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下切河谷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演化*

2022-05-30 02:57夏长发林春明黄舒雅江凯禧周学谦
古地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沉积物沉积气候

夏长发 张 霞 林春明 黄舒雅 江凯禧 周学谦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1 概述

下切河谷在揭示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认识海侵—海退过程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气候的演化可以通过海平面的升降来影响甚至改变区域沉积的类型和分布特征。20世纪中后期,学者们就开始对晚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变化机制下钱塘江下切河谷的沉积响应进行探索(严钦尚和邵虚生,1987;李从先等,1993)。

表1 钱塘江下切河谷晚第四纪沉积物沉积序列研究历程Table 1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Qiantang River incised valley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地质工作者对钱塘江下切河谷的沉积层序和充填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沉积环境演化方面有了初步认识(表 1;严钦尚和邵虚生,1987;李从先等,1993;Li and Zhang,1996;林春明,1996;林春明和蒋维三,1996;张桂甲和李从先,1998;林春明等,1999),同时通过孢粉分析认为河漫滩亚相、浅海亚相、河口湾相分属3个不同的孢粉组合带,气候经历了温凉略干、暖湿、温凉略干3次变化(林春明等,1999)。21世纪以来对晚第四纪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序列的认识不断发展更新(表 1;林春明等,2005;Linetal.,2005;李艳丽等,2011;潘峰等,2011;张霞等,2013;Zhangetal.,2014;林春明,2019),同时针对该区域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演化,部分学者利用孢粉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针叶林,气候温凉较湿;第二阶段为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和较湿;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暖和较湿;第四阶段为针叶林,气候暖和较湿(刘静伟等,2007;林清龙等,2017)。

上述针对研究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相对独立,存在两者的结合性研究较少或在结合过程中参考引用信息比较滞后的问题。在该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演化的深入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结合气候演化规律,不仅能够建立气候与沉积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后续沉积与气候演化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在目前最新的钱塘江下切河谷沉积充填演化认识下,以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岩性、粒度、孢粉、测年等多种沉积学研究方法(林春明等,2021)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与古气候信息,建立紧密结合的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演化过程。

2 研究区概况

图1 钱塘江下切河谷及SE4孔位置Fig.1 Locations of Qiantang River incised valley and core SE4

钱塘江发源自安徽省休宁县西南部,干流经过安徽、浙江两省流入东海,全长约605 km(林春明和张霞,2018)。钱塘江下切河谷位于浙江省杭州及其东部地区(图1)。15 000—20 000年前,东海陆架海岸线距现今海岸线约550 km,海平面比现今海平面低约130 m(Liuetal.,2004),末次冰盛期以来,东海陆架海平面经历了低海平面、快速上升至高海平面、基本稳定这一过程,而钱塘江下切河谷所在的区域在这次的海退—海进旋回过程中经过深切、充填、埋藏作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钱塘江下切河谷(张霞等,2013)。目前,前人通过层序地层学划分和对比方法,将钱塘江下切河谷地层年代划分为冰后期早期、冰后期中期、冰后期后期,将充填沉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河床亚相、河漫滩亚相、古河口湾相、浅海亚相、现代河口湾相5套沉积(张霞等,2013;Zhangetal.,2014)。

3 样品与方法

SE4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图1;120.13°E,30.17°N),总进尺41.9 m,实际岩心长度32.5 m,取心率为81.5%。本次采集粒度样品113个,采样间隔为20~30 cm,底部砂砾层等特殊层段未采样;孢粉样品65个,采样间隔为40~100 cm。

粒度测试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学实验室完成,测试仪器为英国Ma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该仪器粒径分析范围为0.02~3000 μm,粒径分辨率为0.1 Ф。因部分样品中生物壳体碎屑较为丰富,有少量的钙质胶结物,有机质含量较低,故在上机测试前对待测样品进行如下流程的预处理。

1)实验器材准备,包括药勺、电子天平、1 L烧杯、25 mL烧杯、玻璃棒、双氧水、六偏磷酸钠溶液、稀盐酸、蒸馏水和移液吸管。

2)用干净药勺取3~5 g 样品放入洗净的小烧杯中,然后加入浓度为 0.1 mol/L 的稀盐酸至液体完全没过样品表面以除去碳酸盐,直到样品中不产生气泡为止;黏土样品还需加双氧水以去除有机质,同样至样品不产生气泡为止。

