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2-05-28 12:20:24宋勇超张佳讯
管理现代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东道国跨国公司一带

□ 宋勇超 张佳讯

(郑州轻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随着“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稳步推进,近10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为OFDI)流量以年均27.2%的增速快速攀升,在全球占比连续四年超过10%。在2020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之际,中国仍实现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投资达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效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运转,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期,国内企业同时面临发达国家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而OFDI作为国内企业获取国际技术溢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多是关于投资动机、生产率、企业绩效等方面的探讨,对跨国公司创新绩效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将《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与上市公司专利授权数相匹配,可以看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平均专利授权数量相对较多。这说明从直观上看,OFDI与创新绩效存在密切关系,但仍需进行理论和实证上的阐释。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有哪些?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是否有利于创新绩效提升?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流动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使用企业层面数据,采用PSM-DID进行实证研究,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国内企业更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创新绩效。

一、文献综述

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多集中在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上。Pottelsberghe和Lichtenberg等[1]提出了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并利用1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OFDI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Pradhan[2]对印度汽车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能够促进企业R&D活动,带来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Behera等[3]对印度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Pedroni检验,同样证实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显著存在的。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能够促进企业R&D活动,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关系并不显著,甚至存在负向影响,例如Love[4]对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间双向投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OFDI并未推动投资国的创新绩效,随后Bitzer和Kerekes[5]基于17个OECD成员国的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同样得出了与Love[4]类似的结论,甚至发现部分国家的OFDI对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的加快,国内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与方法,探究了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肖慧敏和刘辉煌[6]基于2005~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李梅和余天骄[7]从社会资源视角,以2009~2014年沪深两市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明显促进了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邱丽萍和叶阿忠[8]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OFDI通过逆向溢出效应对国内创新能力产生正效应。也有学者认为OFDI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有条件的,例如吴冰等[9]、李娟等[10]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带来了国内模仿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在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能力方面均产生负面效应。沙文兵和李莹[11]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四个细分维度,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和区域知识管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OFDI逆向技术效应存在,但只有在达到吸收门槛之后才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际化给跨国公司提供了接触先进技术的机会,在投资母国技术水平较高且人力资本较丰富时,企业能够有效吸收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技术水平上扮演追赶者的角色,其希望通过学习、模仿东道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弥补自身研发实力的不足,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但是由于研究视角、样本数据、研究模型有所差异,关于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已有研究从不同侧面研究了OFDI对国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但未能其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展开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海外研发反馈机制、研发费用分摊机制、外围研发剥离机制、利润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OFDI对国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另外,OFDI并非随机行为,通常资金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开展OFDI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些企业研发投入本身就较高,创新绩效也更为突出,因此采用普通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可能会造成非随机样本带来选择性偏差。为研究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真实影响,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找到与OFDI企业倾向得分相近的非对外投资企业,然后用双重差分法估计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真实影响,以消除样本选择偏差,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精准施策以及跨国公司投资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二、OFDI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结合现有研究,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一)海外研发反馈机制

一国企业单独开展创新可能面临较高的失败风险,高昂的研发费用也阻碍了很多企业的创新步伐,而与东道国技术先进的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可以有效利用东道国现有资源、提升创新成功率。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先进国进行直接投资,可以有效获取海外先进技术并进行逆向技术转移[12]。这一机制通常与企业并购联系在一起,通过并购或与东道国联合研发等途径,不仅能够迅速掌握新技术发展动向,而且通过及时将先进技术反馈回母国,有助于跨国公司快速掌握先进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创新绩效。Patel等[13]对1979~1990年间英国大公司海外子公司专利变化数据的考察显示,这期间这些公司新增专利的 60% 得益于跨国并购活动。之后Ashraf[14]也发现,对发达国家开展并购并通过发达国家研发资本存量的逆向溢出,可以显著提高母国的创新绩效。跨国并购活动使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伙伴,通过逆向技术转移共享研究成果,同时企业间的联合研发活动如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可以有效降低研发费用和创新风险,对于提升创新绩效有显著作用[15]。

(二)研发费用分摊机制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但高昂的研发费用阻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然而通过企业间联合研发的方式,能够有效将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经营周转等风险进行均摊,降低研发投入资金占用与风险,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会刺激东道国政府或企业分摊部分研发费用,使得跨国公司腾出部分资源用于核心项目的研发投入[16]。Cohen等[17]对美国30家跨国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海外子公司为母公司分摊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母公司的研发费用减少了15%。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的研发费用分摊机制主要有二: 第一,对于研发导向型的投资者来说,通过在境外建立子公司或者研发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企业的研发要素,分摊了母公司的研发成本,获得前沿技术; 第二,跨国公司利用海外投资开拓或扩大市场,增加出口规模,分摊了研发成本,单位产品研发成本下降,提升了企业整体创新绩效[18]。

