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物语:听闻远方有你

2022-05-30 10:48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杰西爱情

西门杏庵

纯沪语电影《爱情神话》是2021年度得分最高的国产爱情电影,引发现象级讨论。有影评人表示:“实在没有想到2021年我最喜欢的华语院线片会是一部爱情电影。” 影片三个女性角色都一反过往影视作品中柔弱、顺从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契合了社会对女性独立、女性崛起的呼唤,但并没有刻意讨好女性观众,过度夸大女性力量,每位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灰色瞬间。

影片《爱情神话》中的爱情却并非一个神话,不过是男主角老白与三个女人的纠葛,无外乎看戏、吃饭,帮心仪的女人带带小孩、修修鞋子、画画素描……没有海枯石烂,也没有生生死死。三位女性与老白都有感情上的瓜葛,但她们在老白家相遇后,没有上演俗气的宫斗剧情,而是成为朋友。

对比那些爱情电影里面的“总是在相爱、分手、怀念中来来回回,争吵嘶吼、大起大落、生生死死的套路”,《爱情神话》确实有新意,至少,它没有把矫情当爱情。面对爱情仍然渴望、仍然幻想,但也更为冷静自持,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没有数不清的纠缠和歇斯底里。

爱情里的真切从容,这里都有了。

《爱情神话》无意以女性视角对男权社会大肆批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进行伍迪·艾伦式的幽默化呈现。

很文艺,很生活,所以很好看。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成年人,在经历过很多之后,如果他还能去爱一个人,这个爱肯定跟他年轻时候的爱分量是不同的。

电影的热映也带火90后女性导演、编剧邵艺辉的短篇小说集《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作家马尔克斯说过:“我坚信未来是女人支撑世界,男人只有捣乱的份。”邵艺辉说:“巧的是,我写的就是这些厉害的女人和捣乱的男人,只不过他们都一样迷人。”

——题记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追逐沿途的风景,还带着你的呼吸。真的难以忘记,关于你的消息。陪你走过南北东西,相随永无别离。可不可以爱你,我从来不曾歇息。像风走了万里,不问归期。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我还是那么喜欢你,想与你到白头。我还是一样喜欢你,只为你的温柔。”2021年年末岁尾,一首《听闻远方有你》的歌曲火爆全网,此歌的原创是甘肃定西籍音乐人刘钧。笔者在不经意间偶然刷到这首歌,一下子被刘钧的女儿刘艺雯那干净清纯的童音吸引了,于是,反复听了多遍,禁不住泪流满面。

歌词还是那歌词,旋律还是那旋律,相比于原唱,也许是因为童声天籁的缘故,让这首歌变得更加让人有亲近感,更加纯净。

《听闻远方有你》里有着青春的印记。每个人的青春里,或许都渴望遇到一个一见钟情的恋人,拥有一段双向奔赴的爱恋。在一个晴朗的日子,空气弥漫着阳光的味道,打开窗,风从窗外吹进来,遥望远方,这首歌飘荡在心田。

如今这个时代的平庸常常令人感到无趣,幸好还有爱情。还是聊几部有意思的电影吧。

2022年春节前上映的国产电影《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导演刘伟恒),剧情大致是:在贡嘎雪山下磨西小镇长大的阿布,好奇心强烈,在小镇上特立独行,平日里经营着酒吧,偶尔给游客做登山向导。在一次篝火节中,阿布邂逅了来镇上旅游的城市女孩骆瑶。骆瑶身上带着浓浓的都市气息,忧郁、美丽。走遍海螺沟的美景后,俩人情愫渐生。离别前,阿布为骆瑶定下“在星空下修一座木屋”的约定。

《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10多年前,在四川海螺沟,一个名叫阿布的当地年轻人,也遇到了如电影中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阿布为了完成“在星空下修一座木屋”的约定,最终打造了“阿布的若丁山”这一户外圈广为人知的民宿品牌,从普通的山野男孩最终蜕变为当地的传奇人物。最美“星空露营地”,成为无数人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

海螺沟的美景和江南水乡的渔父扁舟垂钓不同,完全是另外一种原野之美。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的《渔父》描写的是渔父扁舟垂钓之象,是江南水乡的浪漫与自由。

千百年来,中国古典诗文中写渔父扁舟垂钓之象,以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谓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楚辞中的《渔父》堪称发轫之作。《渔父》开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茫茫旷野,滔滔江流,无边无际的苍穹之下,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在踽踽独行。“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身经漫长的流放生涯,内心承受着忧国忧民的巨大痛苦,这位正直的贵族,早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了。而《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所呈现的自然风光,是荒野,是自然。它对于荒野和自然的呈现,可圈可点,整部电影几乎和大自然完全贴切在一起。

电影取景于风光旖旎的海螺沟若丁山和文化古城磨西古镇。那里绿树成林,天高云淡,再加上圣洁的雪山、耀眼的星空,被誉为另一个人间天堂。电影的画面感也做到了极致,为了更好地体现旖旎风光,该片全程实景拍摄,全方位展示了海螺沟若丁山的美景,充满了大自然狂野气息,每一帧都像是旅行大片。同时,该片也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众多浪漫唯美的爱情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电影中,阿布和骆瑶从山野间秋千上的欢呼雀跃到雨夜小木屋的温柔呵护;从城市里共骑一车的温情蜜意到浪漫至极的萤火虫之吻,将爱情中的懵懂青涩与美好甜蜜展现得淋漓尽致,被不少网友力赞是“纯爱天花板”。看完这部电影,难道不想谈一场纯粹的恋爱吗?

什么叫“纯爱”?就是没有世俗的羁绊,没有学历、房子、车子、票子、文凭、地位、家世、出身等外物的束缚,爱就爱了。至于其他世俗层面的东西,管他呢。举个例子,古代的状元郎地位有多高,不用说了吧。可你能想象一个状元郎,放着公主不娶,却去追求一个小尼姑吗?这个状元郎就是南宋的张孝祥,小尼姑名叫陳妙常。

据《宋史》记载,张孝祥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后代,祖籍乌江,出生于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

在23岁那年,张孝祥考中了进士,被宋高宗赵构亲自点为头名状元,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让这个南宋状元郎青史留名的,不是状元身份,而是他竟然和一个小尼姑陈妙常谈起了恋爱。

当时,张孝祥的身份是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县令。堂堂县令,不去研读四书五经,却经常写艳词淫曲,类似今天的情诗或者流行歌曲,而且,用这些艳词表达对尼姑陈妙常的喜欢,比如这一首:“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瑶琴横几上,妙手拂心弦。云锁洞房归去晚,月华冷气侵高堂,觉来犹自惜余香;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

陈妙常是佛门中人,看了这些艳词(情诗),不习惯,也不舒服,甚至有厌恶感。她给张孝祥回赠了一首词,正式拒绝了张孝祥的追求,劝他不要胡言。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杨柳枝》,被记载在《全宋词》里面。词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杨柳枝

清净堂前不卷帘,景悠然。

闲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独坐洞房谁是伴?一炉烟。

闲来窗下理冰弦,小神仙。

意思是说,我习惯了清净,你不要再写什么情诗、艳词,我宁可在房间里面弹琴焚香,独自静坐,也不会接受你的追求。

有情人虽然未能成眷属,但张孝祥这种抛弃世俗偏见,勇敢追爱的勇气,你不得不服。什么叫“纯爱”?这就是。

那么,不纯的爱,是什么样子呢?举个例子。最近,有个女生在某社交平台上,发文提问:自己的男朋友是某某地方人,他不上进、但对自己很好,该怎么办?

文章不长,才400个字左右(现代人,你让她写800字,都没有耐心)。大意是:自己26岁,某某地方人,普通院校本科毕业,每个月的收入在7000元到10000元,收入不稳定,要看自己的业务能力;男朋友,某某地方人,“985”硕士学历,月薪才15000元,29岁。两个人恋爱两年半时间。她觉得男朋友不上进,对当下的生活已经满足了,每天下班和休息日在家里喜欢打游戏,或者跟朋友出去玩,根本不想着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想着去做一些副业。她担心,以后结婚了,男朋友的收入不能支撑起家庭的开销,收入如果没有提升,生活会很拮据。并且她认为,在一个家庭中,老公赚钱养家糊口天经地义,她自己赚的钱只需要自己花就好了。

文章后面,看热闹的、评论的、起哄的,还有借机宣泄情绪的,很多,俨然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这里精选其中的若干条:

A说:在你短短360字的问题及问题描述中,“房”“车”“首付”“贷款”出现了共10次;“工作”“收入”“工资”“年薪”出现了共9次;“万”和“千”出现了共7次;同时,“喜欢”出现了共2次,分别是“平时喜欢打游戏、看电影、不学东西”和“我喜欢有腹肌的男生,想到这些就比较不甘心”;“爱”出现了共2次,分别是“没事还爱玩游戏”和“不爱继续学习进步”;“关心”“照顾”“恋爱”“互相”“亲密”“爱情”“责任”等词没有出现。结论:你们俩大概率会分手,你要有心理准备。

B说:嫌贫爱富、嫌丑爱美,这不是个案。你以为“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老话是说着玩的?放在N年前的价值观,我会劝你嫁了,这是你这个年龄的最好选择了,但是现在要慎重,现在的离婚率比以前高啊。以前婚姻有保障,古有“七出、三不出”之说。

你这个问题,问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跟着你的心走吧!在这个物质的社会里,如果爱,请勇敢爱!