3)静置后除去上层的反应废液,往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静置24 h。

4)仔细除去上层清液,加入0.5 mol/L六偏磷酸钠溶液,搅拌后静置24 h,使样品颗粒彼此分散。

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量,挑选重合度最高的曲线以0.25 Φ的粒径间距输出0.02~3000 μm粒径区间的沉积物百分含量,依据图解法数学公式计算出样品的组分含量、平均粒径(MZ)、分选系数(σ1)、偏态(KG)和峰态(SK1)等参数,相应公式和粒度参数分级标准如下所示(Folk and Ward,1957;Simon and Kenneth,2001;表 2)。

(1)

(2)

(3)

(4)

表2 福克—沃德图解法粒度参数分级标准(Folk and Ward,1957)Table 2 Grain-size paramete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based on the Folk-Ward graphical method(Folk and Ward,1957)

孢粉样品分析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完成,孢粉样品经酸、碱等化学处理,换水清洗到中性后,用比重为2.1 g/cm3以上的重液在离心机上进行浮选,再经冰乙酸溶液稀释、集中,纯净水清洗至中性后移至试管,最后制活动玻片在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鉴定和统计。

本次SE4孔沉积物定年由美国BETA实验室完成测试,采用加速器质谱放射性同位素碳测年(AMS14C)方法,以1950年为计时零年,14C半衰期取5568年,与14C常规的测年方法相比,AMS14C定年所需样品量小、工作效率高,适用的样品品种丰富,是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定年最常用、最可信测年方法之一,其适用测年范围主要为200~50 000 a BP有机物质的年代(林春明等,2016)。为了与前人测年数据对比,SE4孔测年采用的是惯用年龄。

婚礼上,许诺说完那句“我愿意”,面色沉郁,完全没有一个新郎该有的意气风发。仪式结束,喜宴开始,他就拼了命地喝酒,拦也拦不住,最后,他喝得大醉,被送往医院,洗完胃,打上吊针之后,恢复了些意识,嘴里开始喃喃自语。

4 结果分析

4.1 沉积特征

通过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依据沉积物颜色、岩性、沉积结构构造、粒度以及孢粉等特征,将SE4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物自下而上划分为河床亚相(Ⅴ)、河漫滩亚相(Ⅳ)、古河口湾相(Ⅲ)、浅海亚相(Ⅱ)、现代河口湾相(Ⅰ)5套沉积,整体为一个陆相到海陆过渡相、海相,再到海陆过渡相的一个沉积序列(图2)。以下将对各套沉积的特征进行描述。

图2 钱塘江下切河谷区SE4孔晚第四纪地层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core SE4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in Qiantang River incised valley

图4 钱塘江下切河谷区 SE4孔沉积物组分分布和典型概率累积曲线与频率分布曲线Fig.4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typical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urves of core SE4 sediments in Qiantang River incised valley

表3 钱塘江下切河谷区SE4孔沉积物粒度参数Table 3 Sediments grain-size parameters of core SE4 in Qiantang River incised valley

