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秀,熊瑶瑶,邹时朴
(江西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南昌 330006)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与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1]。孤独症由婴幼儿期起病,有较强的致残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8岁以内孩子孤独症的患病率2008年为1.13%[2],2012年为1.46%[3],2014年为1.68[4],2016年为1.85%[5]。国内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6]显示,12.5806万名6~12岁儿童中有0.70%的儿童被诊断为孤独症,比国内一篇Meta分析[7]报道的0.12%明显要高。本研究针对江西省儿童医院近11年来儿童孤独症的就诊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工作的资源分配、早期筛查等提供参考依据。
收集2010—2020年因语言发育落后或者社交能力不足于本院心理行为科就诊患儿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孤独症筛查。若ABC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和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23,CHAT-23)筛查结果阳性,进一步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估。CARS评估结束后将量表录入儿童青少年测验系统。
CARS共15个项目,总分为15~60分,30~35岁为轻中度孤独症,36分及以上为中重度孤独症。该量表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通过观察而评定,内部一致性、评定者信度及效度均较好,适用于儿童、少年和成人孤独症的辅助诊断(根据CARS评估方法,在临床上28~29岁也会给出孤独症的诊断[8])。孤独症的诊断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本研究根据临床工作中经验,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将25分及以下划分为无孤独症,26~29分划分为疑似孤独症。
从儿童青少年测验系统中导出CARS评估结果汇总成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剔除重复录入的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excel进行制图。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以α=0.05为检验水准,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纳入9198例患儿,其中年龄最小的不超过2岁,最大不超过18岁,平均测试年龄为3.23岁,2~4岁儿童的比例为63.47%。在这些进行评估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6.27:1,80%的患儿被诊断为孤独症,其中轻中度患儿比中重度患儿要多。详见表1。
表1 2010—2020年CARS评估患儿基本情况 n=9198
从2010年至2020年,患儿孤独症筛查阳性而进行CARS评估的人数逐渐增加;而其中女性各年所占比例均在10%左右,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儿的平均评估年龄有变小的趋势(P<0.001)。见表2、图1—2。
剔除CARS<25分的患儿,2010—2020年患儿孤独症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轻中度患儿占比多于中重度患儿(表3)。从图3中可以看出疑似病例呈直线上升趋势。
表2 2010—2020年CARS评估患儿性别和年龄的变化情况 n=9198
图1 2010—2020年CARS评估人数变化趋势
图2 2010—2020年CARS评估患儿年龄变化趋势
表3 2010—2020年患儿孤独症程度基本情况
图3 2010—2020年孤独症程度人数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在2010—2020年,因语言发育迟缓和社交能力不足就诊,进而进行孤独症诊断测试的患儿数量将近翻了20倍,除了与科室经验的累计有关之外,与家长对于孤独症知识增加也息息相关。2020年ZHOU等[6]在国内的大型流行性病学研究中发现在125 806个孩子中,363名儿童被筛查出孤独症,矫正后患病率为0.7%,较2017年国内的一项Meta分析[9]的患病率要高。可见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本研究中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孩子在逐年增加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中2010—2020年进入CARS评估的男女比例为6.27:1,分析每一年的性别构成比发现女童所占比例以10%以上居多。2010—2020年这11年间,患儿的就诊年龄在提前,然而平均年龄仍然超过了3岁,这比黎文倩等[10]报道的平均就诊年龄为35个月要大。黎文倩等还发现24~35个月患儿被诊断达到了人群的46%,这比本研究CARS评估患儿2~3岁为32%要高。研究者还认为患儿诊断年龄与患儿是否有语言问题、是否住在市中心、父母是否为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存在正相关[10]。患儿越早发现孤独症,干预越早,康复效果更佳,国内专家建议早期干预应在3岁以内[11],例如早期丹佛模式[12]介入的年龄可以在1岁以后,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以及降低孤独症核心症状[13]。本研究结果提示,江西省对于孤独症的科普仍需提高,应加强家长对于该疾病的认知,并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孤独症的筛查。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近11年期间疑似病例和轻中度孤独症呈现缓慢增加趋势,除了与科普力度增加,大众更了解孤独症之外,同时与DSM-5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者[14]发现孤独症患病人数增加主要在轻型孤独症患者且不伴有智力障碍的患儿上,可能与家长认识的提高及诊断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
通过分析2010—2020年本院CARS评估患者的人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因语言问题或者社交问题就诊的患儿人数在逐年快速增加,而且就诊的年龄在提前,这为今后临床工作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轻度孤独症和疑似孤独症在CARS评估人群中占50%~60%,这类患儿的预后更好,干预价值更大,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诊断技术,鉴别出该类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