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萍 陈 刚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基本上可控震源的地震勘查技术,能够根据开采区域内的地表条件,以及矿山的内部地质条件,对可控震源进行出力的大小调整,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扫描时间,以及相位和范围等参数的设定。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方法,指的是在野外地质勘查过程中,只利用一组可控震源进行操作,以信号的扫描结果和振动信号进行相关性处理,对此获取共同的炮点通道。直接采用的这一组可控震源,可以为一台可控的震源点位,也可以是多台可控震源点位的组合形式,只要在划分的区域内保证,能够扫描到的震源信号频率保持一致,其可控震源的数量和组合形式,均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变。但由于只采用普通的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方式,对矿山内的震源信号采集效率较低,本文基于此对该项技术进行拓展研究。
为满足矿山煤炭勘测过程中的安全性开采目标,在对复杂地质勘查中,获取图像的精度要求更高。现阶段对矿山的勘查技术主要是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信号的推演,在能够采集到的信号波频中,进行有效信息数据的提取,从而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因此在对矿山煤炭资源勘探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可控地震源的监测效果,以宽频地震波段信号的应用方法为切入点,激发区域内矿山地质层中的地震波频率,完成复杂地质下的震波扫描,得到能够利用的宽频地震信号数据[1]。通过可控制震源的信号发出状态,在地层逐渐向地表高度贴近时,其吸收地震信号的能力会逐渐缩减,受到高频段震波的限制,因为地面可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源较少,建立更高频次的地震波段信号扫描[2]。震波扫描激发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震波扫描激发流程
在数学手段的引入下使得可控震源信号的采集设备,能够承担低频信号的输出效率,实现较低频率地震波段扫描的目的。
在不同的震源集合组中进行信号采集,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有效信号频率,以及最佳的地震源信号输出波段,可以在最低频率下设置一个地震信号采集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地震信号采集模型
其中交替扫描主要是在,较前一组可控震源中,当其处于振动作业时可以将下一组震源,移动到下一个设置的激发点位置上,等待并准备相应工作[3]。
在上一组震源振动完毕作业后,等其记录好所有的信号数据,就可以展开下一组震源的振动作业。以此在理想状态下,将交替扫描设置在采集模型中,能够利用两组以上的可控震源进行交替作业,能够保证矿山勘查的效率和成本收益,主要是其放炮时间只包含两个部分,表达式如下:
公式中:交替扫描两组可控震源点位的放炮时间用来qw表示,其中可控震源定位点的扫描时间,用qe来表示,可以直接等同为扫描长度,信号记录时间用qr来表示,为震源定位点的听时间。通过对某一个可控震源资源,进行激发位置的信号扫描,就可以直接对与该可控资源进行震动记录的相互关联处理,并由此得到控制震源位置的共炮点道的记录集合。对应的振动记录长度,为该振动可控源点位的扫描信号长度和记录时间的总和。由于随机扫描过程中,可控震源的定点位置设置过多,在进行炮点时间的数据整理过程中,需要对相邻炮点的干扰进行剔除,保证有效信号不被其他可控震源点位的污染[4]。
在不同的扫描方式下进行震源确定,以可控震源为中心建立地震的信息采集模型,能够直接对矿山地质中存在的不同频率波段进行分析。但在震源反射的过程中,对整个矿山地质的不同性质,反射程度不同,且产生的短波和低频所在区间不一致,利用所采用的扫描方式中的扫描长度,对应划分煤炭勘查中震源的受力限制区间。为此需要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矿山进行区域划分,依据观测到的初始条件,综合考虑矿山开发区域内的历史资料,重点在反射层区域的资料质量,完成对震源产生噪声可能性的预估和判断。
通过足够数量的震源定位点设置,在相关器械的选择上,只需要将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配套操作即可,利用震源定位仪器和滤波采集器等装置,对排序好的震源点位进行协调工作,在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实现可控震源振幅频次的激发扫描作业。如图3 所示。
图3 激发扫描作业流程
在每组震源的相对距离对等时[5],按照可控震源之间的间距,进行滑动时间的预设完成扫描作业。