河床亚相(Ⅴ):位于孔深41.90~37.90 m(图2)。41.90~41.28 m为砂砾层(图3-A),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差,次棱角—次圆状,其含量与大小由下到上逐步降低,这种类型的砾石沉积与短源河流的河床亚相砾石沉积比较类似(李从先等,1993)。41.28~37.90 m主要为灰色含砾粗砂、中细砂和细砂的正粒序沉积,可见泥砾(图3-B,3-C),沉积构造不明显,未见植物碎屑和生物化石发育;粒度分析显示41.28~37.90 m主要为砂质沉积物(图4-A),砂含量为43.4%~82.8%,平均61.5%,粉砂含量为16.7%~54.1%,平均37.9%,黏土含量少,平均仅1.6%,平均粒径为2.01~4.77 Φ,均值为3.93 Φ,分选系数为2.09~2.80,均值为2.24,分选差,偏态为-0.08~0.63,均值为0.32,表现为正偏,峰态为0.62~1.47,均值为0.95(表 3);沉积物典型概率累积曲线为三段式,其中一类曲线跳跃组分占比达到75%,跳跃总体的截点位于2.0~2.5 Φ,剩余2个悬浮次总体占比为25%(图4-B-1),该类型概率累积曲线对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式,主峰众数值为1.0~2.0 Φ(图4-C-1),代表了本段底部的含砾粗砂;另一类概率累积曲线跳跃组分占比30%~40%,2个悬浮次总体约占60%,跳跃总体的截点为3.5~4.0 Φ(图4-B-2),该类型曲线对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为不对称双峰式,主峰众数值为2.0~4.0 Φ,次峰众数值为6.0~6.5 Φ(图4-C-2),代表了顶部较细的沉积物;孢粉分析显示该段孢粉总浓度为96粒/克,浓度较低,由沉积物中孢粉含量与水动力呈现反比的关系可知该段的水动力较强(Brush and Brush,1972)。以上特征说明该段反映一个水动力逐渐减弱、沉积物由砾石到细砂逐渐变细的沉积过程,同时砂质沉积物以跳跃搬运为主、分选差、沉积构造不明显、植物碎屑与生物化石不发育的特点指示了它是一种水动力条件较强的陆相沉积环境的产物(Pembertonetal.,1992),因此将第Ⅴ套沉积解释为河流体系的河床亚相沉积。

河漫滩亚相(Ⅳ):位于孔深37.90~35.29 m(图2)。与下伏河床亚相(Ⅴ)界线表现为灰色细砂层上沉积深灰色和青灰色的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本段沉积物为灰色、浅灰色、青灰色、褐灰色泥,泥质沉积物中黄褐色氧化斑与细小植物碎屑发育(图3-D)。粒度组分分析显示本段沉积物整体由粉砂组成(图4-D),含量为76.9%~87.9%,平均为82.6%,其次为砂和黏土组分,含量分别为6.8%~17.6%和2.8%~6.6%,平均粒径为5.95~6.60 Φ,均值6.28 Φ,分选系数为1.60~2.02,均值1.81,偏态为-0.13~0.01,均值-0.07,峰态为0.85~1.09,平均0.95(表 3)。典型概率累积曲线为两段式或三段式,跳跃组分占比1%~5%,悬浮组分占比90%以上,两组分的截点处于2.0~4.0 Φ,对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为近对称单峰式,主峰众数值为6.0~7.0 Φ(图4-E,4-F)。对比河床亚相(Ⅴ),本段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小,分选较好,水动力条件进一步减弱,颗粒以悬浮搬运为主,植物碎屑发育,同时黄褐色的氧化斑说明原沉积环境呈还原性,结合河床亚相(Ⅴ)的分析,认为第Ⅳ套沉积形成于河流体系中水动力较弱的河漫滩沉积环境。

古河口湾相(Ⅲ):位于孔深35.29~32.22 m(图2)。与河漫滩亚相(Ⅳ)界线表现为青灰色泥质沉积物上沉积褐色泥质粉砂沉积物(图3-E)。本段发育褐色和褐灰色泥、粉砂质泥、泥质粉砂和粉砂,泥质与粉砂质沉积物总体上呈现互层状沉积,水平层理和虫孔发育,可见植物碎屑和生物介壳(图3-E至3-G)。粒度组分三角图显示该段沉积物样品组分分布比较分散(图4-G),说明沉积环境比较动荡;砂含量为2.4%~64.8%,粉砂含量为33.7%~90.8%,黏土含量为1.5%~4.9%,平均含量分别为27.8%、68.8%、3.4%,平均粒径为4.05~6.59 Φ,均值为5.49 Φ,分选系数为1.51~2.48,均值1.98,偏态为-0.14~0.56,均值0.08,峰态为0.71~1.36,均值0.91(表 3);典型概率累积曲线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三段式,不同类型的粒度曲线指示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颗粒搬运方式:第1类由1个跳跃次总体和2个悬浮次总体组成,跳跃组分占比20%~30%,悬浮组分占比70%~80%,两者截点为3.5~4.0 Φ(图4-H-1),对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为不对称双峰式,主峰众数值为3.0~3.5 Φ,次峰为6.5~7.0 Φ(图4-I-1);与第1类相比,第2类跳跃组分占比达到50%以上,与悬浮组分截点位于2.8~3.2 Φ(图4-H-2),对应频率分布曲线主次峰更明显,主峰众数值为2.0~2.5 Φ,次峰为7.5~8.0 Φ(图4-I-2);最后一类由2个跳跃次总体和1个悬浮次总体组成,跳跃组分低于10%,组分截点位于5.5~6.0 Φ(图4-H-3),对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为近对称的单峰式,主峰众数值为6.5~7.0 Φ(图4-I-3)。该段沉积物具有砂泥互层、植物碎屑与生物贝壳发育、水动力条件与颗粒搬运方式多变特点,该类型的沉积与现代钱塘江河口湾近岸沉积比较相似(林春明和张霞,2018)。前人依据现代钱塘江河口湾沉积特征在下切河谷沉积体系中发现古河口湾相沉积,把胶结壳有孔虫、砂泥互层和钙质结核作为其识别标志(张霞等,2013)。本段沉积物的岩性和沉积环境特征与古河口湾比较相似,因此将SE4孔第Ⅲ套沉积解释为古河口湾相沉积。该段34.39 m处利用炭屑样品14C测年获得年龄数据为8720±30 a BP,目前认为全新世沉积始于11700 a BP,所以可以认为SE4孔古河口湾相沉积前就已经有全新世沉积物。

