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超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1853年以来,职业教育思想逐渐在日本产生并发展。1868年,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新的政府出现,为克服封建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同时摆脱国外势力压迫,明治政府提出了一些改革目标,“文明开化”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教育被认为是实现产业复兴与富国强兵的重要支柱,而职业教育则是使国家强盛更加直接有力的手段。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振兴,日本职业教育获得迅猛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初,各级各类日本职业教育学校初步建立起来。1991年,日本修订《学校教育法》《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等文件,使得专攻科设立起来,服务对象以高等专门学校以及短期大学的毕业生与同等学历及以上者为主,该课程设置地点就是上述学校,相关人员在此接受深层教育与研究,修满课程即可拿到学士学位。1994年,《关于对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修完者授予专门称号的课程》出台,指出专科学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标准后称“专业士”,在满足一定条件时还有编入大学三年级的可能。九年后,产生“高度专门士”,学位可比学士。
随着日本社会日新月异,高技术人才需求量加大。因此,日本在综合性大学建立的基础上设立了许多单科性大学,随后《诸高等学校创设与扩充计划案》实施,使得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目的的大学实业性学部及单科大学建立起来。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形成系统化,有专修学校、短期大学以及高等专门学校等主要支柱。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及各教育阶段衔接图如图1所示。
图1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及各教育阶段衔接图Fig.1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link of education stages in Japan
第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是从正规学校教育的某个特定年级转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第二,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正规学校教育的特定类型或特定阶段的教育,是与就业联系起来的教育。第三,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立足于日本、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与仅仅是为了职业技术的思想大不相同。
日本政府推行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第一,就相关主体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责而言,日本有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明确,对于职业教育系统中高等专门学校(公立占主要地位)和专修学校(私立占主要地位)、短期大学的经费来源,有相应制度明确规定,来源较为广泛、方式灵活。第二,日本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职前严格选拔,为教师团队的质量提供保障,目前日本高等职业学校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约为80%。第三,加强职后培训,关注教师素质。《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第19条对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学校有三种: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与专修学校。三者对毕业生所授称号与学位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呈现了学位制度的多样性。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学位之间具有相关性,有需要的毕业生仍会被提供深造的途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动着高等职业教育迈向国际化,这是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就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日本的高职院校发展历史悠久,通过政策制度引导、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对象培养、课程体系设计、教育经费保障等策略,在培养目标、师生主体、课程教学、教育基地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愈加密切。
日本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强烈关注,这是学生在该类院校就读并掌握专业知识的保证。同时,政府聚焦企业培训,在考核学生时多利用技能鉴定等方式。因此,日本高职院校以企业需求为根本点培养学生,加强实践锻炼,评定机制较为严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其在整个职教体系中占比达到25%,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85年,高等学校升学率为30.5%,1999年达到44.2%,15年间上升了13.7%,而这一时期中职技术教育学生数占高中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下降了6%,可以看出这是职业技术教育重心高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短期大学的大学数量和学生数量的顶峰期出现在1999—2000年,短期大学数量为598所,在校生最多达49.852万人,此后开始减少,直到2019年大学数量减少到326所,学生数量减少到10.912万人,学校数量减少了45%,学生数量减少了78%,处境堪忧。同时,专修学校也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但2008年以后下降趋势缓解,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曾经备受青睐的高等专门学校2010年学校数量由64所下降至58所,2011年至今一直维持在57所,2000年以来学生数量基本维持在5.7万~5.9万人,在2018年后出现了小幅下降,2019年学生数量为5.388万人。这一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1980—2019年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统计图Fig.2 Number of schools and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Japan from 1980 to 2019
第一,“少子化现象”的影响。“少子化现象”对各阶段教育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高等职业教育亦受到影响。该现象重灾区为小城镇,“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突出,人力资源缺失,经济发展不济,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二,四年制大学竞争的影响。1991年大学基准大纲出现后,高职教育市场逐渐被大学发掘,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专门学校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高等专门学校工业区的学生数量减半,同时大学的相关专业学生增加,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最为突出。第三,终身雇佣体系动摇,高职院校就业竞争激烈。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生产力发展缓慢,随着终身雇佣体系的动摇,失业群体规模变大。而产业结构开始更新,极大地影响了该国就业结构,高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不断下降,选择到大学深造的人数出现显著增加。第四,日本经济增长渐缓,高职院校经费不足。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以私立为主,1998年出现经济负增长后,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性投入减少,政府补助较低,高职学校把增加学费作为经营前提。学校经费来源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也增加了学生的支出。第五,专业设置没有与时俱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现代技术的发展一直存在差距,对市场产业需求的转换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使得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产生量与质的差距。第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局限性。首先,日本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专门学校多招收中学毕业生,而后开展连续的五年职业教育,很难实现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数量需求与制度规定。其次,短期大学学习时间较短,培养具有较高能力人才的可能性较低,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数量较少,标准较低,教学质量达不到高标准。
第一,课程功能改革。面对发展困境,2005年短期大学向美国社区学院学习,将专门职业教育与资格教育一体化,强化短期大学提供适应地区各种人群多样需求的教育。短期大学的课程功能包括:A.统一教养与实务的专门职业教育。B.以生活更富足为目标以及获得高度资格的教育。C.为老年人等提供终身学习渠道。第二,短期大学市场化发展改革。2010年开始,国立短期大学全部停办,到2019年公立短期大学仅34所,私立短期大学为618所,短期大学向市场化发展。第三,质量评价体制改革。质量控制从事前规制转向了事后评价,教育评价主要发展为设置认可、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模式,不同模式的实施主体与实际操作也有差异,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淘汰劣质学校。第四,终身化改革。2015年,日本制定了“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简称BP认定制度。这一规定给社会人士带来了提高职业水平的希望与途径。该培养计划以时间性质为主,专业性较强,计划培养对象多是具有再就业需求的社会人士。BP培养计划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之举,时间多为一年半左右。第五,教育体系多样化改革。目前,日本高等教育系统的主流是学术型大学,而短期大学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由于教育资源、教育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学位申请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高职教育学校的学生如果要实现学历提升仍需深造,从职业教育系统编入学术型大学中。为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适应社会人士提升自己的需要,日本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高技能教育的社会地位。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办学理念的确定、办学模式与目标的明确、教学方法的革新等都是着力点。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麦克斯研究院以2012年为起点连续7年发布报告,并不断改善评价指标,构建了“五维质量观”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依据及较为全面的发展方向。此外,应建立质量评价标准并引入市场,以市场监管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完善,人才培养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应不断完善改革工作,进而达到技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的实现。此外,教育层次体系仍不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只能达到本科,还应继续建设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我国的成人大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是职业教育的接受人群较少,职业教育的对象多为学生,在社会人士的职业深造需求上较为不足。从日本职业教育经验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设立专门应对社会人士进修需求的课程,授课时间与形式也可根据社会人士需要进行调整。其次,促使高职教育院校向机构化转变,实现终身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应迈向国际化,2016年是中国高职借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开始,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教育成果,我国高职课程标准与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国(境)外的认可。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还需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