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铁庭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达之一,也是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与国粹。无论是出现在画册书本还是人文景区的名家墨宝,都能陶怡人的性情、愉悦人的身心。
三亚天涯海角风景区就值得一提。
在游人如织的景区,许多游客欣赏海景石景湾景、享受阳光沙滩椰风海韵之时,也有部分游客在驻足品味景区内名家大家留下的墨宝,这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到天涯海角景区,游客们看到的大门外的“天涯海角游览区”与门票上的“天涯海角游览区”字迹,这是郭沫若先生墨宝的放大版与缩小版。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考古界权威,还是一位大书法家,其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他先后三次莅临三亚,都曾留下不少书法作品,“天涯海角游览区”便是其一。
1962年元月,当郭沫若第三次来到天涯海角游览时。他先是攀崖从风雨剥蚀的残迹上,一笔一画地查出“天涯”二字的题款“雍正十一年程哲”,与《崖州志》记载一致,于是欣喜地写下了诗句:“访古字方显,得鱼人正归。”并留下“天涯海角游览区”的墨宝。
天涯海角游览区也因郭沫若先生的考证和题名而名声大振。
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师赵朴初也给景区人文添了一景。
时隔32余年,即1994年1月,赵朴初再次踏上三亚这块热土,此时的他已经是万众敬仰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和书法大家,也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了。当朴老感受着醉人的椰风海韵、冬日暖阳时,一首《天涯海角口占》七绝诗已经妙手偶得:
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
为爱晚霞餐海色,不辞坐占白鸥沙。
随即,兴致正浓的朴老又把诗的内容挥毫在已备好的宣纸上,字迹俊朗神秀、庄重从容、佛气沉静。如今在天涯海角景区的转弯处的一块显眼的大石头上,就录刻着朴老的诗句及书法。当游客们在此经过时,无不对朴老融入佛学精粹的书法艺术惊叹不已,并纷纷在此驻足留影。
草书大家沈鹏在景区也有墨迹,且也离南天一柱景点很近。
沈鹏曾担任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以草书著称并形成自然畅达、墨趣横生、气韵生动、意象联翩,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书法风貌。1996年5月,沈鹏游览了天涯海角景区后,被天涯之巍然大观所感,应邀即兴泼墨题石,并拓刻在此,诗云:
巨石洪荒千叠浪,远洋遥看绝疑仙,
南天一柱殷红字,顿觉人心似火燃。
当然,海南书法名家吴东民也在其列,遗憾的是他没有题诗一首,他的诗句其实很不错,虽不及书法作品有影响,但国学功底深厚。吴东民题写的石刻有两处,一是在景区内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上书写的“知鱼湖”,二是游客返回临近出口处的“非物质文化长廊”,依旧是他擅长的行草体,流畅和谐、圆润清新、隽永劲秀、耐人寻味。
寓住在三亚的候鸟书法家古清的作品同样令人赏心悦目。
在景区临海边一处“怀远亭”景点,那幅楹联就出自辽宁老人古清的笔墨:
秋月高悬银汉安知海南无风雨;扁舟直赴青霄自信天涯有圣賢。
其字有苏之风骨、米之豪情,加上结构严谨、法度沉厚、雄浑酣畅、圆润劲秀,令人雅俗共赏。
当然,最重要的天涯文化及地理人文,当然要属天涯巨石上的崖刻了。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层面的价值,而是蕴含着一定的文史价值与无穷的旅游价值。
因为人文的遗留,一堆乱石的昔日海滨得以开辟成三亚乃至海南的标志性风景区,现发现拥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共5处。
“天涯”二字为崖州知州程哲所题,与正下方处佚名题刻的“海阔天空”同属于隶书,稳健方整、宽博通畅,相比旁边由民国时期王毅将军草题的“海角”显得庄重。另外,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苗曹汤三钦差测定的“海判南天”崖刻楷书,笔法非常有力到位,严肃工整,气脉畅道。有国家名片之誉的“南天一柱”也是楷书,为清代崖州最后一任知州范云梯所题,字势豪健,结体有致。
在“天涯”石的另一侧,还刻有郭沫若的“天涯海角诗三首”,估计是仿原迹一比一的比例刻上去的,其书法艺术与诗歌表达,无不折射出这位现代大文豪的激情澎湃和才华横溢。
其一:
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
波清湾面阔,沙白磊头圆。
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
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
其二:
海日曾相识,重逢已隔年。
字蒙刀作笔,诗累石为签。
红豆春前发,青山天际燃。
临风思往事,犹有打鱼船。
其三:
去年助曳网,今日来何迟。
访古字方显,得鱼人正归。
点头相向笑,举手不通辞。
有目甜逾蜜,惠以予此诗。
还有三位美术家的行楷作品也给景区添色不少。在相隔天涯巨石不远的一块石面上,有忘山的“天涯一棵树,阅尽人生路,白发堪回首,绝境逢生处。”另两位为军旅画家,进大门不远处的“天涯海角广场”是道兴题写的,另一处“若比邻”为亚席即兴挥毫。
最后,就是有上百米长的天涯书画长廊了,用来供游客返程坐上电瓶车走马观花养眼消遣的,遗憾的是其作品大都与天涯内涵无关,在此就不足评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