C说:差不多就结了。现在到哪里求那种完美对象和婚姻?离婚是不算新闻,争争吵吵也是常态,一地鸡毛、鸡飞狗跳也是有的。把这些不寻常过成寻常,人生也就修养得圆满了。

还有很多讨论,这里就无法一一列举了。这种只权衡利弊的“爱情”,你觉得还是爱情吗?

如果你把生活当成奥运会,整天争强好胜,强了还想更强,你觉得这种追求有停下来的时候吗?

想起一位诗人所说的话:“闭上眼睛,你会看得更加清楚。”

“公共汽车虽然慢,可是它一定会来。有的人等到公共汽车发车间隔时间的一半就不等了。”而那个最终等来了公共汽车的人,就是拥有爱情的人。黄公望为什么厉害?《富春山居图》为什么好?因为物我两忘。因为黄公望过着清淡的生活,却能物我两忘。毕加索60岁后没画出更好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他太有名,成了顶级流量,成了大ID,成了半人半神,太多人包圍他,他被掏空了。他再也无法突破过去的模式,再也找不到新的兴奋点。

“幸福往往难以通过GDP展现。此前,人们普遍认为GDP的水平一定是幸福的水平,有钱一定快乐;但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后,GDP与幸福的关系,就会像水车一样——GDP滚滚向前,快乐原地踏步,有钱不一定快乐。”[1]

古时候,药店门口写的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叫相对纯粹,叫舒服,和GDP无关;现在,有的药店门口写着“买100送鸡蛋”“会员打八折”“活动价:买一送一”,这叫GDP思维,叫俗不可耐,老百姓的话叫“掉钱眼里了”,和“手术室里全是钱”一样,让人焦虑,让人不适。这就是我们追求纯粹、向往纯粹的爱情的原因。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那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算不算相逢?”这歌词为什么动人?因为它纯啊。思念到什么程度?发痴啊。为了什么呢?占有吗?不是。只是为了寻找遗失的美好。

“如果没有你,没有过去,我不会有伤心,但是有如果,还是要爱你。”电影《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中的这句台词,道尽了无数前任恋人的心声。海螺沟若丁山下童话式的极致唯美的纯爱、双向奔赴的勇敢、分开后的遗憾与释怀,这场属于2021年冬季纯爱的青涩浪漫与淡淡的忧伤,令人悸动不已。

有首歌,唱到我们的灵魂深处。记得其中有两句这样的歌词:人间不过是你的寄身之处,银河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

是啊,人生短暂,何必计较太多。

“自古名利谁愿休,从来心嘴不对头。官在朝堂博生死,商为白银用计谋。农夫五更田中走,工人四点赶车流。舞台戏子多露肉,庙里和尚磕破头。都说繁华皆是空,世人追他不轻松。莫笑风尘名利客,只缘身在红尘中。”每当想起这样的古诗,我都格外想念远方,想念天高云淡的磨西古镇,特别想躲到圣洁的雪山里,特别想告别微信意义上的“朋友圈”。

我甚至在“朋友圈”发过一则声明:借此视频暂别“朋友圈”。想静静。《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一些文字要写,有一些书要反复研读(比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总会相遇,总要离别。缘若未尽,必有重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成年人的告别仪式很简单,你没有回消息,我也便默契地没有再发消息,就这样安静地消失在彼此的生活里,好像从没认识过一样。每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包括你出现,包括你离开,都是最好的安排。

花店不开了,花继续开。

你看,为什么抖音上有那么多版本的流行歌曲《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丑的俏的,胖的瘦的,富的穷的,严肃的幽默的,男女对歌的,啥样的都有,五花八门。“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不再与春风对酒当歌。我别了江湖,我变成传说,曾经的美梦被现实刺破。”“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不再携秋水去揽星河。我入了红尘,我熬着烟火。万长的雄心,被一点点地消磨。”

《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为什么有那么多版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大家成熟了。成熟,什么意思?就是更加现实了,就是“不再携秋水去揽星河”了,就是“入了红尘,熬着烟火”。

现实中,当有人问我:“你相信永恒的爱情吗?”年少的我会天真地回答“相信”,而见惯了离婚和分手后,我又有些迟疑。而现在,看了这么多爱情电影,我可以满怀信心地回答:“我相信,当时空再被定格的那一瞬,只有爱情,也将成为永恒。”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每个人,特别是女人,都向往爱情,这跟年龄无关,跟贵贱无关,但真正的爱情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算碰上了往往也很短暂。男人会跟你说天荒地老,但没时间永远情意绵绵。他们太忙了,这不怪他们。生活真的不易。

所以,不光是出名要趁早,爱情也要趁早,否则经不起摔打,否则快乐也会减少。

“不管什么年代的人,总是因为不一样而在一起,最后因为不一样而分开。”相爱容易相守难,令人唏嘘。

《喜剧之王》是周星驰的一部老电影,最近,其中一句台词“我养你”被网友重新挖掘出来,被视为“最浪漫的情话”。

也许,很多人认为,浪漫未免有点“不靠谱”,还不如“我养你”实在,至少听起来很暖心。

笔者看过的国产爱情电影应该不算少,印象比较深的,比如《苏州河》《小城之春》《庐山恋》《独自等待》《春风沉醉的晚上》《甲方乙方》《秋天的童话》《春光乍泄》《阿郎的故事》《志明与春娇》《天若有情》《甜蜜蜜》《大话西游》《胭脂扣》《倩女幽魂》《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如果·爱》《山楂树之恋》《最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的父亲母亲》(《霸王别姬》不算传统意义上爱情电影)等。

这么说吧,2021年年底上映的《爱情神话》,确实让我刮目相看。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中年男人老白(徐峥饰)与李小姐(马伊琍饰)、蓓蓓(吴越饰)、格洛瑞亚(倪虹洁饰)三个上海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大部分故事的发生范围都在老白家的三公里以内,无非是咖啡馆、剧院、探戈酒吧、临期进口超市、修鞋摊……满满都是独具烟火气质感的温暖氛围,真实而富有生命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成年人,在经历过很多之后,如果他还能去爱一个人,这个爱肯定跟他年轻时候的爱的分量是不同的。

《爱情神话》中的真实的生活质感、波澜不惊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与余味。当然,也会有人认为情节节奏过于寡淡,叙事温吞缓慢,故事起承转折缺乏惊喜。但也正是这种格外清新、灵巧、温暖的方式,让电影成就为有灵气、不油腻的都市爱情小品。

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年人在爱情里的自持与体面。成年人之间的较量和试探、虚伪和真心、市侩和纯情、糊涂和清醒,都被拿捏在刚刚好的范围内。

“一个女人一辈子没甩过100个男人是不完整的……一个女人一辈子没造过反是不完整的。”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浪迹过天涯也是不完整的。”

“我现在是最好的状态,有钱有闲、老公失踪,不要太灵哦。”

“这个世界上,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喜欢不喜欢。”

上海弄堂,三女两男,吴侬软语之间,把中年人对爱情的通透随意洒落一地。面对性与爱的话题,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有真情,有欢笑,有烟火气。一部好电影可以让精神活着,《爱情神话》就是这样一部“现象级”的好电影。

《爱情神话》关注的是成熟男女之间的交锋。中年人对待感情,会想得更多一点儿,也不怎么去表白,在一种分寸之间,你来我往。这里面欲言又止的东西,很有意思。邵艺辉说:“当你真的去看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他的欲望、不堪和丑陋,同时又有他的理想和闪光。” “我觉得老白对这三个女人其实也都欣赏,因为欣赏和尊重一个人,和你要跟一个人在一起也是不一样的。怎么说呢,这个片子从拍摄手法到故事和人物都是一种很平淡很生活流的感觉,但也有一些观念反差。所以电影名叫《爱情神话》,其实也是有一种反差。”“像老白这种接近50岁的人,我希望捕捉他的一种闲散的状态。其实也不是很刻意,我已经尽量去让观众理解他这么闲散。这个电影的确没有那么多的任务,也没有很多阻碍,就是一种真实生活的状态。”

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家都经历过很多,爱情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有很多“情”的部分,比如交情、情义、情分,都是比爱情更丰富的情感状态。