浅海亚相(Ⅱ):位于孔深32.22~21.30 m(图2)。与古河口湾相(Ⅲ)界线表现为浅灰色泥质沉积物覆盖在褐色粉砂质沉积物上(图3-G)。本段发育青灰色和浅灰色泥,夹薄层粉砂条带或团块,可见水平层理,发育植物碎屑层和虫孔(图3-H,3-I)。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图4-J),含量在38.2%~96.0%之间,平均82.5%,砂和黏土含量分别为3.8%~16.2%和1.0%~5.6%,平均粒径为3.64~6.63 Φ,均值5.83 Φ,分选系数为1.23~2.06,平均1.55,偏态为-0.10~0.19,均值0.05,峰态为0.83~1.12,均值0.95(表 3);典型概率累积曲线为三段式,由1个跳跃次总体和2个悬浮次总体组成,跳跃组分约占10%,悬浮组分占90%左右,两者截点位于2.0~4.5 Φ,对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为近对称单峰,主峰众数为5.0~7.0 Φ(图4-K,4-L)。该段沉积物细,以悬浮搬运为主,分选系数最小,说明该段沉积时水动力条件弱且沉积环境最稳定。本段孢粉含量较高,能够指示海相地层的藻类孢粉刺甲藻在本段31.68 m之后开始少量出现,说明31.68 m附近存在海陆相的界线,由此开始沉积海相沉积物(图5;王攀等,2021)。前人在相同地区晚第四纪钻孔沉积物有孔虫研究中发现,在对应的相似沉积段中有孔虫丰富,以底栖有孔虫为主,含量高达85.7%~100%,底栖有孔虫为典型的广盐性浅海底栖有孔虫,以玻璃壳为主,主要有Ammoniabeccariivars、Elphidiummagellanicum、Quinqueloculinaseminula、Cribrononionsubincertum等 40余个属种(李艳丽等,2011;潘峰等,2011;李保华等,2012),与现代东海、黄海、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浅海亚相有孔虫群落相似(汪品先等,1981)。结合以上特征将第Ⅱ套沉积解释为浅海亚相沉积。该段28.58 m处利用炭屑样品14C测年获得年龄数据为7730±30 a BP。

