿童立场,让课程基因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在“臻美”文化的纽带作用下,将原来零散、单一、分散的改革与实践的单颗珍珠串成了一串散发着高雅气质的珍珠项链,以大视野、大格局、大综合融合美的生长,以创造的方式推进美的变革。

三、多维度建构“臻美”课程体系,丰富实践内容

在建构校本化美育课程体系前,首先要回答以下问题:“校本化美育课程的体系内容是什么?为谁设计?怎样实施?”该课程以“国家课程”“社团课程”“浸润课程”为主要内容,优化儿童成长过程,强化其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育核心素养,让儿童发现生活的美好,拥有美好人生。美育课程为儿童开发设计,由师生共同架构,聚合高校、社区、家长等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性协同育人机制,以大综合融合美的生长。根据学校教师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及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教师和儿童一起成为课程开发师、建构师、管理师。下文,笔者具体谈谈美育课程内容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呈现。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推进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的研究,在“臻美”理念观照下,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开齐国家课程,为儿童打牢思想方法基础,给儿童的心里埋下终身学习的种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国家要求的主线课程为基础,合理利用教材,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1.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美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项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师生众人划桨开大船,走进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向苏州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学习造船艺术,利用美术课程创作出船的设计图,编写班级船舶画册,感受造型之美;利用语文课翻开中国近代史长长的画卷,把太陽的光芒融进镰刀和铁锤,儿童把崇敬和热爱写进了文字,感悟文化之美;在数学课中测量党旗的长和宽,感受比例之美;英语课通过合作完成中国地图,手绘民族服饰、手写民族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感受语言之美;科学课上拼搭、创造出向前奋进的龙舟、3D模型“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学习历史之美;体育课上弘扬传统文化,传递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体会运动之美。教师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其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做到美美与共,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各学科的“童趣课堂”已成为学科之美的校本表达。

2.根据国家教材不同知识点的融合性,凸显学科育人的高价值

用历史眼光看,美术能向人们传达价值、信仰、神话和文化传统的内涵。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是一种基础美术课程,因此,它明显区别于专业美术课程。美术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儿童,无论儿童是否喜欢美术、是否具有学习美术的天赋,都应该当作思考和工作的对象。儿童的艺术活动离不开想象,正是由于想象的参与,儿童的审美体验才能从表层走向深层。根据美术学科知识要点进行跨学段整合,让知识融会贯通,找到相同的点,实现基于国家课程的拓展课程,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综合素质,持续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凸显艺术学科育人价值。定义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作未来。创造力同样可以通过审美方式呈现出来,亦可以利用非审美方式得到锻炼。如果强调前者,在结果上会出现很多形式的美。例如,在一幅画的展示上,可以通过装裱等一系列手段实现,在儿童审美能力培养上,同样适应该方式。但如果是利用几个破烂进行汽车制作,对于儿童来说,这并不是审美方式的正确体现。这种创造能力重点在于功能,而并非美观。但对比上述两种形态,本质上有相同之处。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课“快乐的人”中,儿童学会利用铁丝制作表现各种动作的人,儿童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融会贯通,表现以“千帆竞发”为主题的帆船,体现全体性,全体儿童一起设计帆船的造型,用线描的方式绘制想象中的帆船,每一件作品都展现着个人智慧与想象能力,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思想者。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比较基础,与专业美术课程存在很大差异。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将眼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无论学生是否具备美术天赋,均应公平对待。从点状教学延伸到结构化教学,从室内教室转向室外场地教学,从个人作品展示调整为全员成果展览,提升“童趣”课堂品质追求。

(二)社团课程自主化开发推动

社团课程以“课程超市”的方式实施,儿童根据各自的个性发展需求在相应课程群组中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自主开发自创课程。在“臻美”形态影响下,学校以“好课程由此而来”为主题,邀约教师、家长结合自身特长,围绕“课程名称主题聚焦”“课程目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序列设计”“课程评价动静结合”等方面开发设计社团课程。目前已征集并开设科技创新、综合实践、农耕劳作、体育艺术等领域近70门社团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社团课程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臻美”为引领,实现温暖的现场,真实的在场,生长的磁场。帮助学生实现通向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广阔性以及无限可能的生长。

1.层次化再建,为课程提升品质

一直以来,中外很多艺术家在审美体验划分上,主要强调三个层次:第一,耳朵和眼睛的初级体验;第二,心灵上的中级体验;第三,直觉和精神上的高级体验。南朝的宗炳在审美体验层次划分中,分为三个层次,即应目、会心和畅神,这与上述思想不谋而合。在艺帆工作坊中,学校设置校级社团和班级社团,以课程社团活动为依托,形成 “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分别有阮咸乐团、合唱队、舞蹈队、影视基地、摄影组、石艺、木艺、纸艺、线艺、铁艺社团……未来将孵化多个适合儿童未来发展的社团课程,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