三个女人一台戏。

马伊琍饰演的“蓝玫瑰”李小姐是一位职场女性,也是一位单亲妈妈,离婚后带着一个混血女儿,住在很破的地方,走廊是好多人在共用,厨房也是。前夫是英国人,跟她离婚后还骗走她的两套房,害得李小姐和女儿只能挤在她妈妈的房子里。正因为如此,在影片开始李小姐和老白一起看话剧的时候,那句“排着长长的队,只为了领那一小把糖,可队伍太长……”的台词,才让她泪流满面。她的内心是文艺且柔软的,上一段人财两空的失败婚姻,令她坚信求人不如求己,坚信自己可以不需要男人也能很好地活下去。但看似强势,实则很缺乏安全感。所以,憧憬爱情却又犹豫不前。她理性、冷静,在工作中雷厉风行,但还是得面对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空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却受制于不自由的家庭。吴越饰演的“白玫瑰”蓓蓓是老白的前妻,她看似贤妻良母,却在婚姻中背叛了老白。她有着上海女人骄纵强势的一面,离婚后热衷于跳探戈,享受成为全场焦点的感觉。追求平等,处处向男人看齐,又在掩盖内心的创伤。倪虹洁饰演的“红玫瑰”格洛瑞亚是老白的学生之一,她自称“有钱有闲,老公失踪,伐要太灵哦”。她敢爱敢恨,率性恣意,风情万种,无牵无挂,崇尚激情和自由,美丽富有又浪漫,也有无人理解的无奈。她是潇洒自由的,同时也会承担这个独立的代价。格洛丽亚的金句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啥就做啥,无忧无虑,无牵无挂。”

在这三个风格迥异的女性身上,我们看到了国产片中缺席已久的平等、现代的爱情观。

影片中,三个女人在同一个饭桌上,言谈之间妙语连珠又暗含机锋。蓓蓓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小孩是不完整的。”先反击的就是格洛丽亚:“这是骗鬼的,这话我也可以编。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是不完整的。”紧跟而来的是李小姐:“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挣到过一百万,是不完整的。”

在这部电影里,爱情是一个包装,也是一个策略问题。

三个女性角色都一反过往影视作品中柔弱、顺从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契合了社会对女性独立、女性崛起的呼唤,但并没有刻意讨好女性观众,过度夸大女性力量,每位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灰色瞬间。

影片《爱情神话》中的爱情却并非一个神话,不过是男主角老白与三个女人的纠葛,无外乎看戏、吃饭,帮心仪的女人带带小孩、修修鞋子、画画素描……没有海枯石烂,也没有生生死死。本片顶着“爱情神话”的名头,但它的每个细节都在告诉你:欢迎来到现实世界。三位女性与老白都有感情上的瓜葛,但她们在老白家相遇后,没有上演俗气的宫斗剧情,而是成为朋友。电影甚至故意制造了一种“性别倒错”,比如李小姐和老白一夜风流后,偷偷离开,对老白爱答不理;比如格洛丽亚和老白春宵一度,第二天转给老白一笔钱,还嘲笑他:“原来你这么便宜啊!”就是说,女人其实已经不想向男人要錢了,反而她们自己可能会更大方一点儿,比男的还要大方。如今,观众并不喜欢被弱化的女性形象。对比那些爱情电影里面的“总是在相爱、分手、怀念中来来回回,争吵嘶吼、大起大落、生生死死的套路”,《爱情神话》确实有新意,至少,它没有把矫情当爱情。面对爱情仍然渴望、仍然幻想,但也更为冷静自持,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没有数不清的纠缠和歇斯底里。

爱情里的真切从容,这里都有了。

《爱情神话》无意以女性视角对男权社会大肆批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进行伍迪·艾伦式的幽默化呈现。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好莱坞爱情片惯用的套路。国产爱情电影也有过于套路化的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套路一,女性极度弱势方能博取男性爱慕。试想,在现实生活中,哪位行为举止乖张的病态女能获得男人的青睐?套路二,单身女性要靠男人拯救。大龄未婚即“剩女”,无论自己事业多么成功,人生都是破败不堪的。女主角最终得到的幸福也是男人给的。套路三,用尊严换得霸道总裁。女主人公明明是独立女性,却非要牺牲人格讨“霸道总裁”的欢喜。多少观众陶醉在平凡女孩儿和霸道总裁的“爱情”中,可这是爱情还是奴役?

爱情本来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曾是包括电影在内的叙事艺术所聚焦的核心主题之一,如今却似乎很难由此内核生发出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这实在让人失望。《光明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得好:“常见的爱情片套路:主人公的感情突如其来、没有铺垫;阻挠俩人感情发展的障碍也脱离实际,比如一方突然离开、意外事故、失忆疾病、毫无预兆地移情别恋等;于是,主人公借酒浇愁、自残打架便成为电影释放情感的高潮,仿佛不摔碎几个酒瓶、不在深夜撕心裂肺地哭闹,就不足以证明感情的存在,更不用说那些为了爱情毅然决然放弃现有生活、倾家荡产、与家人反目成仇等更加戏剧化的情节了。艺术要高于生活,却离不开现实的根基,而当下国产爱情电影的创作已然偏离了现实的轨道,呈现出一种轻飘飘的悬浮之感。创作者将感情符号化,以盛大隆重的仪式表达爱情的美满,用深夜的声嘶力竭描述爱情的终结,用大量篇幅渲染浪漫的氛围,却忽略了对情感滋生、发展与结束进行合乎逻辑地剖析。殊不知,那些狗血的桥段感动了缺乏专业训练的演员与缺乏生活经历的创作者,却感动不了观众;那些带着文艺气息的台词、暖心的歌曲与如画的风景,虽一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却诠释不出爱情的真谛。

“爱情是什么,不好说,但起码不是这些商业元素和离奇剧情拼凑出来的显摆和做作。在现实生活中,感情的常态不是山崩地裂、海枯石烂。人们也会为爱的到来而欣喜若狂,为爱的逝去而泪流满面,但更多的还是在漫长岁月中那些如涓涓细流般滋润心田的给予和付出。……观众不会一直为矫情的爱情神话买单,国产爱情片要留住观众的心,必须拿出好故事和真感情。”[2]

《爱情神话》里的三个女性都极富魅力,台词处处透着机锋,在平淡而又有烟火气的生活里,让我们看到更自由、更坦荡的三个中年女性,让人心生温暖。导演邵艺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想让女人不再沦为被凝视的客体,不再是传统男性想象中的符号。”

这就是“90后”女性作为导演的最大魅力,因为她更能亲身体会女性的困惑,并用恰到好处的方式传递出来。

很上海,很文艺,很生活,所以很好看。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过来人,各自尊重,各取所需的进退分寸都是既不为难别人,也不难为自己。

让人几乎发笑的是蓓蓓说的话:“虽然我爱玩,但我永远都把家放在第一位。”这在过去的电影里,多出自“渣男”之口。

徐峥饰演的老白离婚多年,专门教老年人画画,不混圈子也不办画展。他孤独但不愿承认孤独,自称“杂家”,他乐器诗画都会一点儿,买菜烹饪也是一绝。他作为上海本地人,有一套弄堂用来出租,收收房租款,打打非洲鼓,安然过着风轻云淡的小日子。老白尊重女性,愿意倾听女性的唠叨。在给“一夜而已”的李小姐发信息时,那种纠结谨慎的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周野芒饰演老乌,老乌,是老白的好友,他谈吐风趣,一生追逐浪漫。无儿无女,孑然一身。20世纪90年代,因寻找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电影《甜蜜的生活》中广场的喷泉,老乌与意大利影星索菲娅·罗兰在罗马邂逅、恋爱, 有一段一见钟情的异国往事,之后竟甘愿一生孤独。故事亦真亦假,《爱情神话》也与费里尼另一部作品同名。

一白一乌,顿时有了黑白对立的感觉。

电影为什么要叫《爱情神话》?是为了能和影片平淡、生活流的感觉形成反差。对于三个女人来说,爱情都没有那么重要,比如,李小姐和格洛瑞亚把“不完整”的限定词换成“没为自己活过”“没挣到过一百万”。她们跟老白之间有时候一些交情、情分、情谊或者友情的分量会比爱更大。

说完了《爱情神话》,接下来说说导演兼编剧邵艺辉。值得一提的是,执导、编剧这部“中年爱情”的她,还是个“90后”。媒体惊呼:年度最高分爱情片导演竟然是“90后”女孩!

