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摘要:中医药在传染病和保障日常身体健康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病毒病”的治疗,往往需要精确的辨证、准确的药物施用、恰当的剂量,才能达到“一次治疗,二次痊愈”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许多人就好像在看一个黑色的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本文以大家所熟知的语言与知识,结合西医的临床实践,对中医如何预防“病毒病”进行一定的认知解读。
关键词:中医药 抗病毒
【中图分类号】 R2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0--01
中药治疗虽然是非特异性为主的,但因重视体质因素,强调辨证,出现同病异治的多个方剂,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中药抗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表明中药确有优势,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体质与“病毒病”的关系
体质,就是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中医认为,体质首先与先天天赋相关,也就是父母一辈的体质遗传或影响了子孙后代,因此他们的体质也就有了差异。新生儿在室内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仍旧会有一定的运动频率,这表示他拥有一种很好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1]。
人体内的阳气旺盛与否,身体阳虚与否,其具体发病症状以及病理变化都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患者身体阳虚,则在感染病毒后容易表现出寒气入体的症状,也就是身体感官转寒,多数表现为寒性病理的转变,或者是体寒症状、虚寒症状;阴虚或阳盛者,在感受到邪气后,容易由热转热,也就是由阳化热,多是由热的病理改变引起的,是虚热证。以前的人类,因为生活条件太差,对食物的饱腹度需求太大,对食物的营养需求不够重视,抵抗力也越来越差。另外,饮食的质量也随着降低,一般都会导致阳虚。“病毒病”多见于虚寒,多处于“火力”旺盛的时期,因此,从整体上看,“寒包火”的体质更好。
二、中医中药抗“病毒”
“驱邪外出”不是消灭“病毒”,就像在草原上放羊,一群狼进了羊舍,你是把羊圈门关上,还是开门把它赶走?这两种方法,一看就知道,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达到目的,哪一种对羊的伤害最小。所以,当“病毒”入侵人体的时候,我们是要消灭它,还是让它从何而来,到何而去,中医药的对抗“病毒”,就是“驱邪外出”,用“汗吐下泻”之类的手段,将其排出体外,而不是在身体内部进行破坏。中医对“病毒”的抵抗,就是“解毒”。上焦入雾,上升,排毒,中焦,上焦,积、逐,既能排毒,又能解毒。其“逐秽解毒”的治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因此,“除毒”是现代“病毒病”的重要手段。
“毒”指的是各种细菌和毒素。病毒病的热相主要是由病原体和毒素造成的身体机能失调,导致组织病理损伤,中医可以中和这种毒性,就好比小苏打可以缓解酸中毒,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疏通血管,血瘀是“病毒病”的一种常见病理改变,它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经脉,但并不限于一个特定的区域,临床症状多见于营血分期,症状以发烧、舌苔或瘀斑、内脏出血、皮肤斑疹、精神失常、局部肿块、疼痛等[2]。
通常,在病毒病的初期,在没有明确症状之前,体内就已经有了“微观血瘀”,血管堵塞,导致体内的排斥反应发生,病毒和代谢物难以排泄,导致血液流动呈现“高凝,高粘,高聚”的状态,同时也会发生“低凝”、“低粘”的现象。所以,在病毒病的患病过程中,会产生宏观和微观的血瘀,通常治疗方式以活血化瘀为主。
因为大多数的病毒本身对西药中的抗生素成分并不敏感,所以应用西药对症下药已经成为目前很严重的医疗问题。医用外源性干扰素本身就具有比较强的病毒复刻抑制作用,还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其成本比较高,并且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中药在临床治疗当中具有比较明显的疗效,且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小、药物资源丰富、制作成本比较低,主要是通过调解人体免疫系统来进行病毒复刻进程的干扰,防止病毒致病、缓解临床症状等,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3]。
三、中药抗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
近年來,国内外对中药的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不仅重视其抗病毒的药效学,而且对其作用机理也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病毒感染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多数单味中药是一种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或灭活、阻止病毒吸附的药物。采用细胞损伤抑制实验筛选出黄芪、车前子、龙牙草等中药提取液,以防治单纯疱疹;试验对病人的血清进行复制,发现在含甘草酸素的培养液中,病毒抗原的表达比含其它药物的培养液要少得多,同时,高浓度的甘草酸酯能彻底抑制病毒的增殖。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可以抑制病毒溶酶体的融合,从而降低感染的病毒复制;与黄芩黄酮类药物结合后,可降低病毒的释放。结果显示,甘草、牛蒡子提取液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具有明显的延长生存时间和延长存活率的效果。另外,含羚羊角的银翘散对感冒小鼠有显著的解热效果,可抑制其产生的内生热源效应,使其下降到正常状态。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对柯萨奇病毒的复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黄芪多糖可直接对心肌产生影响,减少心肌的氧消耗。可使低氧心肌细胞膜得到稳定,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增强收缩力、扩大冠状动脉、增强干扰素的活性,并能促进抗体的生成,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试验采用双黄连分散片进行了小鼠病毒性肺炎和病毒增殖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对患者的肺内流感病毒增殖和病毒性肺炎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肺指标显著下降,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病毒活性显著下降[4]。
研究表明,中医中药制剂可以改善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免疫能力,并可抑制病毒细胞的分泌,减少免疫损伤。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用的有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艾滋病病毒、轮状病毒性肠炎、单孢病毒性角膜炎等。中药与苦参素结合,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可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增殖。目前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在使用药物时,除了要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之外,还要注重对现代科学的借鉴。
中医抗病毒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以往的研究显示,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免疫机理,有些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些可以通过调节-淋巴细胞亚群、调节细胞因子(例如干扰素、白介素、 TNF)等[5]。
结论
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中药在体内的调节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但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总之,中药在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不仅要注重直接的抗病毒效果,还要重视病毒、机体和中药的相互影响;它不但可以消除体内的病原体,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史海龙,黄月,程怡,王月雯,冯雪松,晁旭.基于埃博拉病毒糖蛋白单体结构从中药天然产物库中筛选新型抗病毒化合物[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17.
[2]林燕.常用预防治疗具有抗病毒生物活性的中药及其药效成分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21,3303:1-7.
[3]史海龙,史永恒,王川,程怡,黄月,刘继平,王斌.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埃博拉病毒跨膜糖蛋白为靶点挖掘中药抗病毒活性分子[J].中草药,2021,5213:3933-3942.
[4]韩雪.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6:10-11.
[5]黄高振,王亮,吴婧瑄,吴博,邓杰,黄筱钧.传统中药、针法与西药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3804: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