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泽兴 张龙
大学毕业回乡7年,尼玛才仁已经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牧民,养牦牛、买饲料、建畜棚,没事儿就和牦牛“泡”在一起,有牧民不理解,大学生为啥还要来养牛?尼玛才仁却越干越起劲。
尼玛才仁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返回家乡发展生态畜牧业。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有“江河源头第一县”之称。这里的人世代以养殖牦牛、藏羊为生。
过去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曲麻莱曲麻莱,进去出不来。曲麻莱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严酷,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3摄氏度。
曲麻莱条件艰苦,更显培养出一名大学生的不易。毕业后,亲戚朋友都劝尼玛才仁找一个“铁饭碗”,尼玛才仁心中却有自己的打算。
“我是从曲麻莱一步步走出来的,学成之后不能忘了自己的家乡。”尼玛才仁说,“这里条件虽差,但牦牛的品质却极好,牧民养牛专业,大学生管理专业,牧民和大学生结合起来,一定有发展前途。”
实际上,尼玛才仁心里始终割舍不下这片生养他的土地。高中时,尼玛才仁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上学,和几位同学一起组建了“禾苗”协会,利用假期回到曲麻莱义务支教,同时给孩子们传授环保理念,联系爱心人士帮扶贫困生,一直干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尼玛才仁联系曾一起参加“禾苗”协会的同学,同为大学生的索南义西、旦巴江才、更却求达和仁增多杰,决定一起回到曲麻莱发展生态畜牧业。
当年7月,他们注册成立了卡哇坚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探索“牧户+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模式。尼玛才仁任理事长,其他人任理事。
一时间,5名大学生回乡养牛成了一件稀罕事,不少牧民都持观望态度。“读书本的人能吃这份苦吗?”“大学生哪里了解养牦牛的门道?”
顶着质疑,尼玛才仁5个人借助县上给予的扶持政策和自己筹集的资金,兴建畜棚、承包草场,采取科学放牧的方式,对牦牛进行分群饲养,划区轮牧,适时补饲。“要出栏的牦牛分一群,全天候在高山散養;怀孕和刚生完牛犊的牦牛要在近一点、草质好一点的区域放养;不出栏和没有生牛犊的牦牛白天散养,晚上统一收回到畜棚。”尼玛才仁说。
渐渐地,牧民们打消了顾虑,越来越多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以牛羊和草场品质定级并折价入股。如今已有30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承包草场近8万亩,存栏牦牛发展到300多头,藏羊500多只。每户年均分红能够拿到5000元。
2019年,尼玛才仁又牵头注册成立了曲麻莱县青年创业协会,吸纳了曲麻莱县20多个企业,这些企业多数由年轻人创办。通过就业培训和资源整合,尼玛才仁带动更多优秀的青年人创办企业,孵化项目。
2021年1月,尼玛才仁顺利当选曲麻莱县秋智乡布甫村村委会副主任,这给了他更加广阔的平台。“村里牧民居住分散,草场零散,养牛效率不高,今后我打算在村里多成立几个合作社,将牛羊、草场整合起来,推动规范化、规模化养殖,还要搭建大学生和牧民的交流平台。”展望未来,尼玛才仁信心满满。
作为合作社理事,索南义西同样满怀期待。2017年,他的妻子不远千里从大连来到曲麻莱,和他一起为家乡的生态畜牧业添砖加瓦。“曲麻莱是我们从小生长的家乡,这里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建设和守护,今后有越来越多高水平的专业牧民,这里的畜牧业才有希望。”索南义西说。A111222F-54FD-42D8-A308-1781E4F26E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