电影的热映也带火邵艺辉的短篇小说集《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作家马爾克斯说过:“我坚信未来是女人支撑世界,男人只有捣乱的份。”邵艺辉说:“巧的是,我写的就是这些厉害的女人和捣乱的男人,只不过他们都一样迷人。”她在自序里说:“没有爱情不会死,但跟没活着差不多。”

邵艺辉并不是上海人,而是太原女孩。大学毕业后不久的邵艺辉,便离开了电影行业发展更好的北京,在上海生活了6年。在这6年里,邵艺辉的经济来源有三个:写小说和公众号打赏;母亲接济;卖电子烟。在这6年里,她搬过3次家,生活也过得精打细算,用她自己的话说,“日常的开销就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之间盘算着。”“当时有点焦虑,但没想过回老家,就想着赶紧挣钱,不管是卖电子烟还是写公众号。其实卖电子烟不赚钱,我只能赚一点儿差价,主要还是靠写公众号、接广告、打赏。”她觉得,上海是一个自由、包容的城市,靠各种撰稿的收入也勉强能养活自己。如果回到老家,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原本邵艺辉也写过一些剧本,但在遭遇一次次被骗、不给署名、剧本被改得乱七八糟等之后,邵艺辉开始写小说。父亲想让邵艺辉考公务员,被邵艺辉拒绝了。她说:“我没什么消费欲,不穿大牌,也不买车买房,生活欲望很低,有点儿钱就能活下来。”她坚持写小说,但没法出版,长时间无所事事、颗粒无收,很迷茫。

光靠写作无法养活自己,卖电子烟或许可以勉强支撑。“电子烟大亨”是她给自己的称呼。《爱情神话》中有个情节是老乌把一个不懂艺术就随便贬低老白作品的人骂走,这个人在被老乌质疑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慌张中说自己大学毕业后还曾经卖过电子烟,这是邵艺辉的自嘲。

在《爱情神话》开头,老白和李小姐就是在上海话剧中心看话剧约会。

《爱情神话》上映以后,坊间流传:每20个上海人里,就有一个人喜欢《爱情神话》。

《爱情神话》通过女性视角拍出了不一样的都市故事,用市井烟火打造出“上海老友记”的温暖氛围。

邵艺辉在接受《人物》采访时说:“没有FIRST、陈砺志和徐峥,我这一切都没有,还在那儿卖电子烟呢。”在豆瓣主页中,邵艺辉将这所有的一切归结于“我走了狗屎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对那个曾经挂念的人,索性删除。手起刀落般干净利落。也许,只要断了念想,就可以活得更轻松。而后,眼泪不停地流下来,像是十级大风灌进胸口,那么冷,那么疼。恨自己的鲁莽,一遍遍劝自己说,长痛不如短痛。趁着还可以放下,趁着还没诛心蚀骨。一遍遍循环播放着《化身孤岛的鲸》,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孤独的鲸。“想要她、陪她,哪怕四处漂流”,还是忍不住这样奢望。

如果你出差,住在某个城市的酒店里,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清晨起来,七八点钟,你会看到,酒店对面一个摩天幕墙的写字楼里,映射出三种不同的人生:有熬夜加班的小姑娘(不少人和她一样,都不起眼,没有人太在乎或者关注);有类似营销的团队,一大早就蹦蹦跳跳;还有三三两两、抽烟的烟民。当年琼瑶阿姨小说《窗外》里说:夜幕下,千家万户的窗口映射出灯光,每个窗内都有一个故事。放眼望去,真的是大千世界,人间百态。

接下来聊一部老电影《李米的猜想》(导演曹保平),这是2009年上映的电影。

李米(周迅饰)太迷人了,片中最动人的是她。她的执拗像是温柔生出的茧,保护着自己也对抗着所有的不顺遂。因为执着,所以显得更加坚不可摧。

当然,不得不说,那个书信年代确实是一个更适合发生爱情的年代。现在的“抖音”年代,别说写情书了,就连看情书都没有耐心。从前,有“回头率”这个说法,形容一个女生走在大街上,总能吸引异性的目光。女生走大老远了,男生还在回头看女生。

现在呢,没有“回头率”,只有“低头率”。见过太多女生,一边骑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或者开车,一边低头刷手机。前些日子,记得那天非常寒冷,天空还飘着毛毛雨,数九寒冬,连续几天下雨,心情也像“灰码”一般迷茫。我正和众人一起在等公交。忽然过来一个女子,一边刷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问:“请问,到美兰区怎么走?”我回答:“美兰区的哪个单位?是区政府还是……?”她不再理会我的回答,继续低头刷手机。我心想:这女子到底在想什么呢。问路也不好好问,方向都没有了,还在那里拼命刷手机。

唉,惟有一声叹息。

想念“从前慢”的日子,冬天骑一头毛驴踏雪寻梅,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现在,毛驴难寻,但梅花还艳,我可以步行寻梅,不减风雅之情。

接着说《李米的猜想》。那个书信年代,彼此爱恋的青年们相对矜持,在李米的执着之下,方文(邓超饰)那些矫揉造作的陪伴方式都更容易被接受,电影随着李米的猜想和等待,合理且平稳地向结局推移,时间的流淌顺畅而舒适。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反倒糊涂了。

时间是河流,这是对时间公认的比喻。这条河流,连续不断,没有源头,也没有终点,无始无末。

博尔赫斯的《时间》里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假设有一段五分钟的时间。为了度过这五分钟的时间,必须度过这五分钟的一半,为了度过这两分半钟,必须度过这个两分半钟的一半,必须度过这个一半的一半,如此直至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度过这五分钟。这尽管是诡辩式的观点,我看到这段话并细细思量,那句“当下即是无穷”慢慢浮出水面,瞬间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在《李米的猜想》中,出生和成长的轨迹相似的两个人,在方文消失的时间里仅有过书信(54封信)的来往,不曾有过面对面地交流,也未曾许诺。方文的归期,变成了李米记得滚瓜烂熟却始终琢磨不透的一个个数字。

就算李米能够流利地说出54封信里面简单的问候、可以理解里面复杂的情绪和无解的际遇,那又怎样呢?她的思念,终究也还是只能化作可以用信纸和信封来进行量化的猜想。

怀疑和猜想,不是同一回事情。怀疑是推断,而猜想是允许内心有笃定的信念。

在《李米的猜想》中,李米式的倔强,总让人心生怜惜。李米相信等待会有结果,裘水天認为寻找会有方向,两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把生活的意义都已经变成了各自心中期许的那般。

方文出现了,方文走了,方文死了。博尔赫斯说,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正如那首古诗所写,“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无端坠入风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身是红尘雨中客,愿有执伞并肩人。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或曰:皆是)酸。”

也许,李米在等待的四年里每天都在想“有关和方文重逢的场景”,她说,我只想对他吼一句:你他妈怎么不去死啊?也许,李米在等待的四年里每天都在想“有关方文出现后他们会怎么重新开始的计划”,可是,在她心里,他们其实从来都没有结束啊!

佛家有云,万相本无,众生皆苦。青春毕竟是青春。等李米人到中年,再回首,看自己当初的爱情,她也许就会真的明白:使我徒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

《李米的猜想》结尾处方文给李米的录像中,在方文独白完之后,出现了方文偷拍李米的一些生活记录。伴随着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响起,镜头在李米面部特写和方文的拍摄内容之间来回切换,把俩人之间的感情充分地描绘了出来,把李米对方文的爱一览无余地刻画了出来。而与此同时也把方文对李米爱而不得的无奈也刻画了出来:李米时而泪水盈眶,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会心一笑。

李米看着方文留下的视频哭了,原来她的爱情并不遥远,从来都在她的身边,离她近得大概只要转个身就会看到他。李米看着方文留下的视频笑了,原来在没有方文的日子里自己是这样度日的。

大概,在李米的心里,只要她永远有爱,跟方文便是天长地久的;裘水天也一样,只要他还没有放弃寻找,小香就一定都在等着他。

什么李米的猜想,还用猜想吗?每个女人都是天生的“福尔魔斯”,她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男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究竟想要干什么,她们仅仅凭直觉就知道。

方文去贩毒,将辛辛苦苦赚来的8万元都给了李米。自己在面对警察追捕时,跳桥自杀。他曾经化名马冰,李米一眼就认出来了,哪里是什么马冰,明明就是方文嘛。尽管当地的公安专门核对了方文写在情书上的笔迹(结论是:不是方文的)。

但李米是不相信的,不相信所谓的笔迹鉴定结论。“你老婆难道你不认识吗?”这就是她质疑的理由。后来,警方重新核查,果然,关于马冰的一切,都是伪造的。马冰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马冰就是方文。要知道,笔迹鉴定的准确率也只能达到70%。女人的直觉真厉害。

由此,我联想到:不少人去看医生,一上来就拿出一堆化验单。为化验单上的个别数据而纠结。你纠结什么呢?化验单数据的准确率能达到100%吗?这个人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就因为化验单上的一个数据给吓出毛病了。这正常吗?我就问你:你是“相信李米的直觉”还是“相信笔迹鉴定的结论”?