现代河口湾相(Ⅰ):位于孔深21.30~2.00 m(图2)。与浅海亚相(Ⅱ)的分界表现灰黄色粉砂与灰色泥的互层沉积物覆盖在灰色泥质沉积物沉积物上(图3-J)。本段主要发育灰色泥、灰色粉砂、灰黄色细砂、中—细砂,波状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发育。本段常见砂泥互层沉积(图3-J,3-K),同时灰黄色砂体底部发育明显的冲刷面(图3-L)。该段粒度样品点在三角图中的分布特征与古河口湾相(Ⅲ)类似(图4-M),沉积物砂组分含量处于8.0%~94.1%之间,平均47.3%,粉砂组分为5.9%~91.1%,平均51.9%,黏土为0.1%~1.7%,平均0.7%,平均粒径为1.52~5.25 Φ,均值4.17 Φ,分选系数为0.74~2.33,均值1.59,偏态为0.28~0.69,均值0.40,峰态为0.72~2.04,均值1.19(表 3);概率累积曲线为三段式,由1个跳跃次总体和2个悬浮次总体组成,跳跃组分为50%~70%,截点位于2.0~5.0 Φ之间,对应的频率分布曲线为不对称双峰,主峰众数为2.0~4.5 Φ,次峰的众数为4.0~7.5 Φ(图4-N,4-O)。本段的孢粉含量与浅海亚相(Ⅱ)相比出现明显降低,海相指示性孢粉也极少出现,说明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增强,海洋对沉积的贡献降低(图5)。该段沉积物颗粒总体偏粗,分选较差,垂向上沉积物组分比变化较大,沉积环境与古河口湾相(Ⅲ)类似,但沉积厚度更大,岩性更复杂,组合更多样,构造发育更明显,这些特征与现代钱塘江河口湾沉积十分接近,所以将第Ⅰ套沉积解释为现代河口湾相。

4.2 孢粉分析

沉积物中孢粉浓度受到花粉的传播方式、搬运及沉积条件、氧化作用、pH值、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作用的多重因素影响(黄猛等,2019)。前人研究认为水流携带孢粉的能力较强,只有在缓流或者静水环境中孢粉才能较好地沉积埋藏(Brush and Brush,1972;Bonny,1978),通过分析孢粉不仅可以推断出古气候与古植被信息,也能通过其浓度建立起孢粉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镜下孢粉鉴定统计分析结果,按照植物气候类型代表性以及海相沉积指示性选取孢粉总数以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蕨类孢子、松属、云杉属、铁杉属、枫香属、胡桃属、榆属、栗属、山毛榉属、落叶栎属、常绿栎属、禾本科、藜科、菊科、蒿属、莎草科、卷柏属、鳞盖蕨属、凤尾蕨属、水龙骨科、水龙骨属、瓦韦属、水蕨属、膜蕨属、蹄盖蕨属、单缝孢、刺甲藻含量共30个数量指标进行讨论,然后结合部分数量指标建立孢粉谱图并据此将40.61 m以上样品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图5)。自下而上各孢粉组合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植被类型和气候分述如下。

孢粉带Ⅴ(35.29~28.60 m):孢粉总浓度为1756粒/克。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48.1%~97.0%,平均79.7%)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3.0%~37.07%,平均15.31%)次之,还有少量蕨类孢子(0%~11.6%,平均5.7%)。木本植物花粉中松属高达49.8%,其次是落叶栎属(16.7%)、枫香属(2.8%)、胡桃属(2.2%)、榆属(1.0%)、栗属(1.8%)、常绿栎属和山毛榉属等;草本植物花粉中可见少量的禾本科(6.3%)、莎草科(4.3%)和藜科等;蕨类孢子中有蹄盖蕨属(1.3%)、单缝孢(1.1%)、水龙骨科、凤尾蕨和膜蕨属等(图5)。本阶段孢粉浓度含量增加,并达本孔最高值,阔叶类植物所占比例较孢粉带Ⅵ稍有增多,草本植物中的莎草科波动幅度大,综合分析当时的植被类型是以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

孢粉带Ⅳ(28.60~21.30 m):孢粉总浓度为1449粒/克。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76.7%~89.9%,平均84.0%)中松属占55.1%,其次是落叶栎属(15.5%)、枫香属(5.5%)、云杉属(1.4%)、榆属(1.4%)、常绿栎属(1.1%)、胡桃属和榆属等;蕨类孢子(0%~15.7%,平均9.8%)中仅见蹄盖蕨(2.2%)、水龙骨科(1.4%)、单缝孢(1.1%)、瓦韦属和膜蕨属等;草本植物花粉(2.7%~19.5%,平均6.23%)中可见零星的莎草科(1.99%)、禾本科(1.8%)、藜科等(图5;图6-F,6-G)。本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枫香属的数量较多,中旱生的禾本科所占比例减少,其他科属所占比例较Ⅴ阶段变化不明显,推测当时的气候较上一阶段温暖湿润一些。

