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君子
那是30年前的事了。
小陆记得,他9岁那年的春天,家里的粮食有些青黄不接。当他再次壮起胆子提醒父亲,一定要帮他留足暑假买电影票的钱时,一边在村小教书一边在田中耕种的父亲不耐烦了,揪着脖领子拎他到了自家的菜地,指着正在开花的一片蚕豆棵子说:“这些蚕豆归你了,能收多少豆卖多少钱,你就买多少电影票。”
父亲不做任何解释,也不听他怎样辩驳。在艰苦的劳作中,父亲已经用光了他在村小课堂上循循善诱的耐性。父亲更知道,乡村少年的路好窄,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无法将草鞋换成皮鞋。即便如他能够在乡间谋得一个教职,也仅是朝不保夕的代课老师。父亲可不想儿子因为热爱电影而重蹈他的覆辙。
父亲的伤心和恨铁不成钢的恼怒,将小陆摁在了蚕豆地的中心。然而,不到5分钟工夫,那股愤怒的、委屈的情绪就被蚕豆地里的微风吹散了。小陆看到蚕豆花开了,花瓣上像长着一双双讪笑的眼睛。微风徐来,花朵的清香招蜂引蝶,无数双眼睛也在闪动。
小陆蹲下去,捉住一朵花,自言自语:“我倒要看看,这一园子的蚕豆结结实实卖出去,能不能买足暑假的电影票。”
蚕豆花谢了,蚕豆荚子长出来,粉绿粉绿的。摸一摸蚕豆荚,嫩蚕豆像是睡在厚厚的被窝里。等这“被窝”逐渐变薄,蚕豆就长结实了。
终于,收蚕豆的时刻到来了。早上5点,小陆都和母亲一起下园子摘蚕豆,一直摘到7点半才回家。顾不得两手乌黑像洗不干净似的,他从铁锅中摸出一个杂面馒头,背着书包就往学校狂奔。
放学归来,出去卖蚕豆的母亲刚进家门。她头发凌乱,脸膛被晒得黑红,累得腰身都塌了,带回的却是坏消息:气温上升以后,地里的蚕豆长出一抹黑胡子来,价钱急跌,上周还一块钱4斤,今天一块钱8斤都没人要了。
母亲试探性地看了看儿子的脸,说:“蚕豆卖这么贱了,你能不能少看两场电影呀?家里的盐和酱油,还有你妹的头绳和裙子,都指望这蚕豆换呢。”
在渐渐暗下去的天光里,小陆沉默了好半天,然后咬了咬嘴唇,对母亲说:“酱油要买,我的电影票也要买。明天再摘下来的蚕豆不卖了,咱把它晒成铁蚕豆,以后总有办法做成吃食,卖出好价钱的。”
母亲又问:“你是想做油酥蚕豆吗?一炸就是大半锅油,咱家可没有那么多油好糟蹋。”小陆说:“妈,你只管晒豆,把咱家的场院都晒上,地方不够,我架梯子晒到屋顶上去。爹说的,这些蚕豆归我管。”
几百斤的豆子从荚壳里剥出来,铺满了十几个团匾,在初夏的响晴天里晒得干蓬蓬地皱缩起来。母亲背地里对父亲说:“这孩子莫不是中了邪?这么多干豆存着不卖,得把全家人吃呕了。”父亲淡淡地说:“随他去折腾吧,不跌跟斗就不知道屁股疼,也不明白美梦不能当饭吃。”
小陆听了一声不吭。等到村邻们的蚕豆统统卖光,菜园里的蚕豆棵子都拔出来当烧柴了,他才不慌不忙舀出幾斤干豆,开始浸泡。泡上一天一夜的豆,其间要反复换水去除豆腥,然后再剥去豆衣,将脱皮蚕豆隔水蒸。小陆烧起柴灶,急火猛攻,一直蒸到豆子酥烂,可以用擀面杖压成泥。之后,他起一个温热的油锅,下一小勺麻油,入蚕豆泥和白糖,小火慢慢炒制。
母亲惊讶地看到,她那只有9岁的儿子不停地调停柴火,让灶膛中的火焰越来越温和,而蚕豆泥就在这温柔的炉火中炒出香味,逐渐起沙了。儿子踮起脚尖,将一点点蚕豆沙抹上母亲的嘴唇,母亲舔舔,沙鲜甜润,美绝了。
豆泥晾凉,母亲拿出当年陪嫁的点心模子,在里面刷一层薄油,帮小陆一起将豆泥舀入、压实、小心翼翼地拓出,一块灰绿色的蚕豆糕就诞生了。
依照小陆的主意,母亲带着五六十块糕,到镇中心的小学门口去卖。一块糕5角钱,不到半天就卖光了。后来,她又骑车带去县城卖……那一年的暑假,小陆不仅买齐了自己的所有电影票,还替妹妹买了头绳和裙子。
他用行动告诉了家人,别急着否定某些梦想,或许它可以与谋生完美地融合,就像一个男孩收获蚕豆去看电影一样。
之后,小陆确实没有走大多数农村孩子拼命考学的路。他辗转去了广州、惠州打工,后来找到一个做场记的机会,逐渐成为广告片编导。在业内积累了些名气之后,他走上了纪录片导演之路。
30年,他走的路或许人烟稀少,可内心从不彷徨。
他记得9岁那个春天的下午,无数双蚕豆花的眼睛包围着他,看得他心慌意乱。他更不会忘记,那天听到他们父子争执的邻居爷爷,在他的父亲走出蚕豆地后,给了他一小碗洗过的桑葚,还吟了一首小诗:“蚕豆花开亦郁香,田间好色秀新妆。春心一片何人识,自扮翩翩紫蝶忙。”
那位爷爷跟他讲,“自扮”这两个字,深究起来,既是自得其乐,又是自具雄心;既是自有主张,又是自谋出路……正是这两个字给了他勇气与信心,让他在人迹稀少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