《爱在》三部曲,是指由美国独立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编剧及执导的三部经典爱情电影片,故事来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爱在》三部曲分别是于1995年上映的《爱在黎明破晓前》、2004年上映的《爱在日落黄昏时》 (又名《爱在日落余晖时》)和2013年上映的《爱在午夜降临前》。

有人说《爱在》三部曲之后,再无爱情片。这话虽然有过誉之嫌,却也并非武断。

这三部电影,两两之间相隔9年,男主角一直是伊桑·霍克,女主角一直是朱莉·德尔佩。戏里,男女主角演绎着不同年龄段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和感悟。

先说《爱在》三部曲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

1995年某月某日,在一列法国的火车上,一对中年夫妇正在车厢里争吵。旁边一个安静看书的女孩席琳,无奈将座位换到了后排。一位来自美国的男孩杰西,正靠着车窗看书,他不断地扭头看向这个美丽的法国女孩。

一见钟情,就这样发生了。有人说,世界很大,天地很小。我说,世界很小,天地广阔。

人生就是不停地遇见,偶然地邂逅,命定地安排,才让不同的生命有了交集,有了际遇,有了秋波流转的柔媚,有了心旌摇曳的怦然,有了灵魂碰撞的颤动。人生,最让人猜不透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在下一个路口会遇见谁,会发生什么。

造化从来不弄人,遇见从来无早晚。

杰西鼓起勇气跟席琳搭讪。话题从手里的书开始,接下来两个人聊天的话题,天南海北,天马行空,漫无边际。

俩人相谈甚欢,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但是火车马上就要到站了。杰西显得不安起来,再次鼓起勇气邀请席琳一起下车。席琳有些犹豫但还是答应了。

席琳下了火车,和杰西谈天说地。俩人在维也纳的街道上边走边聊,敞开心扉,从人生理想聊到爱情婚姻。在日出来临之前的14个小时里,他们在维也纳逛了一整夜,俩人的足迹踏遍了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在一间餐馆里,俩人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跟对方表白。

杰西来到酒吧老板面前,指着席琳说:那边那个女孩,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我想要一瓶红酒但是我没有钱,如果可以的话我把地址给你,我回到家后会把酒钱寄给你。老板拿出一瓶酒说道:“握手为证。祝你拥有一个美好的夜晚。”

杰西和席琳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享受着皎洁的月光,喝着红酒。

席琳说,明天你就要离开我了。

杰西说,如果在“留在这里”和“娶你”之间作个选择,我选择娶你。

席琳说:我看你是浪漫过头了。

杰西说,就算浪漫过头又怎样,有些人结婚的理由比这更少。

写到这里,想起三个人的话,分别引用如下——徐志摩曾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顾城在《门前》里记下散发着爱情的诗意:“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钱钟书对杨绛说:“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没有想过和别的女人结婚。”

两个人都表明真心的时候,真的很难控制。

月光下,杰西和席琳拥吻在一起。激情过后,第二天早晨,杰西就要乘火车离开这座城市。杰西和席琳相互寒暄着,强装镇定,但已语无伦次。

火车马上就要发车,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杰西突然用力抱住席琳,说:听着,刚才我说的“之后再不相见”,全是屁话。半年之后,我们在这里见面。在此期间不打电话、不通信,给彼此自由思考的空间。如果这半年里我们都忘不了彼此,那么我们就在这里继续我们的爱情。

无论是杰西还是席琳,这都是他们一生仅有的最浪漫的一夜。

爱情,是会让人疯魔的,如果能得到深爱,化作鲸都愿意。初春夜晚的冷风打在彼此的脸上,都不觉得痛了。

影片结尾,杰西登上火车,在清晨的黎明中缓缓离去。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遇见了你,全世界都是路人。每当雪花纷纷飘落,念你是我最痛的牵绊。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见他,她笃定地“爱”了9年,等了9年。我不知道他和她的结局。世间很多事都不会有结局,但是能够与他这样可爱的人结识一场,也算是一种缘分。

之前的半年之约,席琳因为外婆的去世而没有赴约。他们就这样错过了吗?

时光荏苒,9年之后,2004年,杰西和席琳才再一次相遇,只是这次相遇的地点不是在维也纳,而是在巴黎。

9年来,俩人都因为“半年之约”没有达成而对这份短暂相处的感情充满了忐忑和怀疑,交汇时迸发的光芒是两情相悦还是自己的幻觉?爱情是否真实存在过? 正如一首中国的古诗所写,“白茶清风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风里再无你。”

仅仅经过15个下午的拍摄,5个月的制作,这个一见钟情的故事抛出了《爱在》三部曲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在日落黄昏时》这部电影有相当多的中文译名:《爱在日落余晖时》《日落之前》《爱在日落巴黎时》《日落巴黎》《情留相逢时》等。

依然还是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走走停停,这对男女的步调仍旧一致,镜头内外,蓦然回首皆是9年岁月的痕迹。电影讲的就是一生仅有的最遗憾的是错过和最难得的是重逢。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车祸绝症,却令人心碎。

那个漂亮女孩席琳,从当初的23岁到如今的32岁,变化的不仅是彼此曾经青春稚嫩的容颜,还有历经沧桑以后如何看待爱人的心境。

所有爱情的开始都是浪漫的,《爱在日落黄昏时》也不例外。虽然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一切都似乎恰如9年前。

很佩服《爱在日落黄昏时》的导演讲故事的結构,非常简单,开头就是巴黎的街道风景,人群来来往往,行色匆匆。忽然,镜头定格在街头的一家著名咖啡馆:纯咖啡,纯情的纯。然后,镜头定格在巴黎一家老牌书店:莎士比亚书店,这个文青心中的圣地,也就是海明威《流动的盛宴》里提起的“莎士比亚书店”。杰西把俩人那一夜的故事写成了书,并大获好评,他此时正是应邀来到巴黎参加签售活动。

莎士比亚书店门口有两张不太醒目的海报:一张海报上写着:新书推荐:杰西·华勒斯《这一次》(《This Time》);另一张海报上写着:今天下午五点半,美国著名作家杰西(Jesse)新书讨论会。

《这一次》,这个书名真的很赞。

杰西谈他的书,谈他写书的经过,回答读者提问。杰西讲述了他下一本书的构想:“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男人,一个非常沮丧的男人。他的梦想本来是轰轰烈烈地恋爱,自由自在地冒险,骑着摩托,周游南美。但现实是他在一张大理石桌子上吃着龙虾,他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漂亮的妻子,该有的都有了。但他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真正想要的,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战。你们知道吗?幸福来自追求的过程,而非欲望的满足。他坐在那里,就在这个时候,他5岁的小女儿,突然跳上了桌子。他心想,应该让女儿从桌上下来,因为这样可能会摔伤,但女儿正穿着夏天的裙子跟着流行音乐翩翩起舞。他看着女儿,忽然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16岁:他的高中女友,刚开车送他到家,他们刚刚度过了初夜,彼此相爱;汽车的广播里,放着同样的歌曲,女友忽然爬到车顶上,跟着音乐跳起舞来,于是他开始担心女友摔伤;她很漂亮,脸上的表情,竟和女儿一模一样。也许,他就是爱上了她这一点儿。他知道,这不是他的回忆,他是身临其境,同时出现在两个场景中。就在那一刻,他的人生仿佛折叠在了一起。对他来说,时间显然是个谎言。”这段话透露的信息,也许,这个构想中的男主人公就是作家杰西现在的生活状态:被照顾被关心,其实却没有多爱。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继续浑浑噩噩地活下去。一想起来就很可怕,正如我欣赏的作家魔宙写的那首诗:“我三十岁了,去找表哥聊天。我说表哥我抑郁了,我这么差的一个人,对活着没有丝毫热情,但总有些瞎子在爱我,逼着我还不知道要活多少年,这令我感到恐怖。表哥说,老弟,你还是太年轻,我现在四十岁了,我的父母是一对老人,我的猫是一只老猫,我身体倍儿棒,好像还能活很多年,这才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

想起前不久一位作家愤怒地撰文批评他的同行,另一位作家朋友说:“不了解整件事全貌,只感觉像金庸小说,一群人争武功秘笈,但在这个时代 ,真正的‘扫地僧早就沉默了。他们都一把年纪了,那么挡着干吗?那些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对他的愤怒很难共情,如果他是搞实业的,那值得尊敬,但本来就是向南望北斗,打着文化的旗号吃饭。因为吃饭闹得不痛快,关文化什么事?”“适当观猴怡情,整天看猴戏,玩物丧志。”“杜甫说,诗是吾家事。没把诗当成吾家事的人,谈文化,总是让人怀疑的。”一位学者朋友,则和了一联诗: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

我觉得太过喧嚣,而且不够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那位愤怒的作家需要养养心,静一静,可以考虑吃点柏子养心丸(主要成分有:柏子、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五味子、朱砂等,可以治疗心脏供血不足。但是一定要辨证论治,如果属于心气虚寒型,并且临床表现为心慌、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就可以用柏子养心丸)。

相比之下,《爱在日落黄昏时》中那位作家杰西,比较纯。

9年过去了,杰西还是那个藏不住心事的男孩。时间这个主题好像是他所有故事灵感的核心源泉,他的绝大部分闲扯,也总是绕不开时间。

无论是虚构现实,回忆过去,还是幻想未来,其中都弥漫着丛杂的时间碎片。奥古斯丁说,他的灵魂在燃烧。灵魂在燃烧,是因为他很想知道时间是什么。他祈求上帝晓谕他时间是什么,这不是为了毫无意义的好奇,而是因为他不解其意便无法活下去。弄清时间是什么成了一个根本问题,也就是后来柏格森所说的是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时间问题是根本问题,我不能虚伪肤浅地表达深以为是,但越是去想时间问题,越觉得这句话意味深长。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塞林格写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海外译作《麦田捕手》)成名后,似乎永远地隐居在那个叫考尼什的小镇上,成了名副其实麦田里的守望者。他那少年的血气,却已经让他肯定:他寻找的东西永远不会存在世上,至少,前面的路上没有。他说:向东方僧侣学习吧,沉思冥想,以求觉悟。他真是这样做的。他说:“大智若愚引导人们走向一种真实的幸福,清心寡欲地追随。”“抚摸孩子的头发,让我感到幸福。”塞林格拥有了守住寂寞的耐心,他一个人在那里干什么呢?他在思考时间以及关于时间的哲学问题。

