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铁
虽说股市测底是门玄学,但我们不妨从A股地价(熊市大底点位)和地量(单日最低成交)的历史中寻找些许真相。
通常来说,股市天量显示市场交易火爆,多空分歧巨大,地量则是市场人气低落,观望成为共识。从以往熊市大底来看,可分为以V型反转为主的“救市政策底”、以多重底为主的“长期萧条底”,以及以黄金坑为主的“熊市陷阱底”。
井喷式放量上涨,为救市底最大特征。受益于“年内暂停IPO上市与发行”等三大救市政策出台,1994年8月1日,沪综指大涨33.46%。上一交易日的低位325点,成为铁底。
A股萧条底多在长熊市行情中出现,在股改限售股全流通之前,熊市单日地量多低于上轮牛市天量的一成。沪综指从2001年6月的牛市峰值2245点,一路跌至2005年6月的熊市谷底998点,跌得久且狠。在此轮牛熊转换中,沪综指地价较天价缩水55.7%,沪市地量(2004年9月6日的31.9亿元)较天量(2000年2月17日的472.6亿元)缩水93%。
沪市2008年大熊市中的地量为9月9日的217.7亿元(当年熊市谷底为1664点),上一轮牛市天量为2017年5月9日的2553亿元(当年牛市峰值为6124点)。在此轮牛熊转换中,沪综指地价较天价缩水72.8%,地量较天量缩水91.5%。
“黄金坑”多因重大事件冲击而现,常是熊市陷阱,市场人气和技术指标并未出现恶化。沪综指在2020年3月19日探明年内谷底2646点,较上年峰值下跌近两成,为新冠疫情W底的右侧底;随之而来的地量为1841亿元(4月13日成交额),仅较上年3月7日出现的单日天量5257亿元缩水65%。
股谚有云,天量见天价,地量见地价。至于极限量價孰先孰后到来,未有定律。按照成交量能的重力原理(股价向上的资金消耗远大于向下)和惯性原则(扭转趋势需超强外力),熊市大底多是呈现“地价+地量”组合。
若将沪市2019年1月的低点2440点视为上一轮牛市的起点,牛市峰值则为2021年2月18日的高位3731点,累计涨幅为53%,当年9月1日成交的8425亿元为牛市天量。今年沪综指4月27日的低位2863点,沪市5月9日成交的3000亿元,二者分别较上轮牛市的天价和天量缩水23.3%和64.4%,这会否是本轮技术熊市的地价和地量?
从历史数据对比可知,本轮技术熊市的量价萎缩非常温和,远非萧条式长熊模式。若将上一轮牛市定义为弱牛市,根据股市能量守恒定律,本轮跌市或将为弱熊市。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机构投资者并未大幅减仓,硬扛了市场下跌损失。16327只股票私募基金1~4月平均跌幅为16.41%,截至5月13日的仓位指数为69.7%,有52.88%的百亿股票私募仓位超过八成。这证明牛市思维或弱熊市思维仍是当下私募股基的主流观点。
日前,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对存在“长期投资理念弱,投资换手率高,‘风格漂移问题突出”等6种情形的基金管理人采取审慎性监管措施。这相当于赋予机构硬扛市场寒冬的“政策底气”。相反,以价值投资者闻名的但斌日前宣称,旗下基金仅保持一成股票仓位,显然是在唱空、观望A股。从股市监管导向来看,在动荡市中高调宣示滑头策略(趋势交易为主,牛市重仓,熊市轻仓甚至空仓),有踩监管黄线甚至红线的风险。
不干预市场,是2015年年中股灾后的监管尺度的重大转变,这或是A股长期箱体窄幅波动的主因。受新股扩容和大小非上市加速的影响,2019年年初至2021年2月的牛市呈现明显的存量博弈和结构性牛市的特征,A股量能趋势出现美股化迹象。
标普500过去13年的长牛市始于2009年3月6日的谷底666点,当日成交16亿股;前一轮牛市峰值是2007年10月11日的1576点,当日成交12.4亿股,熊市谷底较牛市峰值的指数缩水57.7%,成交量增加28.8%。同样,标普500在今年1月4日盘中创出历史新高4818点,当日成交28亿股;本月20日跌至年内谷底3810点,当日成交30亿股。显然,美股投资者在熊市抄底或空头平仓的意愿,远高于牛市追高,逢底买进的逆向投资属性更强。
A股美股化绝非一蹴而就,长期投资理念知易行难。谨慎来看,美联储在此前四轮加息周期中,最短为9个月,最长为3年。若美股结束13年大牛市,势必加剧全球股灾的深度和广度,其外溢风险将冲击A股,这意味着地量纪录仍有几率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