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有国家名片,大众品牌为什么没有?

2022-05-29 14:08刘春雄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力国家企业

先直接拷贝营销专家苗庆显的观点:“这些年我们的本土企业,凡是在技术上进行竞争的、在生产上进行竞争的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已经国际领先:我们的航母下水,大飞机上线,高铁横扫全球,移动支付让老外惊呼;乔布斯生前看不上的中国市场,华为占有率也超过iPhone。

“但恰恰是那些没啥技术含量,或无法通过压缩生产成本塑造竞争力的行业,那些需要通过营销来塑造差异化,需要通过品牌来拉动的行业,我们一败再败,惨不忍睹:奢侈品、服装、纸尿裤、化妆品、日化品,食品里的奶粉、婴幼儿辅食、糖果、饼干等,基本是被碾压状态,本土饮料企业虽有娃哈哈、农夫山泉、加多宝等闪光点,但也长期被两乐、红牛、康师傅等压制,只有烟酒茶奶等,受到地域保护或者有文化壁垒的行业,本土企业才能占据稳固领导地位。”

这是苗庆显在《营销这一行,到底有多专业》文章中的观点,我一直收藏着,就是为了反复看这句话。

苗庆显说的事,我有同样的感觉,但没他说得清澈见底。

中国的高科技,一个一个在突破,甚至成为中国的名片。但缺乏技术含量、纯粹是营销领域的大众品牌营销,突破才刚开始。当然,此处所讲的品牌,是能够与跨国品牌一较高下的品牌。

高科技与品牌,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两个短板。

高科技,门槛更高,应该更难。高科技虽然也需要国家整体实力,但两弹爆炸,卫星上天,航母下水,只要突破了,世界就会承认。高科技是“硬道理”,“硬道理”更好讲,就看你够不够硬。

中国已经是大众消费品生产大国,多少跨国品牌就是在中国贴牌的,甚至很多奢侈品也是如此。能生产出来,但贴上自己的品牌,不仅欧美不认,中国自己的消费者在相当长时间内同样不认。

为什么?因为品牌不是“硬道理”,而是“软道理”。正应了营销人常讲的一句话:认知大于事实。

不过,好在大众品牌的突破已经开始。从李宁国潮开始,服装业已经实现了对跨国品牌的反转。

近两年大火的元气森林,同样带领汽水行业在反转。反转是需要时机的,过去是时机未到,现在是反转的临界点。

下面就讲讲品牌这个“软道理”。

品牌,商业上指企业品牌。比如苹果、华为、可口可乐,这是企业品牌,品牌的主体是企业或某个企业的产品。

当讲品牌的时候,不能孤立地讲企业品牌。因为品牌是一个大家族,品牌的主体很多。

国家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个人品牌。品牌的主体分别是国家、行业、地区、企业、个人。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品牌群的组合。拿出任何一个单独说事都不一定能说清楚。

国家品牌,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瑞士、越南……每个国家都有品牌形象。世界上有国家品牌的排名。

中国鞋、德国车、美国NBA、瑞士军刀、中国乒乓球、巴西足球……一个国家与一个强势行业相关联,就构成了行业品牌。

华尔街金融、好莱坞电影、硅谷高科技、巴黎香水、义乌小商品、内蒙古乳制品……一个地区与一个优势产业结合,就形成了区域品牌。

华为、小米、苹果、可口可乐、元气森林……这些通常讲的品牌,其实是企业品牌。

乔布斯、马斯克、任正非、姚明、叶茂中……这些是个人品牌,是有号召力的知名品牌。

贫穷的土壤长不出庄稼。上述五个品牌系统,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互为阶梯的递进过程。

有的是庄稼,有的是土壤。

中国首先崛起的是区域品牌,而不是企业品牌。

什么是区域品牌?就是一个地区的同行,集体打响一个行业(品类)品牌。

温州打火机、温州纽扣、义乌小商品,这些都是区域品牌。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这些地方有哪些企业名牌。但这些地区的行业优势,倒是响当当的。

区域品牌的命名特征是:地区名+品类名(行业名)。

区域品牌不是某个企业的品牌,而是某个行业、某个品类的品牌。

当这些企业扎堆,哪怕规模都不大(长尾),只要总体形成规模,就会形成交易市场。比如,义乌小商品市场。

浙江经济发达,就在于每个市县都有一个产业集群,集中了国内该行业的主要企业。

中国经济的特征,就是相对发达区域,要么有一个大企业,要么有一个产业集群。

河南GDP长期排名第5,与很多人心目中河南落后的印象不同,就是因为河南有200多个产业集群。比如,某县的一个乡镇集中了国内80%的钢卷尺企业。

没有闻名的大品牌,却集体形成了某个行业(品类)品牌。产业集群的内部分工,就像一个有序分工的大型公司,每个企业都只从事某个专业领域。

等到某个时候,产业集群通常会崛起一个或多个大型企业,成为知名品牌。

区域品牌早期在国内闻名,某个时候也可能在世界闻名,如华尔街金融、好莱坞电影、义乌小商品。

其次崛起的是产业品牌。

什么是产业品牌?就是一个国家的同行,集体打响一个行业(品类)品牌。

产业品牌的特征往往是:国家+品类(行业)。如中国服装。产业品牌是一个国家某个行业的品牌集体形象。欧洲人讲起中国的优势行业如数家珍,但说起有哪些知名品牌就不知道了。