钟表作为自然状态的破坏者,从它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被时间绑架,自然的权威被这个时间机器取代,世界从此失去了永恒。时间在西方的兴起成为现代生活到来的标志。早在约公元前330年的水钟时代,柏拉图就把律师们说成是“受漏壶驱动……从无闲暇”的人。罗马时代的诗人普拉图斯写道:“但愿上帝杀死发明钟点的人,因为钟点把我的整天撕成了碎块。以前,我的肚子便是我的報时钟,在所有的钟表中它是最好的和最准确的。”

文字中的时间,也是解构生命,质疑生活,叩询命运,直面死亡的钥匙。一个人失去生命,是因为他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而其他人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进。陆游在临终前曾这样写道:“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见牡丹花。”贺拉斯说:“我们的财产,一件件被流逝的岁月抢走。”岁月抢走了我们的财产,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在临终之际,只能在梦中“犹见”牡丹花。陆游和贺拉斯的话,暗示我们时间的力量和生机。那一刻,小小的牡丹花,就是人生中被偶然唤醒的记忆,它可以覆盖浩浩天涯,琐碎人事。成为维持人生机的气质。

因此,经历爱情、回忆过去的事,无异于再活一次。杰西与席琳重逢,重新排列过去,以获取不一样的经历和心境。

真的好难相信,那宛如昨日的夜晚,竟然已经过去了9年,一个孩子从小学入学到初中毕业的时间。9年前,杰西与席琳共同度过了维也纳的一夜,他们变得有关系有联系。那一夜之后,他们约定,半年后再见面。命运捉弄人,这个约定,到了第9年才偶然实现,这个时候,杰西已经有了老婆、孩子。“我结婚了,是4岁孩子的爸爸。”男人说,“她是个小学教师,她温柔善良,爱儿子爱家。你呢?”

而席琳,依然还是单身。

“我的未来不是梦”——这是时间带来的梦幻泡影,也算是一个暗许的承诺。尽管这种承诺实际上完全是对未来的透支和利用,是一种画饼望梅的美好想象,但它却成了杰西与席琳存在于当下的理由。这个理由并不坚挺,虽然它带给他们希望,同时也带来了沮丧,让我们在希望落空之时,开始怀疑这个理由。

杰西与席琳,不断在重复希望,也不断在重复沮丧。生活是糟糕的,而他们总能在灰头土脸之后重整旗鼓,自我勉励: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这其实是荒谬的,一种人类似乎无法摆脱的荒谬。

沈从文在《时间》一文里说,“人生的意义不过是一堆时间。”时间始终像是漫天飞舞着的天使,牵着人类懵懂的精神之手,遨游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科学家让我们知道,漫天飞舞的时间,穿插着不止一个的世界。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告诉我们:“对于其他行星上的居民,若他们是我们的镜像并且由反物质而不是物质构成,则生活会刚好是同样的。”举个例子,在你在这个世界摔坏了一个杯子的时候,他们会看到杯子的碎片集合起来离开地板跳回到桌子上去;当你在考虑买什么彩票时,他们早已知道了特等奖的号码是什么;当你在股票市场上犹豫着是否要抛出手中的筹码时,他们早已知道股指会跌到哪个点位……

暂时收回我们的思维,回到时间本身的探寻上来。假如真的有另外一个反物质的世界,那么到底谁是真正意义上的“我”?什么是“物质”?什么是“反物质”?两面世界的轨迹是否遵守着非常严格的相反规则?而如果时间真的能够倒流,那么它有原点吗?其原点又是什么?伟大的霍金有他的“大爆炸”理论,他让我们相信,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那么当时间退回到大爆炸时刻,人类又能否继续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时间流动的快慢,不仅仅在于时间本身的速度,更依赖于时间中发生的事情和变化。

思考时间时所涉及的一切问题,恐怕人类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予回答。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至少当我们开始思考时间时,上帝会发笑。

《爱在》三部曲其实也是在讲时间,是一个关于时间流逝的系列电影。与其说,导演是在谈爱情,讲婚姻,倒不如说,是在思考哲学,在思考关于时间的哲学。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这样写道:“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收视而无知无识,很少有人在深入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这种切己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是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的意义;是退去现代人的角色、退去时间制度和时间表征,从存在本身去认识的意义。”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中这样写道:“人是一种时间性生物,人的生命系统天然地存在一种时间的方向感,这种时间方向是一种原始概念。其实,不只是人,一棵树、一根草、一只猫、一条狗……都是时间性的。时间不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只是创造了时间概念。在人类之前,时间已经存在。你能感受到时间吗?我们谈论时间,又往往在谈论变化。春去秋来,夏暑冬寒,日夜交替,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大雁南飞……我们在变化中感受时间,时间在变化中存在。客观上,时间是绝对的和均质的,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度量,即使没有大自然这个参照体系,它依然存在。但在我们的感知中,时间却是相对的和不均质的,时快时慢。”

有个老年朋友看了《爱在》三部曲之后说:“50岁以后不要买大件,60岁以后开始清理个人物品。以前不赞同‘吃到肚里才是赚的这句话,现在想想不无道理。”一来一走,什么都带不走。所有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活着的时候争这个争那个,死了啥也带不走。已过天命之年的我,有时对着满书架的书感叹,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怎么办。记得我奶奶生前曾经说,“我以后除了钱和金银首饰,其他个人认为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一件不留,因为在别人眼中没那么重要。”当时听到这些话,心情一下就好沉重,莫名地悲凉,看了好心塞,人活着到底是为了啥啊?我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片段。我知道,时间的长河,正裹挟着我,连同天地万物,向着夜色的深处,向着某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流淌而去。不想那么多了,活在当下,过好现在自己的日子,做人要低调再低调,锋芒一点儿也不露了,下辈子谁也不认识谁。

接着说《爱在日落黄昏时》。相隔9年,杰西和席琳,一打招呼才知道,一切都变了啊。毕竟是错过了,而且是9年,两个人没有对方也没事一样生活了9年。

9年之后,杰西已成为畅销书作家,而席琳则是法国环保组织成员。杰西在新书里娓娓道来的,正是9年前他们一起度过的那个浪漫夜晚。

两个久别重逢的人,相约去喝咖啡。一杯咖啡喜相逢,9年多少事,都付談笑中。看起来很自然很和谐,但某些心事还是变了。他们散步,聊天。时隔9年,我们一起见证了杰西与席琳重逢的1小时20分钟。

短暂的下午,长久的对话,仿佛就是一生。错过的9年再次相遇,是喜悦更是一种折磨。

两个人都在揶揄着爱情,假装自己都不曾相信爱情,而实际上心里却早已七上八下。

他们必须寒暄,必须说程式化的语言,才知道接下来说什么。激动,惊喜,紧张,全部被淡淡地隐藏起来,看似淡定的问答中有多少是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事实?

毕竟过去了9年。再见面,杰西和席琳,必须寒暄,维持着应有的礼貌。他们谈到小说,谈到各自的工作,谈到环境,谈到他们都绕不开的“维也纳一夜”。关于那一夜,双方都充满无尽的回忆。

对待“维也纳一夜”, 杰西和席琳都是礼貌的,甚至,席琳都想隐去自己去过维也纳的事实。但,感情不容许谎言。事实就是事实。杰西说,没关系,不要紧,然后简单地叙述着9年前被放鸽子后的抓狂、苦闷。

无论现实怎么样,这,毕竟是9年以后。

掩盖着真实的自己,看着光鲜的对方。他们似有似无地说着跟那晚有关无关的话,像是在谈论别人的事情。态度自然,大方得体。但,他们又都真的放不下。绕来绕去,还是要绕到“维也纳一夜”,叙述那晚的感受以及那晚过后的感受。

爱情来得毫无道理,就像一个爱你的人,做着那些滋润着你的事。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吊桥实验: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情网。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爱在日落黄昏时》中的一句台词,席琳问杰西:“假如这是世界末日,你会做什么?”

