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晓,邢春艳,殷骅
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及内膜样癌均属于卵巢上皮性肿瘤,合并发生较为罕见。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且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目前超声是诊断卵巢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通过大小、囊实性成分、彩色及频谱多普勒等数据有助于临床评估。本文对1 例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合并内膜样癌的患者进行报道,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患者,女,41 岁。因“发现左侧腹部占位1 个月余”入院。入院后超声检查:子宫后壁肌层见一偏实性低回声突向腔内,大小约13 mm×8 mm,界清,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子宫左侧旁见形态欠规则低回声区,边界尚清,液稠,大小约93mm×79 mm×65 mm,囊壁上见有数个乳头状等突起,较大者大小37 mm×39 mm×33 mm,囊壁周边及乳头状突起内部均见血流信号,探及动脉及静脉频谱,RI:0.54。考虑:子宫肌瘤(黏膜下型)、左附件区囊实性占位,卵巢来源?见图1。MRI 平扫+增强:左侧附件区见类圆形异常信号灶,大小约59 mm×67 mm,呈T1高、T2高信号影,其壁见多发小结节样T1、T2低信号影,DWI 示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强化,子宫大小和形态正常,其壁厚薄不均匀,并见小结节样稍低信号影,增前后强化程度与周围实质相似。考虑:左侧附件区囊实性占位,首先考虑卵巢来源肿瘤,如囊腺瘤(癌)、透明细胞瘤(癌)、交界性肿瘤等。子宫壁厚薄不均伴小结节灶,肌瘤可能,见图2。血常规、血生化、大小便常规正常。血HCG 正常,卵巢肿瘤指标:甲胎蛋白:4.03ng/ml,癌胚抗原:0.66 ng/ml,糖类抗原(CA19-9):58.93 U/ml↑,糖类抗原(CA-125):55.66 U/ml↑。查体:左附件区可以触及一大小约10 cm包块,质中,边界清,无明显压痛。
图1 超声检查
图2 MRI 平扫及增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会诊意见:左侧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部分内膜样癌I 级伴局部鳞状上皮分化,来源于内膜样囊肿。子宫内膜样癌I 级,肿块大小3 cm×1.5 cm×1 cm,浸润浅表肌层(<1/2 肌层),未见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未累及宫颈管,周围子宫内膜呈分泌性改变,见图3。
图3 病理
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被定义为一种非浸润性、增殖性肿瘤,由多种上皮细胞组成,最常见的是子宫颈管型黏液上皮和浆液性上皮[1]。在病理会诊中,另外发现有子宫内膜样上皮存在其中。有文献报道,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常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可与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及间变性癌等同时发生[2-3]。
超声是影像诊断方法之一,能评估肿物的良恶性。此病例中,肿物呈单房囊肿,且最大径线近10cm,有≥4 个乳头状突起,并探及血流信号,根据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指南,该附件区肿瘤的分类为恶性高风险(≥50%)。
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症状,通常发生在绝经后。有的患者表现为阴道异常排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围绝经期患者可以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及月经间期出血等[4],而此患者与上述相悖。另检查医师过于将检查重点放在了左附件区占位上而忽略了其他病变,致误认为子宫肌瘤。回顾此病例,病变周围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说明该病变周围内膜仍有周期性变化,内膜病变为局灶性,故临床表现不典型,声像图表现似黏膜下肌瘤。且已有的研究证实:内膜癌的浸润方式可呈推进式,也可呈树根样或插入式。推进式浸润,不论是声像图、还是镜下病理病变与肌层分界清楚[5]。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并发子宫内膜癌者高达20%[6]。卵巢内膜样癌与宫内的子宫内膜样癌是否存在相关性?存在以下解释:(1)此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为原发性;(2)由宫内子宫内膜样腺癌转移而来;(3)单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但目前很难确定肿瘤是否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或者两者都是原发性的。有学者提出,这些形态相似的卵巢和子宫上皮性肿瘤的存在,部分原因可能是劳克兰的“扩展性或继发性mtillerian 系统”理论[7]。
超声在妇科方面仍有它的局限性,熟练解读O-RADS指南,对肿块精准描述,能减少因诊断报告描述不规范而产生的歧义。积极应用多模态超声联合其他相关技术(例如血清CA-125 水平、MRI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