產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相同点是:品类优势或行业优势。

不同点是:产业品牌往往以国家闻名,区域品牌往往以地区闻名。中国服装与华尔街金融,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地区。

小国家,往往在某个或某几个产业有名,如瑞士,就有瑞士钟表、瑞士金融、瑞士军刀。我在欧洲旅行时买的瑞士军刀到底是什么牌子,至今不知。我只知道买瑞士军刀就行。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首先影响中国的是两大产业,即日本电影电视、日本家电,后来是日本汽车。这就是品牌集体形象。

韩国崛起,影响中国的是韩剧、化妆品、服装、家电、手机。

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只要有几个优势产业,就会形成全球影响力。

国家品牌这个概念,讲的人不多。但世界上真的有国家品牌榜,跟世界品牌Top100相似。

国家品牌,就是世界范围内对一个国家的人、物、事的认同度。比如对护照的认同度,国民人设。当然,也包括对整体产品的认同度。

国家品牌的形成有下列三条路径。

一是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这是大国的专利。

二是位于发达经济区圈。如欧洲的小国,由于欧洲整体是发达经济体,欧洲小国也被高看一眼。

三是国家崛起,部分产业品牌有知名度,如韩国。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并不是企业品牌走向世界,而是区域品牌、产业品牌集体走向了世界。欧美虽然不认同中国企业品牌,但认同Made in China。

当中国无数区域品牌、产业品牌走向世界时,中国的国家品牌已经位居前列。

国家品牌位居前列,企业品牌就有露面机会了。

个人品牌,并非个人的事,同样与品牌组合相关。

巴西是足球强国,巴西足球明星,哪怕是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到中国也容易获得媒体版面。这是产业品牌加持个人品牌。

中国篮球不尽如人意,但自从姚明到NBA,身份和身价就不同了,打上了NBA的烙印。NBA是美国的产业品牌,加持了姚明的个人品牌。

好莱坞明星,很容易世界闻名。中国顶级明星,在欧美走红地毯也不一定有版面。

美国的专家是怎么走向世界的?一个专家写了一篇受欢迎的文章,马上有出版社邀请扩展成一本书。然后,授权世界各国出版不同文字版本。再然后,注册网站,成立咨询公司,在世界各地开展咨询活动,就成了世界级专家。

因为有国家品牌的加持,美国专家的运营变成了一条产业链。美国知名人员的运营,可能与此类似。

也许有一天,中国的专家也会有这个待遇。等待中国的国家品牌崛起吧!这是强大国家专家的专利。

企业品牌承载的土壤是: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

王思聪有名,是因为他生在“王首富”家里,承载着“王首富”的血统。

企业品牌,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国家品牌血统、产业品牌血统、区域品牌血统。

珠宝行业、化妆品行业、服装行业,曾经有多少企业起一个洋名字来“傍品牌”,就是希望消费者混淆血统。

有血统的品牌,有先天优势。报载,某个美国汽車品牌在中国的形象还挺时尚,但在美国就是个爷爷辈的“老爷车”。

某服装自称国际品牌,主要市场在中国。其网站只有中文。这就是利用了所在国的品牌血统,再加上信息不对称。

因此,品牌不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还是一个地区(区域品牌)、一个行业(产业品牌)、一个国家(国家品牌)的事情。

有人可能说,这是品牌血统论。当然,顶级品牌就是讲血统的。世界品牌Top100,绝大多数位于欧美日韩,现在有中国的了。企业品牌不仅出身要好,自身还得努力。

好多年前,当某些专家痛心疾首于中国品牌不争气时,我就说,只是时候没到而已。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大致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认中国品质,但认中国价格。这个阶段拼的是廉价。

第二阶段:认中国品质,不认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认同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但不认同中国制造。

第三阶段:认同Made in China,不认同中国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厉害,企业品牌不行。

第四阶段:认同中国品牌,不认同中国高端(象征品、奢侈品)品牌。

目前,世界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转化。

一个国家,品牌成长的四阶段,正是区域品牌、产业品牌托起了国家品牌,国家品牌托起了企业品牌。

这是企业品牌崛起的真相。

谈到国家品牌崛起时,我们要谈另一个目标问题:在不同国家的品牌竞争中,品牌是什么?

这就像问同一个人:毕业于中国排名第一的大学,与毕业于美国排名第一的大学,哪个更厉害?

或者说,假设同一个人,拿着不同国家的护照,哪个更容易通行世界。

这个问题,美国还真有两位教授做过研究。比如,美国一个品牌,在越南生产(贴牌),然后向中国销售,那么,品牌力是否有变化?