世界末日,并不只是意味着世界的尽头。在他们面临共享时间的临界点时,他们已经到了世界末日。因为,他们将不能在一起共享时间,再也没有时间可供浪费,剩余的有限的时间,必须选择自己最需要最想要做的事情。那时,礼节、伪装便全变成浮云。他们不得不面对最最真实的自己,最最真实的感情。

也许,错过的才是最美的。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相信:我们会遇到更多心有灵犀的人,因此并没有那么珍惜。但是随着年岁老去,我们才会意识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正如席琳的噩梦一样——“梦见自己32岁了,醒来发现还是23岁,然后真的醒来确实32岁了。”

32岁,我对“32”这个数字比较敏感。大约因为爱京剧的缘故,小时候听京剧《铡美案》,特别喜欢包青天的唱腔:“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将状纸押至在那爷的大堂上……”秦香莲当年含冤告状的时候,也是32岁!请原谅,人老了,就特别容易瞎联想,有时候莫名感伤。没事儿老瞎想,仿佛更年期综合征。

咱接着说《爱在日落黄昏时》。

不知你有没有相似的回忆:大多数没有珍惜或不够幸运的人,就像杰西,凑合着,陷入没有爱的婚姻,成了养育孩子的合伙人(或者说合作社),“一个人待着也比与伴侣在一起时感到孤独要好。”

我一直忘不了一个朋友对我说的话:“我记得我那时想的是:结婚对象是谁,其实并不重要。这个人不会成为你的全部世界,真正重要的,只不过是作出承诺,承担责任,这样而已。”“我的意思是,爱究竟是什么呢?不就是尊敬、信任、欣赏吗?那些我都感受到了,不就行了吗?现在我觉得,我就是在和曾经的约会对象一起养育小孩而已,就像修道士。”“遇见到你,我才感到,渡口有了归舟。能遇到这种灵魂伴侣是很幸运的,但是不见得所有人都是这样幸运。正如《廊桥遗梦》中,‘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我告诉这个朋友,你应该看看《爱在日落黄昏时》,我觉得,你是懂得杰西和席琳的。

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如果说,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给观众呈现了青年人对世界充满向往与好奇心的纯真爱情,那么,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讲述的则是成年人历经生活和现实的各种妥协与失败之后,在内心悄悄筑起高墙,小心隐藏呵护却又刻意自欺欺人视而不见的复杂心绪。

杰西有着传统男人的通病,但他内心始终隐藏着关于女主角的回忆。

从俩人的交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仅剩的情愫,其实很多都是过去时光的滤镜。如今面对生活的烦恼、社会的压力,彼此早已不再是曾经沉浸在热恋中的他们。这种理性背后,预示着成年人对于过去的告别,同时也体现着:所谓爱情,不过是一场人生陪伴,就此别过,不问往昔。

人啊,就是一个欲望综合体,每天早上起来,就有大大小小无数个欲望在缠绕你。

嘈杂的生活里,仿佛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平静,日子总是像时钟的钟摆一样,索然无味地摆动着。

我们心中都有着漫长时光中时刻思念的人,可是缘分向来是神奇的东西,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美好的记忆是用来怀念的,而不是用来生活的。

《爱在日落黄昏时》这部影片中黄昏的自然光,让最终呈现的画面有了一种朦胧怀旧的质感。黄昏,在爱情里有两个意思,一是代表黄昏恋,二是指思念。因为“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如果有人给你发黄昏时候的照片,那意思就是想你了。

导演通过跟踪式的镜头的运用,使得我们只注重于男女主角,任周围的景象事物向后退或者一闪而过。似乎整个巴黎变成空城,时间也在此凝固,只为了成全他们的爱情。天地间似乎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可以说,导演定格了巴黎的黄昏,给他们俩人提供了无限的情感空间。而就是在这无限的情感空间中,充满着大量对话,对话由闲谈到互诉衷情的白热化发展,感情终于犹如百川汇聚,直到绝堤,最终泛滥。

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倾城之恋》这个名字,使人联想到的是类似孟姜女哭长城般感天动地,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其实不然,书中讲述的就是平凡人的小爱情。范柳源对白流苏的爱是自私的。从一开始的看上她,到后来的想办法让俩人相逢在香港,到再度邀她返港,他想的更多的是他自己……白流苏说:“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着呢;你死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倾城之恋》的大意是:白流苏无法忍受丈夫的恶劣行径,不顾家族和世俗的巨大压力,毅然结束了这段错误的婚姻。离婚后的流苏在娘家遭到无情冷遇……本是大富豪私生子的范柳原,流落香港街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巨额遗产继承权,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深爱的女人成为别人的新娘。从此,他变得放浪形骸,游戏感情。白流苏与范柳原阴差阳错地相识,范柳原对气度矜贵的流苏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兴趣。于是,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奇迹般地牵扯到一起,一个城市的陷落却最终成全了他们的爱情……“为了成全我的爱情,整个香港城都倾塌了,所以,为了遇见你,我的人生都脱轨了。”

《爱在日落黄昏时》有个很有意思的暗指。杰西询问席琳:是否相信轮回?因为杰西的父母就是因为怀孕而结婚,随后感情不睦,杰西从没见过他们相爱。

如今,相同的命运又“轮回”到了杰西身上。

托尔斯泰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悲哀的是,有时你的不幸却和父母的不幸一模一样。当我们对原生家庭有所不满时,我们总是倾向于找一个完全相反的伴侣来弥补,但有时候过于执着过去,反而让我们陷入怪圈。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而命运,就是陷入强迫性重复,却无法逃脱。

看《爱在日落黄昏时》,我总在回忆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山东一所中学教书的日子,那是1986年。那时候生活尚处于“缺衣少食”的艰难时期,没有车,连像样的路都没几条,工资64.5元/月,但年轻气盛的我踌躇满志,热情似火,心里有一盏灯,眼中有光,用自己真挚的爱在孩子心中播种下美好的种子。我坚持勤学不辍,致力于做专家型教师,对学生更是爱护有加。“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一句古语道出了教师肩负的重任。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也曾微笑过、哭泣过、感动过、彷徨过,但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我始终稳立于三尺讲台,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历经数十年的坚守(后到了海南继续执教),为孩子们播撒下知识的种子。回首征程,笑语流年,老的是岁月,不老的是一顆饱含教育热情的心。人在南国,心却常常飞到故乡,非常想念那片让我真正体验生活之味、人生之真的那片贫瘠的土地,想念拿起书本,过起与妻女相守、以学生为伴的普通而充满泥土气息的平凡人生活。

不由想起《任意门》的歌词:任意门外绕一大圈,你问我全世界哪里最美,答案是“你身边”,只要是你身边。

“今天流的泪,都是当初脑子进的水。”这是我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说的话。她曾经脚踩老公和情人两只船,两边都不放弃雨露均沾的机会。她说,找了一个不同频道的人,余生太难过了,那是压抑到不能再压抑的中年。于是,嘴上说不想妥协,可人还在挣扎,每一天都郁郁寡欢。她经常问自己:这种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过的?如果不是,就要努力争取改变。或者,权衡利弊后,如果改变的代价太大,那没办法,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苦累也忍着,看看能否找一个可释放的方式。如果是自己想过的日子,那就安心于这样的生活,也还好。

修身养性,顺其自然。人生苦短,何必郁郁寡欢?生命没有回程票,蹉跎了青春,蹉跎了岁月,谁为你的幸福负责?

《爱在日落黄昏时》,淡淡的,却有着化不开的温暖与感动。它告诉我们:女人最美的样子,不是为了爱情委曲求全,而是勇于追求爱情但绝不困于爱情。电影中的女主角席琳是独立的,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格,都是独立的。她不囿于爱情,不依附他人,也不纠缠于他人。

不是电影赋予我们意义,而是我们彼此注入了生命力。

《爱在日落黄昏时》中杰西在和读者谈写作时,用到一个词: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是困难而痛苦的,需要拥有很强的抗摔打能力。光环效应大抵如此,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忧虑,却会催促着你只能选择向前。

没错,文学不能经世致用,不能给你理财,也不能给你赚钱的能力,也许文学唯一的浸润作用就是能够让你始终保持着热泪盈眶的能力。能够让你为路边的野花驻足,能够让你为湖边的清风微笑,能够让你为清晨的鸟鸣欢喜。但这些重要吗?仿佛又不重要。可是人生短短几十年,又有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生命有千百种活法,谁又能说出哪种重要,哪种不重要?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个演讲后来广为流传,这句话的中文版本也很多,很多人翻译成:饥渴求知,虚怀若愚。

但是,这翻译更多的只是直译,而没有深入考虑乔布斯本身,从乔布斯本身经历来看,“Stay Hungry,Stay Foolish”,这样翻译或许更合适:追寻成功并永不满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或者,更直白地翻译成“留饿,留憨”“虚其心而实其腹”“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装傻充愣,混吃蒙喝”。

“Stay Hungry”,应该不是叫你去求“知”的意思,乔布斯真正想说的,应该是要你去不停地追寻成功,永远不知道满足。思忧患,思进取,才不会因安于现状而死于安乐。一个人一旦失去了hungry,就容易陶醉于舒适区之中,成天打高尔夫球、旅行、吃饭喝酒。

像一头饥饿的猛兽、永远不会满足、永远没有停歇的一天,这,就是Hungry。而Fool,根本不是“虚心的人”,Fool 就是“笨蛋”的意思。“Stay Foolish”其实指的是一种胸怀,一种操守,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它类似于我们从孔孟之道中汲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在个人成长及事业发展中,必定会遭遇很多艰难的抉择,这些关键时刻往往需要我们通过“Stay Foolish”来坚守道德底线,使我们不至于因短视而作出一些抱憾终身的错误抉择。

所求永远在他处,自己缺少的,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浮躁和焦虑,都是来源于内心的不安定,保持学习,保持好奇,保持热泪盈眶的能力,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长久不读书,会陷入日复一日的琐事中,眼中不再闪烁光芒;长久不接触新鲜事物,会在岁月中消磨斗志,人到中年,日渐油腻。不断反省,不断思考,渐渐发现只有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保持着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找回年少时的激情与轻狂。

