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更短亭

2022-05-30 09:17王林水
中国公路 2022年6期
关键词:长亭古道

文|王林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唱出了无数国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而长亭和古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也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

亭,源于周朝。早期具有很多功能。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写道:“亭,停也,人所停集也。”隋唐经学家、训诂学家颜师古将亭定义为“停留行旅宿食之馆”,相当于现在的公路服务区和宾馆。秦汉时期,用车传送文书信息称作“传”,步递称作“邮”,马递称作“驿”,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驻站称之“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称作“亭”,如同现在的邮局和快递中转站。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亭”还是基层管理机构,兼有维持治安、征兵、收税等功能。每个亭的管辖范围因人口密度大小而不同,“稠则减,稀则旷”。《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西汉共有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个,若按当时人口总数来折算,平均一千六百四十人有亭一所。亭设亭长,刘邦起事前,为泗水亭长。

古人的出行十分艰难,普通民众陆路交通主要靠步行,那时人口密度不大,有很多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每隔一段路就会有这么一座路亭,供行人歇脚、纳凉、观景、躲避恶劣天气。因此,路亭也被称为凉亭、茶亭、风雨亭。

路亭大多建在路边,也有的直接骑路而建。亭的结构有敞开式,即只有框架和屋顶,四面通透;有半封闭式,即如同一个小屋,只有两面墙,路从两道门之间通过。建筑材料方面,有的采用竹木,有的采用砖石,顶部用瓦片覆盖。因主要功能是供人休憩,所以亭内两侧都设有木制或石制凳子。

从风雨亭往外看古道 王林水 摄

路亭能为来往行人遮风避雨,因此建亭和修桥铺路一样,自古被视为积德行善之事,地方上的乡绅和富户都乐于捐资修建,各式各样的路亭成为华夏大地上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在《白孔六帖》卷九中写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南朝庾信《哀江南赋》也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的描述。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在《徽州游记》中写道:“比入婺境,惟觉终日行康庄大道,每三里或五里,必有亭,方栋斜甍,其栋之大,虽富家听事不是过。两壁设槛,以坐客。亭之隅有灶,陷铛其中,茶香一缕,既温且清,以竹为杓,任客饮,不索酬,亦不见人司也。”

每座路亭修建的背后都有故事。在徽饶古道江西婺源浙岭段有一个继志亭,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两百多年过去了,墙体依旧完好如初。这座路亭之所以叫继志亭,是因为捐资修建者王廷亨年幼失怙,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在族人的帮助下,王廷亨重整了父亲在杭州的木材生意,并将积攒下来的大把钱财回馈家乡,兴办教育、修桥铺路,建造了“继志亭”“同春亭”等一批路亭,为来往旅人遮风避雨。在同一条古道旁,还有一座名为“堆婆冢”的古墓。相传五代时这里有个姓方的老妪,无儿无女,每日打柴烧茶,将茶放在亭里供来往行人解渴。老妪去世后人们便将她埋在路边,路过的行人感激她的付出,捡一块石头放在她的坟头,石头成堆,故称“堆婆冢”。明人许士叔曾作《题浙岭堆婆冢》一诗,诗中写道:“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不管世事如何沧桑变幻,这些行善助人的故事都会在民间流传。

路亭不仅是一种交通设施,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亭上的牌匾对联、诗词绘画,供奉的神灵牌位,与亭子有关的亭记、碑记、故事、传说,形成了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路亭文化。

比如说路亭上的对联,大多出自当地文人之手,对仗工整,书法精湛,成为楹联宝库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这些对联,有的描绘了亭子周边的风光,如江西婺源庆源别有天古亭上有副对联:“车马绝喧阗,忆前人三径怡情托迹不殊陶靖节;鸡犬声相闻,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犹似武陵源。”就描写了当地桃花源般的自然景色。有的则招呼行人驻足休息,如“茶能解渴何妨饮,亭可乘凉且慢行”“风云变幻匆别兼程健步,山雨欲来幸此少憩身”“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味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等,语言亲切自然,观后不由驻足,疲劳骤减。有的教人各种道理,如“成事莫如为善乐,百花怎比读书香”“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视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蕴含了处世修身之道,发挥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由于很多路亭有着整面墙壁,因此也成为一些文人雅士偏爱的创作场所。北宋咸平元年(998),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准被贬河阳,在黄河边上的一座路亭墙壁上写了组诗《书河上亭壁》,有春夏秋冬四首,其中描写秋季的“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不但写出了秋天的萧瑟,还反映出了诗人被贬谪时的愁苦。清朝王士《香祖笔记》中有回忆少年时应考途中在驿壁题诗的情形:“余自少年与先长兄考功,同上公车,每停骖辍轭,辄相倡和,书之旗亭驿壁。率不留稿。诸同人见之者,后在京师,往往为余诵之,恍如昨梦。”

清大余县志中的数座路亭

矗立在道边的路亭,不仅是一个个地标,也成为了人们思念家乡、思念亲友的寄托。唐朝有一首题于鼎州沧水驿壁的《菩萨蛮》,相传为李白所写。“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连着短亭,既说明道路上的路亭绵延不绝,又说明归程遥远,归期无望,颇感落拓惆怅。北宋词人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充分渲染了在亭边送别时的悲伤情境。

另外,由于大都处于荒山野岭,路亭往往成为灵异志怪故事的发生地。编撰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江西《万年桥志》不但记载了南城万年桥光绪年间重修的全过程,还收录了桥工日记,记载了一些异闻趣事。如光绪壬辰年(1892)十月十四日的一则日记写道:“昨晚水手在船,闻东岸新做之屋鬼哭之声振野,水手噤不能声。今日买爆烛三牲还愿。缘此桥之右向有路亭一所,在内休息者往往病不能起,行者每不由亭经过,今因桥屋碍目拟拆。于西岸章山寺界之中途旷野之所必须此亭。”路亭闹鬼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孤身在外确实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转,汽车时代的来临,路亭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有的一些古路亭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甚至坍塌,然而路亭文化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交通人好好挖掘和传承。

婺源古道上的一座风雨亭 王林水 摄

猜你喜欢
长亭古道
走古道
《芳草长亭
——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评介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望月
捣练子·春
古道鸡鸣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木槿花西月锦绣
长亭外,十里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