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华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有人说,一个人经历的范围,就是他的人生;有人说,一个人计较的范围,就是他的胸怀。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吃透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材料列出了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实际上都是对人生的思考。第一种观点讲人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行走得越远,他的世界就越大;行走得越近,他的世界就越小。第二种观点,讲人生与经历的关系,一个人的经历丰富与否,决定了他人生的单薄与丰盈。第三种观点,讲人生与胸怀的关系,一个人计较越多,他的胸怀越狭窄,计较越少,他的胸怀就越宽广。综合以上三点,关键就是思考打造怎样的人生,你可以就整体材料内涵作出自己的回答。你可以在三种观点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可以认同也可以表示否定,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主要立意方向有:(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丰富经历阅历,打造精彩人生;(3)以宽广的胸怀面对人生;(4)行走天下,丰富人生,不计得失。
佳作展示
莫让浮云遮望眼
陈雨欣
陆九渊有言:“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人生好似登高,你登的高度决定了眼界的宽度。而开阔的眼界决定了胸怀的广度,只须谨记在登高中莫让浮云遮望眼。
一个人眼中之所见,便是他的全部世界。在我看来,眼界的宽度并不等同于所行范围,而是取决于视野。同一高度上,只有不停变化角度,才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而心中的梦想,往往存在于视野之中。
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们,大都博览群书,行万里路,纵能博古通今,横能通晓当代。他们在登高望远中拓宽了人生的视野,在磨砺之中拓展了胸怀。
晚清“第一名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曾国藩放眼世界,勇于探索创新,引领了革故鼎新的洋务运动,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因其行走范围之广、视野之宽阔铸就了先进而深刻的思想;老舍如果从未到过巴黎、伦敦、罗马,可能对于老北平的安适与匀调、自然的认识也就不会那么深刻。视野不仅要有宽度,还应有厚度。柯灵老先生以特有的历史视角和人生视野,为乡土情结描绘出最动人的图画。在他的视野中,沉重的现实、悲惨的受难者、令人敬佩的政治流亡者纷纷走在乡土情结的历史舞台上,把人生的每一段美丽都纳入视野之中,如此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内涵。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不少眼界狭窄,如同井底之蛙般盲目自信的人与事。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从未放眼看过外面的世界,清政府沉浸在自我的满足与自大之中,统治者更是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这直接导致了清朝落后于时代潮流,裹足不前,科技落后,经济凋敝,人民更是生活于水深火热和无知愚昧之中。
中国作为当代迅速崛起的大国,应当吸取晚清的历史教训,实行开放包容政策,拓宽视野与眼界,学习他国先进经验,与自身的“精华”结合在一起,这样国家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唯有宽广的眼界才能带领我们领略壮美的河山;唯有宽广的视野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拓展生命的深度。
莫让浮云遮望眼,极目天地心胸宽。
点 评
這篇文章就所供材料生发而成,开头提出观点,即“人生好似登高,你登的高度决定了眼界的宽度,而开阔的眼界决定了胸怀的广度”,准确地揭示了中心,接着以曾国藩、老舍和柯灵等名人的事例加以证明,阐明行走的范围和经历的范围对于人的视野和心胸宽广的重要性。除了正面论证外,还进行了反面论证,批评了眼界之狭隘的消极影响。正反论证,使得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全篇论述较为深透,语言精练、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放大格局 高瞻远瞩
林亦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所到之处,无不丰富我们的认知。多长见识,世界才不会狭小;放大格局,人生之路才宽阔。
还记得“夜郎自大”的故事吗?夜郎王以道不通的缘故,困缚于弹丸之地,竟问“汉孰与我大”,自鸣得意的一国之主,最终为汉所灭。他的世界是狭隘的,他的人生是渺小的。400年前,22岁的徐霞客从江阴出发,踏上了逐梦的征程,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写成煌煌巨著《徐霞客游记》,他的世界是广阔的,他的人生是伟大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内心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那么,我们更应该多出去走走,为自己的未来添一份独特的标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本里的知识,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经历得多,视野才能开阔,阅历才能丰富,才能无惧于生活的大风大浪。只有捱过落魄失意的人,才懂得如何在山重水复之际找到柳暗花明的路口;只有度过饥寒交迫的日子的人,才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线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袁隆平年轻时经历过吃不饱饭的艰苦岁月,他才立下决心要解决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的粮食问题,日夜坚守田间,扎根于泥土之中,寻找杂交水稻的出路,成为人人景仰的“杂交水稻之父”。
“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世上总有人在抱怨,为什么明明这么拼了,却依旧不如别人,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些世俗的功利心往往会把人带入利益的桎梏之中。许多人追名逐利,在名利场上为分毫争得头破血流;许多人锱铢必较,在日常生活中闹得鸡飞狗跳……我们应该放大格局,拥有更开阔的胸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就像苏东坡,乌台诗案将原本身居高位的他拉下神坛,一贬再贬,位置越来越偏僻,但他以更加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料峭春风中,拄着竹杖,脚穿芒鞋,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所计较的范围是四季旖旎的风光,他所追求的理想是当下的快乐。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隐居避世,也不愿与世俗的腐败同流合污。他计较的是气节,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这更是一种形而上的格局。
放大格局,是人生的高瞻远瞩;放大格局,是快乐的活水源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气定神闲,兼容通透,生活将无比精彩,生命将更加从容。
点 评
这篇文章综合材料进行立意,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放大格局,人生才宽阔”。主体部分先以夜郎王为例,从反面证明眼界小就会导致格局小,从而使生命灰暗,人生渺小。接着以徐霞客为例,从正面证明行走和经历对人的格局的影响。然后以袁隆平为例,阐明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以苏轼和陶渊明为例,阐明拥有良好心态的重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全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说理较为透彻,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