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军山蒲潭幼儿园 刘海菊 王利婷
设计意图:两年多的幼儿园生活让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大有长进,但他们的绘画方式仍然局限于模仿绘画,更多的是用临摹和填色来表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因此,我们设计了一节让幼儿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艺术活动——美丽的山,运用撕纸和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联想设计能力,进而展示自己对山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提高幼儿创造美与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颜色深浅与物体之间的远近关系。
2.能力目标:能用纸撕出山的轮廓,并用颜色深浅表现山的远近关系。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登高望远的经历,知道物体之间有遮挡关系。
2.物质材料准备:托盘、油画棒、水胶、卫生纸、半成品材料盒、废旧素描纸和裁剪好的圆形素描纸(用于呈现作品)、山的水墨画图片、山水风景视频等。
3.环境准备:活动前期在教室布置一些山水风景照、水墨山水画等。
活动方案[活动时长]20~30分钟[活动过程]一、欣赏关于山的水墨画,引出“山”的主题师:这幅水墨画里有什么?幼:有山有水。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幼:风景很美,有很多高大的山,一层一层的,远处的山越来越模糊。小结:这是一幅中国水墨画,可以看到远处山的轮廓以及模糊的颜色;山与山是层叠的,给人空旷、辽阔的感觉。很多画家喜欢用毛笔作画,用水墨来表现中国山水的美。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用黑色和灰色的油画棒来表现山的美。二、山的轮廓特点1.播放山水视频,幼儿描述山的轮廓特点。师:你看到的山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幼1:我看到的山是连绵的,山与山相互依靠,还有尖尖的山峰。幼2:山的轮廓像个三角形,下宽上窄;山两边的轮廓有起伏,并不像三角形都是直直的线条。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墨山水画,第一次尝试撕出山的轮廓。3.幼儿尝试撕出两座山,并将撕下来的“山”放到半成品材料盒备用。三、山的远近关系1.观察图片:了解颜色与物体的远近关系。师:近处的山和远处的山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幼1:近处的山更清晰,颜色也深。幼2:远处的山变得模糊,颜色相对较浅。小结:我们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远山与近山的颜色深浅不一样,还能清晰地感
受到山与山之间的层叠关系。2.直接感知:了解物体之间遮挡与物体的远近关系。⑴以幼儿身体遮挡的站位呈现远近关系。⑵引导幼儿用备用的两座“山”进行远近遮挡演示,加深物体的遮挡与远近关系的理解。小结:山与山的远近关系表现为:从颜色上看,近处的山颜色深,远处的山颜色浅;从山与山的遮挡来看,被遮挡的山相对离我们更远,颜色稍浅。四、幼儿操作1.粘贴美丽的群山。将每座独立的“山”按照远近不同的关系粘贴于裁剪好的圆形素描纸上。师:山的大小、高矮不同,远近关系也不一样,大家可以多撕出几座不同的山进行有层次的粘贴,最终形成美丽的群山。2.为远近不同的山着色。⑴根据山的远近关系分别给每座山涂色。教师示范:近处的山颜色涂得深一些(颜色多覆盖,可用黑色强化),被遮挡的山远一些,颜色涂得浅一些(涂薄薄的一层)。⑵细节处理:为了让画面着色更柔和,可以用卫生纸轻轻揉擦这些颜色。⑶幼儿自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工具用完后要及时归位,将垃圾放于托盘内。师:山水画除了山,还有哪些景色呢?请小朋友们大胆尝试用灰色和黑色的油画棒进行创作吧!五、作品欣赏与评价1.幼儿自评,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2.欣赏画作,幼儿互评并说出理由。[活动延伸]为远近不同的山着色:1.教师示范时应强调山里烟雾缭绕,山的主体部分可以涂得更薄一些或者适当留白;深色可用颜色多覆盖来强化效果。2.处理细节时,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卫生纸揉擦时的力度要适宜,避免不小心将画纸擦破或造成颜色混合不均匀的视觉效果。教师引导并鼓励幼儿仔细欣赏、大胆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1.在科学区投放相关材料,便于幼儿探索物体之间的远近关系。2.尝试不同的画面构图,从而感知空间、理解空间。
反思:
1.选材联系实际生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纲要》指出:“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美和发现美。”教师发现幼儿对远处朦胧的风景充满好奇、为登上巍峨的山脉而赞叹,通过与幼儿共同欣赏山水风景画、山水水墨画等,引导其感受气势磅礴的自然之美、国画之韵。前后遮挡关系也是此阶段幼儿的认知重点——幼儿积极参与,主动上台演示遮挡关系,加深对物体远近关系的理解。
2.激发幼儿兴趣,满足幼儿创作需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撕纸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项手工活动。教师将废旧素描纸“藏”在板凳下,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幼儿结合实际生活撕出的“山”各有千秋,例如有爬山登高望远经历的孩子,撕出的“山”峰形各异、形象逼真,有高高矗立的,有矮平山顶的……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创作思维活跃,沉浸于撕“山”的愉悦之中。
3.活动层层递进,突出重难点
教师通过“引出山—山的轮廓—山的远近关系—粘贴美丽的群山—为山着色”等环节层层深入,通过颜色深浅、遮挡关系等促使幼儿感知空间、理解空间,知道山与山之间不是独立的、平面的,而是有层次的、立体的,从而习得表现山的远近关系的绘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