只要在路上,就保持着热泪盈眶的能力。

借用“Stay Hungry”这句名言,我希望人们对记忆有深刻的感触。虽然从现实来说,我感到这十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回望过去的时候,除了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没有更多值得回味的了。它们只是作为便签,虚弱无力地证明我们活过。我相信《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的一句台词:只要你活着,那么记忆就能够为之改变。

如果说,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是充溢着荷尔蒙味道的小说,那么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则是铺满柴米油盐的散文诗。相较金风玉露初相逢的美好,更打动我的是失散在人海各自跋涉多年之后,青春和激情的打光都已经褪尽,他们清醒而带着一丝悲哀地确认:对方仍是自己此生挚爱。

到了《爱在》三部曲的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时》,这一次,杰西没有离开,甚至连一点儿要离开的念头都没有,没有彷徨和不知所措,结尾处他看着女主角的眼神是如此坚定。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还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并在巴黎定居下来。

《爱在》三部曲就像一部爱情百科全书一样,在这个系列里能找到关于爱情的任何元素,我们很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什么是爱情?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說:“爱情是一个故事。”爱情在本质上不是分析性的,而是叙事性的。所以,理解一对情侣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佳方法,是看他 /她如何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理想的描绘。

《爱在》三部曲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时间流逝的故事。

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时》的场景,位于希腊一个海边小镇,那里的生活引人入胜。

但是,第三部更多地拍出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感觉,真实地还原夫妻日常争吵场景。他们结婚后,大部分时间用来争吵,少了浪漫,多了真实。

人啊人,最大的孤独,是明明自己已经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却感受到最陌生的距离。

结婚久了之后,不少夫妻会对对方的话充耳不闻。据说男人会失去听见高分贝声音的能力,女人会逐渐失去听见低沉声音的能力。我想他们是在忽略对方、有选择地忽略,但这种自然规律,反而会让夫妻白头到老。

世事无常,年华易老,一梦一醒已是斗转星移。渐渐明白,人和人之间最长久的,不是相聚相守,而是一颗充满善意、无私无为无欲无求的心。

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都会遇到那样一个让你一见倾心的女孩,但又有谁能鼓起勇气不顾一切地追寻。当我们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时,想起曾经错过的某人,是否为自己当初的懦弱而感到羞愧?

当那份弥足珍贵的情感消失不见,留下的是无法诉说的痛楚,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说,人生就是这样,时间会修复一切,但真的是这样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爱情也许真的是一种心病,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心病。有时候我们千方百计刻意地去避免,但依然没有办法阻止自己患病,即使得了爱情这种病我们也没有办法获得免疫力。我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其他的情绪,这些都会慢慢地转变成爱情。有很多人不会很快爆发,而会慢慢地呈现出来,这种人有比较强大的自控能力,但是最终还是会爆发出来。

我们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受控制的,比如爱情。爱情就像春去秋来一样,不是你想控制就可以控制的。就算是你可以控制自己,你却控制不了别人。爱情这种病你越是想控制,也就越控制不好。但是患病的次数我们是可以控制的。很多时候,单身的人想方设法地去“患病”,“患病”的人卻想逃离重获单身。

当别人对你产生了爱情,你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没有办法躲避的,因为他总有一天会让你知道他得了这种病,他会想尽一些办法去“传染”你,当你们同病相怜的时候,你们也就步入爱情生活了。

爱,终究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很多人会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他们会用各种方法去抚平伤口,可身上的伤容易好,内心的伤却永远存在。得了爱情这种病的人只能任由时间去冲洗伤口,痛一次舔一次。但还是会有很多人想去“患病”。

人与人之间因为陌生,所以才会勇敢,因为距离,所以才产生美。爱情可以解除相思之苦,可以填补空虚寂寞。就因为这样,人们才会争先恐后地去“患病”。

有时候,我是说,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害怕虚无的爱情,这让我觉得不真实,害怕受伤,害怕被嫌弃,也害怕最终俩人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于是,干脆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别人无法走近,也不想走近别人。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享受着风平浪静,与世无争。

说回《爱在》三部曲。三部曲最大的特色就是全篇没有传统的戏剧冲突,完全由男女主角的交谈和对话构成,导演独到扎实的剧本对白功底,使得原本戏剧张力较弱的电影紧凑而精彩。在现实生活中,18年的时光也在《爱在》三部曲的男女主角的脸上镌刻下岁月的痕迹。他们仿佛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他们自己。

人间无数雨打去,18年,原班人马,导演真有耐心。

正是这独特的电影语言,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本来面貌。生活中本来就有那么多巧合和“狗血”,灵魂的碰撞就是在两个人彼此坦诚的交谈中产生的。

除去“吃喝拉撒”这些每个人都一样的本能,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思考,才构成我们的灵魂,而这份独特又古怪的感受,只会在遇到对的人时,才会倾泻而出。没有遇到对的人以前和离开对的人以后,“我”都是孤独的。

《爱在》三部曲吸引人的地方,是你从他们从无休止的对话里,听懂了多少,感悟了多少,又迷失了多少。

在《爱在黎明破晓前》中,杰西和席琳的谈话非常有趣。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会用各种形式引导对方,让对方可以没有压力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这种引导不是一种引诱,而是一种安全感的释放。

让别人感觉到安心,真的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特质。想想看,有多少情侣因为对方“不懂我”而分手?是不爱吗?不,是不会爱。

到了《爱在》三部曲的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时》,杰西和席琳结婚了。已经步入中年,毫无意外,杰西变成了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当年穿着夹克牛仔,留着红胡须的青年不见了;席琳也没了初见时的曼妙身材,现在的她,身材臃肿,相夫教子,为工作所累。

他们终于坠入凡尘,熬着烟火。

爱情终究会归于平淡,激情终究会融化在柴米油盐之中,但爱会始终深藏于心中,这也是爱情最真实的样子。正如杰西说的,如果你想要真爱,那么真爱就在这里,它不完美,但是现实就是如此。

婚后,他们同样面对着很多家庭都存在的问题:杰西与前妻因儿子的抚养权问题经常弄得焦头烂额,席琳为了杰西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他们经常会为了一些琐事而争吵,席琳也经常抱怨杰西,认为杰西把不能和儿子在一起的事情怪在自己头上,杰西则抱怨席琳的坏脾气。

在一个夜晚,他们大吵了一架,席琳大吼着:我不再爱你了!然后摔门而去。她来到维亚纳的露天咖啡馆里。杰西平静一会儿后也来到了这家咖啡馆,他谎称自己是坐着时光机而来挽救她的。然后,坐在席琳面前诉说着以前的往事,拼命想逗她乐。但席琳并不买账,还说你不要这么幼稚了。

大吵一架之后,杰西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你去打听打听谁能忍受你的臭脾气,而我照单全收,因为我想努力陪在我爱的人身边,即使这个人并不完美,但那就是真实的你。我们或许都不完美,我们都有缺点,我们会争吵,但这就是生活,如果你要的是真爱,那这就是了。

最后,席琳开玩笑地问:时光机是什么样的?

俩人开始笑了起来。

这就是生活,这才是生活。如果连争吵都没有了,可能爱情才真正地消失了。

写到这里,看到一个朋友发来的信息:家里居然有不请自来的蛐蛐,在歌唱爱情。不知道是第几代了。冬天喜欢躲在暖气附近,整夜吟唱,但并看不到它们。偶尔投喂一小片油菜,隔天总能看到缺了一个角,或者咬了一个洞。现在,起码有两只,在一唱一和,让室内如同秋天的原野。人间一年,它们或已累世。

而此时,在我南国书房,安静地读书。窗外,有人用手机播放《听闻远方有你》。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追随,不远万里,却是因为听到了一句她在远方的消息。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这也太痴情了吧,竟然用“曾经那吹过你的风,走过那曾经你走过的路”来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人生有时是很无聊的过程,幸好有爱情让它灿烂婉转。

总要经历爱情的,如果能在一生中最美好最纯净的时间遇到彼此,遇到彼此唯一的挚爱,那真是一件可以用生命去拥抱的爱情。而所有世俗的阻挡只会成为助燃器,让爱之火更高更亮。

在新华社发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一段话:“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才是生活最美的样子。往后余生,愿你我左手生活,右手理想,以清净心看世界,以平常心生情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简单又精致,悠闲且惬意。”

说得真好。“你们负责天长,我们负责递酒”,这是酒商的广告吧?别当真。天下女孩子都应该做自己的情人,像心疼别人一样心疼自己。

有时候,喜欢一首歌,并不一定是旋律好听。有可能,只是因为其中的歌词,表达着相同的心境,类似的经历,唤起了情感共鸣,所以才觉得直击心扉。

每一首歌的歌词,每一个喜欢过它的人,都有一段自己的小记忆。

参考文献:

[1] 姜奇平.寻找幸福的“显影液”[N].光明日报,2013-12-17.

[2] 汤嫣,李蕾.国产爱情电影,别把矫情当爱情[N].光明日报,2016-10-17.

猜你喜欢
杰西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一条被熊贿赂的狗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会交朋友的杰西
THE JOKE’S ON ALL OF US
初遇维也纳
巴黎再续前缘
希腊情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