2.创造性开发,为课程提升效能

在技巧和材料应用上,各个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儿童特殊表现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儿童的认可。对于不能帮助儿童表现个人情绪的技巧,教师均可以选择放弃。随着儿童的成长,不同时期伴随着不同的艺术认可和选择。在“臻于至善,自然之美”的育人境界中,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大自然中的综合材料艺术实验”项目。针对造型艺术活动中对综合材料的开发、使用,目的是使儿童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中能自如地使用大自然中的材料进行创意设计,探索大自然中材质的美。研究的主要材料有:石头、木头、铁丝、麻绳、纸……以此开发造型艺术中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要素组合搭配的一门“自然美术”课程。

(三)浸润课程活动化呈现推广

著名教育学家赫伯·里德认为,美感教育是感觉教育和个人意识以及智慧的融合。只有当小学生感受到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之后,才能建立个人人格,完成艺术实践活动,感知艺术美。在“臻美”价值追求下,浸润课程中为了让每一位儿童的童年都有在“舞台”上亮相的深刻记忆,因此在校园里、校园外创设了各种“舞台”,同时依托苏州市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让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劳,潜移默化贯穿小学生发展始终,为每一个儿童注入品格的精气神,让美感成长成为创造活动形势的内蕴特色。

1.多部门联动,接轨育人目标

浸润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是多部门联动、各层面呼应的“团队作战”过程。活动项目组成员积极探索浸润课程,以各科室、年级、班级为单位,深度探究、形成合力,以更专业的眼光、更科学的视角、更严谨的态度、更逻辑的思维去发现、挖掘浸润课程的可能生长点,大胆开发、跨界勾连、合理设计、系统构架,逐渐形成具体化、可操作、可循环的课程内容,并能以此辐射开去,连点成面、叠面成体,让浸润课程更富张力,接轨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

2.全方位开展,激活审美潜能

学校以儿童之美为生命基础、价值立场,以“臻美”为核心要义,开发“中国梦、冬奥梦”“56个民族爱中华”“传承红色基因”爱国课程,为中国力量赋能;“遇见家书——好习惯养成”“童蒙养正网络素养”爱家课程,为文明城市赋能;“清洁鱼行动——垃圾分类”爱校课程,为绿水青山赋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围绕“元宵”“清明”“中秋”“端午”等重要节日进行主题文化创作;为珍视儿童创意作品,聚焦远航课程“印象江帆”“校园吉祥物”“毕业画册”等征集活动,装订成册,为的是若干年后儿童回到母校能找到自己当年的模样;为实现环境浸润美好,校园内怡然庭柱子上师生共同彩绘了江帆图案,共同定制了童趣爱心伞,共同设计了特色书巢爱心标语;小码头里教师、家长共同购置了精致小巧的音乐角、长童话的书架;山水湾里儿童、教师用颗颗卵石合作排列出鱼儿造型。每一个人都浸润在美的活动之中,美的活动提升了每一个人的审美素养。浸润课程在全方位展示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儿童、教师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展示,让儿童在肯定、鼓励中得以绽放,激活了课程的审美潜能与生命意义。

四、多元化制定“臻美”评价机制,提供科学保障

美育课程的评价围绕核心素养,通过聚焦课程,看見教师、儿童未来的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品格的养成。学校坚持“个性+共性”多元评价机制,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彰显个性,获得幸福感和认同感,找到追求美好的动力。

(一)评价角度多元

评价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最优化的发展,根据课堂、社团、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多角度评价。个性评价改变了教师对儿童的片面评价以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儿童成为评价的主体,根据每一个人的作品展示进行个别沟通,为每一个儿童提供最专业的依据和参考,帮助儿童找到起点。儿童和教师的潜能是无限的,共性评价可以使每个儿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在班级或团队中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寻找到发展的动力,找到成长的原点。评价的关键是让每一个人发展终身,最终实现自我认识,找到学习的乐趣,发现美好。

(二)评价形式多元

多种形式的评价由教师、家长、同学等建立评价队伍,可以自评、互评、师评、展评等。对儿童在作品、个人等评价环节上,除了关注儿童审美和品质外,还要对其身心发展情况进行考虑,培养他们个人兴趣爱好,让儿童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保证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长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评价,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感受内在生长的驱动力,让每个儿童拥有带得走的能力和留得下的素养。

(三)评价结果多元

评价结果除了纸质评价之外,照片、视频等过程性成果以及结果性成果,都是评价的依据。学校特聘请校外专家导师团队来校了解美育课程的发展情况,定期给予指导、跟进、评价。教师进行阶段性评价,有助于儿童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必然带来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不论何时,童在中央!”全力提升校园内每一个人的创造、审美、道德能力,滋润儿童的心灵,实现全面育人、以美育人。

(吴淑媛)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儿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