A—松属,孢粉带Ⅵ,36.06 m;B—藜科,孢粉带Ⅵ,36.06 m;C—禾本科,孢粉带Ⅵ,36.06 m;D—落叶栎属,孢粉带Ⅵ,36.06 m;E—蹄盖蕨属,孢粉带Ⅵ,36.06 m;F—莎草科,孢粉带Ⅳ,28.15 m;G—铁杉属,孢粉带Ⅳ,23.65 m;H—水蕨属,孢粉带Ⅲ,19.22 m;I—凤尾蕨属,孢粉带Ⅲ,16.43 m;J—刺甲藻,孢粉带Ⅱ,14.48 m;K—水龙骨属,孢粉带Ⅱ,14.48 m;L—枫香属,孢粉带Ⅱ,8.43 m 图6 钱塘江下切河谷区SE4孔典型孢粉类型Fig.6 Representative pollen types of core SE4 in Qiantang River incised valley

孢粉带Ⅲ(21.30~15.63 m):孢粉总浓度为18粒/克。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50.9%~96.5%,平均75.1%)中以松属(65.3%)为主,还可见落叶栎属(6.0%)、榆属、云杉属和胡桃属等;草本植物花粉(2.9%~45.5%,平均21.2%)中可见禾本科(9.2%)、藜科(6.7%)、蒿属(1.8%)、莎草科和菊科等;蕨类孢子(0.0%~12.0%,平均3.8%)中有零星的单缝孢、蹄盖蕨属、瓦韦属和水龙骨科等(图5;图6-H,6-I)。本带孢粉浓度明显降低,喜暖湿的阔叶类植物的含量迅速减少,草本植物中的中旱生分子所占比例增加,喜湿分子少见或不见。从孢粉组合带分析,当时是以针叶林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干。

孢粉带 Ⅱ(15.63~8.43 m):孢粉总浓度为64粒/克。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52.4%~84.4%,平均65.2%)以松属(52.0%)为主,还有少量落叶栎属(5.0%)、枫香属(2.4%)、常绿栎属(1.5%)、云杉属、铁杉属等;蕨类孢子(11.3%~35.0%,平均25.8%)中主要有单缝孢(5.6%)、鳞盖蕨属(4.6%)、水龙骨科(4.6%)、蹄盖蕨属(2.4%)、凤尾蕨属(1.7%)、水龙骨属和瓦韦属等;草本植物花粉(1.5%~16.0%,平均9.0%)中可见零星的禾本科(4.7%)、藜科、菊科和莎草科等(图5;图6-J至6-L)。本阶段木本植物花粉中随着松属所占比例的降低,阔叶类植物枫香和常绿栎稍有增加,蕨类孢子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喜暖湿的植物,推测当时的气候温和偏湿润,植被类型是以针叶树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下有大量的蕨类孢子。

孢粉带 Ⅰ(8.43~4.76 m):孢粉总浓度为88粒/克。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65.7%~73.7%,平均70.4%)以松属(64.3%)居多,还有少量常绿栎属(1.6%)、铁杉属(1.4%)、落叶栎属(1.3%)、枫香属和云杉属等;蕨类孢子(17.1%~20.5%,平均19.0%)中可见蹄盖蕨属(5.8%)、水龙骨科(3.1%)、膜蕨属(1.2%)、水蕨属(1.2%)和单缝孢(1.2%)等;草本植物花粉(6.8%~17.1%,平均10.6%)中可见禾本科(6.4%)、藜科(1.1%)、莎草科和菊科等(图5)。本阶段木本植物花粉的含量上升,其中以松属为主,所占比例高,落叶栎的数量减少,枫香少见,草本植物花粉中各科属所占比例变化不大,推测当时的气候温和偏干。

5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东部沿岸海平面经历了低海平面—快速海侵—高海平面的连续变化,而下切河谷的演化也经历了深切、快速充填、埋藏3个阶段(耿秀山,1981;张桂甲和李从先,1995;林春明等,2005)。前文通过对SE4孔沉积物的颜色、岩性、沉积结构构造、粒度、孢粉等数据的总结,自下而上划分出了河床亚相、河漫滩亚相、古河口湾相、浅海亚相和现代河口湾相5套沉积(图2),结合前人研究可将SE4孔沉积相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冰后期早期,对应海平面演化的快速海侵期和下切河谷的快速充填期。在该阶段,海平面开始快速上升,下切河谷内发生回水,形成的溺谷导致河流搬运能力降低,其携带的砾石、砂、粉砂等沉积物先于此堆积形成了河床亚相,然后随着河水漫出河床,其所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床外侧河谷较平坦的位置沉积形成了河漫滩亚相,最后海侵带来的潮流作用开始与河流作用同时主导该区域的沉积,形成了与现代河口湾相似的古河口湾相沉积。