当然有变化。因为消费者对美国与越南的国家品牌认同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品牌认同度中,掺杂着国家的认同度。或者说,没有国家的认同度,很难有品牌的认同度。

当我们谈品牌崛起时,就涉及对欧美与中国的国家品牌认同度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跨国品牌和中国品牌,中国消费者在消费能力范围内,对哪个国家的品牌认同度高呢?当然是跨国品牌。这是因为消费者仰视欧美,仰视欧美品牌。

同样,当欧美消费者在消费能力范围内,对哪个国家的品牌认同度高呢?当然也是跨国品牌。因为消费者俯视中国,俯视中国品牌。

谈跨国品牌时,我常用的一种说法是,品牌是心理上的仰视。换句话说,品牌链也是鄙视链。消费者对不同国家的品牌厂商,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大致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消费者整体上仰视欧美,所以只要进入中国的欧美品牌,就是名牌。这是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决定的。

反转发生在近几年,“90后”消费者在心理上已经开始平视甚至俯视欧美,这就是自信。因此,才有前几年李宁以国潮引领的中国服装品牌反转欧美品牌的现象。

近两年,元气森林突飞猛进,有人称此为与可乐的对决,其实还是消费者如何对待中国元素与西方元素的问题。

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国家品牌,企业品牌,这是品牌崛起的顺序。

国家品牌崛起有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分。硬实力就是政治、军事、高科技等,这是硬碰硬的,差一点就不行。高科技就是如此,比如,中国的高科技除了美国之外,已经很亮眼了。有了高科技,不服也不行。

有了硬实力,软实力就会逐步跟上。

软实力就是话语权,特别是价值观的话语权。比如,什么是流行、时尚,什么是高端。大众消费品的高端、品牌力,其实就是价值观能力,就是软实力。

可口可乐走向全球就与二战相关联,这是软实力跟进。但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有时间滞后效应。虽然有了硬实力,但不一定让人服气。比如,虽然美国二战后GDP占全球56%,这是硬实力,但真正获得全球话语权,还是因为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英法在埃及面前落败,英法这些老牌强国才彻底成为美国的小跟班。

在全球品牌榜,美国占据高科技榜,中国在高科技榜也有一席之地。但在大眾消费品领域,美国并非有绝对的统治力,欧洲、日本企业也不少。

中国的高科技是硬实力,但大众品牌是软实力。两者有时间滞后性。一是中国的高科技露头时间不长,领先度不够。所以,大众品牌的跟进有点滞后。

二是国内率先反转,然后国外跟进。“90后”消费者对待国内外大众品牌的心态率先发生变化,真的像主流媒体评价的有了“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因此,像服装领域的国潮一样,更多行业(品类)中国元素受到尊崇,掌握中国元素的企业获得话语权,就是中国品牌在国内的反转之日。

但是,不要奢望大众品牌在国外很快显示软实力。这不仅与硬实力相关,还与实力支撑的历史相关。美国1895年的GDP就已经超过英国,二战美国又是大赢家,但欧洲老牌强国对美国服气也用了很长时间。

欧美国家近期虽然疲软,高科技日渐落后,但在奢侈品领域却仍然很厉害,就是因为硬实力的历史足够长。

鸦片战争之前,除了曾经高光的历史,清朝的硬实力已经明显落后。但是,当时的奢侈品,如瓷器、茶叶、丝绸等仍然在欧洲大受欢迎,并且成为当时清朝对欧洲贸易出超的主要原因。

大众消费品品牌,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回到文章的主题,做高科技难还是做大众品牌难?高科技是硬实力,品牌是软实力。实力的显示有顺序。

中国大众品牌不行,但怎么出现了世界级规模的大众消费品公司?

品牌分两类:一是知名品牌,二是溢价品牌。

一类品牌,同样的价格,比竞品卖得更多。知名品牌就是这一类。这类品牌,竞争的焦点是性价比。毛巾、牙刷就是这一类。中国率先突破的就是知名品牌,在国内知名就行。

另一类品牌,同样的品质,卖得更贵。这是溢价品牌。服装、化妆品等相当多的大众产品属于这一类。

溢价品牌所属的行业,通常称为象征性行业。就是除了有指标描述的品质参数外,还有品牌象征性。买个LV包,关键在于LV这个小牌牌。

品类的属性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家电,20多年前在中国是象征行业,那时候,宁愿吃3年咸菜也要买比国产品牌贵1000多元的彩电。现在,家电早已失去了象征性,进入性价比竞争。

象征性,就是除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外,还象征着某些东西。购买的时候,象征性很重要。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曾经象征性的行业跌入普通性价比的行业。世界品牌Top排行榜,一部分是高科技,另一部分就是象征性品类。

品质是自己用的,象征性是给别人看的。说白了,就是用物给人增值,用品牌给脸上贴金。

因此,做中国的行业老大(规模),随着中国消费者的变化逐步进行结构升级(结构),等待中国的强大(话语权),走向国际给世界贴金,这是大众消费品的品牌路径。

(刘春雄,本刊高级研究员,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实力国家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软实力致胜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实力抢镜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