利用扫描到的最低频率波段,在其极值基础上设置地震信号的采集模型,实现不同区域内低频信号震源采集的效果,进行可控震源划分地带中二维与三维的频段对比。参与到采集过程中的可控震源,均可按照动态匹配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同步选择震源扫描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地对矿山地质资料进行利用。伴随矿山开采行业的有序发展,在地震勘查仪器上有了很大的改良,有许多超大规模的带道勘查仪器不断出现,其自身直接携带有能够自主记录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对传输进来的波段信号进行采集和储存。尤其是无线技术的应用,在勘查仪器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更小面积和更高密度的信号覆盖,使得其对可控震源地震信号的采集更加精密[6]。在布置区域内对每个震源定位点进行扫描,按照均匀采集的程序进行各个方位数据的获取,对不同区域内的震源成像进行分析。当密度较低的矿山地质中,对煤炭资源的三维储存空间刻画较复杂,可以通过灰色成像理论,对观测方位进行横纵比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在矿山影像目标层中的横纵比为1,排列的震源点位对应的横纵比,需要考虑不同深度的勘探需求,再进行其数值的设定。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信号采集,是通过在不同的震源上,布置炮点点位,在同一时间段内或者不同时间段内,进行一段时间的震动作业,通过震源信号的频率发射和震源点位的相关关系,以获取产生共同炮点的集合通道。
当获取的震源信号在低频区域内,被吸收的频率逐渐减弱时,代表该区域内的山体穿透力较强,能够直接提高采集信号的垂直分辨率,以此改善成像的资料信噪比,形成能够进行全波反馈的有效信息。
将矿山震源勘探的重要地段进行预先划分,利用可控震源进行震波扫描频率的激发操作,在最低频率极限值中设置地震信号采集模型,以灰色区域成像理论扩展震源,完成煤炭勘探过程中的地震信号采集,具体流程如图4 所示。
图4 地震信号采集流程
至此,完成煤炭勘探中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应用设计。
为验证此次设计的方法具有实际应用效果,能够在对可控震源地震采集过程中,提高震源地震数据的分析效率,达到煤炭勘探的震源检测效果,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进行论证。选择某三维矿山工业区的生产矿山作为测试对象,该矿山所在位置属于前陆盆地的构造斜坡中,在表层和深层的地质勘查结果上,均属于复杂的地质结构。运用本文的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对山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在复杂的矿山地质条件下,实现高分辨率和高保真的震源采集效果。将该矿山所在区域的三维卫星影像图进行调取,简化矿山的构造模式,对测试矿山的具体情况逐一分析,具体如图5 所示。根据图中内容所示,在该组矿山中存在较明显的风化侵蚀现象,以及多种构造相互交错的地质。对比历史勘查数据,发现两侧山体的相对高差较大,最大高差能够达到650m,距离平坦的地表面要复杂很多。被风化的山体层面非常薄,最薄处山体表明仅有15m,导致在山体中能力衰减非常严重,震源的激发接收条件很差,若想要进一步对山体进行煤炭开采工作,需要在山体中完成更高难度的信噪比提取。将提取的矿山三维影像图上传到MATLAB 测试平台中,引入炸药震源地震采集作为传统对照方法,分别利用该方式和本文方法进行深区域的震源采集。设置需要勘查的地质条件,对同一信噪比区的碳酸岩层进行勘探,测试不同方式下震源的激发次数,以此作为地震采集效率的对比条件。由于炸药震源地震的采集流程较简单,直接通过炸药药柱进行排放,完成该区域的激发即可。因此对本文方法进行流程设定,对震源的扫描方式和台数进行设计,具体如表1 所示。
图5 三维卫星影像下测试矿山地质条件
表1 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激发参数设定标准
根据表中内容所示,为了检验本文方法在震源采集过程中的有效性,只选择了两组可控震源作为设定标准,通过滑动扫描的方式进行激发。根据设置的参数标准,分别将两组方法连接到测试平台中,均通过模拟的形式进行震源激发测试,统计不同方法运用下,对同一地质条件下地震震源激发次数。
为保证实验的真实效果,在测试平台中将选择区域的碳酸岩层,反馈的频段信噪比设置为低频模式,通过多轮的震源地震采集的检测,比较两组方式下震源的激发次数。震源地震采集激发完成的前提保证,为能够在低频信噪比条件下,产生其与洞体较为相似的成像效果,具体激发次数如表2 所示。 根据表中内容所示,本文方法平均只需要200 次的激发,就能够完成洞体成像,有效提高了可控震源的地震采集效率。
表2 不同方法下震源地震采集的激发次数(次)
本文以现阶段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应用效果入手,分析了不同地质条件下该技术的应用优势和缺点,提出煤炭勘探中应用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新方法。实验结果:以某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山结构为测试对象,采用本文方法和和炸药震源激发方法,对其进行煤炭资源的需求勘探,在同一信噪比区的碳酸岩层勘探中,采用炸药震源激发方式要经过526 次,才能保证信噪比与洞体的成像效果,而本文方法仅需要200 次激发,就能够完成洞体成像,有效提高了可控震源的地震采集效率,具有实际应用效果。但由于本人时间有限,在研究过程中对震源点的选择数量仍然较少,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后续研究中会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将多种优秀的技术与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想结合,为提高地震采集效率,节省矿山煤炭资源的勘探成本,提供更科学的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