第二阶段为冰后期中期,对应了最大海侵、最高海平面时期和埋藏早期。该阶段海侵达到了鼎盛时期,海水溢出了下切河谷,淹没了相邻河间地,甚至直达山麓脚下,海相沉积物逐渐覆盖在前期下切河谷充填物上,因此第二阶段形成了分布更广的浅海亚相。

第三阶段为冰后期晚期,对应了稳定高海平面时期和埋藏晚期。此阶段海平面变化趋于稳定,沉积速率大于海平面变化速率,沉积物开始大量退积导致海岸开始向海推进,重新形成由河流与潮流共同主导的沉积环境,发育了现代河口湾相沉积。

6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

地层沉积物中孢粉的种类、数量以及组合特征受到外界气候与陆地或海洋植物类型的影响,因此,孢粉信息能够反映对应沉积时期的古植被与古气候。

张玉兰和贾丽(2006)通过对上海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孢粉分析,将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划分为6个不同阶段;刘静伟等(2007)、林清龙等(2017)结合前人研究,利用孢粉分析将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并认为钱塘江两岸早全新世与晚全新世气候接近,中全新世气候最佳,为暖湿气候(表 4)。此外,王建华等(2006)提出研究区全新世经历了一个海侵半旋回并发育了河口湾、古河口湾/浅海沉积,而气候则大致经历了前期逐渐变暖热潮湿,最后稳定为温暖潮湿的过程。

表4 杭州湾及邻区晚第四纪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palaeovegetation and palaeoclimate evolution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in Hangzhou Ba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本研究通过孢粉带的划分及其反映的植被与气候类型,再结合沉积演化过程,将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划分6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湿,在该时期下切河谷中沉积了河床和河漫滩亚相沉积;第二阶段为以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该时期气候回暖,沉积了古河口湾相和浅海亚相沉积;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该时期气候最为温暖,海侵作用最强,浅海亚相沉积发育;第四阶段为以针叶林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干,该时期开始气候逐渐保持稳定,呈小幅度变化,现代河口湾相开始沉积;第五阶段为以针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偏湿,此阶段继续沉积现代河口湾相沉积;第六阶段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干,依旧沉积现代河口湾相(图5)。

本研究在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的认识上与前人认识基本相似,都认为晚更新世至早—中全新世气候都是一个逐渐变暖的过程,晚全新世气候稍冷。同时将沉积相演化与气候演化进行结合,建立两者间的联系,并做到相互统一,表现为气候从温暖偏湿到温暖湿润这一逐渐变暖的过程中,沉积相也经历了从河床亚相演化到浅海亚相这样一个沉积物逐渐变细、沉积环境逐渐稳定的过程,然后气候逐渐稳定,沉积相也保持为现代河口湾相。

7 结论

1)钱塘江下切河谷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经历了3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5套沉积:冰后期早期形成了河床亚相(Ⅴ)、河漫滩亚相(Ⅳ)、古河口湾相(Ⅲ)沉积,冰后期中期发育了浅海亚相(Ⅱ)沉积,冰后期晚期大量沉积物堆积于河口地区,向海推进形成最顶部的现代河口湾相(Ⅰ)沉积。

2)SE4孔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湿,沉积了河床和河漫滩亚相沉积;第二阶段为以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沉积了古河口湾相和部分浅海亚相沉积;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发育了浅海亚相沉积;第四阶段为以针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干;第五阶段为以针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偏湿;第六阶段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干,第四—六阶段气候较稳定,沉积了现代河口湾相沉积。

致谢陶欣、张京伟等参加了本项目研究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杨振京教授、王攀等人给予孢粉分析方面帮助,4位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本文2021年8月份获第十六届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沉积物沉积气候
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沉积物源分析
渤海油田某FPSO污水舱沉积物的分散处理
水体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收及释放研究进展
Gallium-incorporated zinc oxide films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its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月球高纬度地区发现赤铁矿沉积物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