(三) 外围研发剥离机制

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外围技术研发剥离并配置到国外,使母公司将资源集中于核心项目的研发,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一过程被称为外围研发剥离机制。首先,海外研发具有低成本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外围研发剥离,将研发活动转移至海外研发高地,子公司通过与海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合作,利用国外特定的知识网络,或通过与高级技术工人、研发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借助高校或研究机构等来强化母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世界投资报告》中一项针对104个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在高技术产业中,企业倾向于投向高端研发要素资源充裕的地区;70%受调查企业高管将熟练劳动力集聚作为关键因素,超过50%的企业高管认为海外研发成本优势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诱因。通过外围研发剥离机制,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优化子公司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企业创新绩效。

(四)利润反馈机制

跨国公司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需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这需要国际经营活动能够产生较好的收益,通过将利润投入到研发活动中以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跨国公司绕过贸易壁垒,实现海外市场扩张,提升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同时对外投资有助于跨国公司获取关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公司利润。利润的增加可以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所需资金,弥补企业在研发投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雇佣高技能劳动力以及增加R&D投入,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国内企业“走出去”不仅部分解决了企业创新投入的资金来源问题,还能够通过与东道国联合研发,掌握海外市场需要,改善产品创新能力。

三、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如果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随机行为,那么通过比较开展OFDI(处理组)和未开展OFDI(对照组)企业之间的创新绩效差异,即可得出OFDI所带来的效果。但是事实上,开展OFDI并非随机行为,而对非随机样本直接进行估计将导致选择性偏差,因此本文采用PSM-DID进行实证研究。为表述方便,本文使用Di表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展OFDI的企业(处理组),Di=1;未开展OFDI的企业(对照组),Di= 0。另外,把开展OFDI的企业分成两个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之前,Tt=0;对外直接投资之后,Tt=1。

(1)

p(Xi)=Pr(Di=1|Xi)=E(Di|Xi)

(2)

其中Di=1表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Xi表示影响企业是否OFDI的一组协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营业收入、利润率等变量及其高次项。由于企业开展OFDI主要基于上一阶段各变量的大小,本文将协变量均滞后一期。通过公式(2)可以估计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预测概率值p(Xi),再将预测概率值相近的企业进行配对,从而得到一组与处理组有类似特征的非OFDI企业。

τ=E(τ|Di=1)=

(3)

为估计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τ,构建如下模型:

IPit=α+β1Di+β2Tt+τDi·Tt+Xitγ+εit

(4)

式(4) 中,IPit为衡量创新绩效大小的被解释变量,Xit为固定资产(FA)、无形资产(IA)、总资产净利润率(PM)、职工薪酬(SE)等一系列变量,γ为Xit的系数向量,εit为随机干扰项。

(二)样本及数据

本文实证研究部分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数据库,考虑到微观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真实性,以及上市公司数据能为实证检验提供更加客观的支持,因此选取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二是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该数据库包含境内投资主体名称、所在省份、境外投资企业、经营范围、核准日期等信息;三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获取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批准数。

本文选取2008~2019年A股78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上市公司数据库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进行匹配,得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名单;然后,将ST、*ST企业样本以及关键变量缺失的企业样本进行剔除,最终获得131家上市公司386起对外直接投资的观测值;接下来本文参考高建等[19]、钱锡红等[20]的研究,以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绩效的替代变量,该变量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网站手动搜索、整理获得;最后,其他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包括净利润、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主要通过国泰安数据库、上市公司官网及年报资料获得。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OFDI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

使用PSM-DID要通过平衡性检验,只有协变量在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不存在系统性差异,才能通过检验。从平衡性检验结果来看,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协变量没有显著差异,匹配改善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和“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得到的处理组和对照组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式(4)进行估计的结果见表1。

表1 OFDI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1中,回归结果(1)仅控制了Di、Tt及其交叉项;回归结果(2)加入了企业固定资产(FA)、无形资产(IA),回归结果(3)进一步加入了职工薪酬(SE)、总资产净利润率(PM)等作为控制变量。从回归结果(1)~(3)来看,Di在1%水平均显著为正,表明处理组比对照组创新绩效表现更好;Di与Tt的交叉项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在推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制定的鼓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跨国公司带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这一部分收益为企业研发行为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有效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加营业收入,另一面获得了重要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增加弥补了企业研发费用的不足;第三,跨国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获取东道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研发反馈机制传递到母公司,从而有效提升母国的创新绩效。

(二) OFDI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前文证实了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为保证实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被解释变量更换为“专利授权数”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结果(1)(2)。回归结果(1)仅控制了Di、Tt及其交叉项,回归结果(2)中加入了控制变量,可以看出Di与Tt的交叉项在1%水平依然显著为正,将被解释变量由“专利申请数”替换为“专利授权数”,回归结果仅存在系数大小上的差异,并未改变OFDI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基本结论,本文回归结果稳健可靠。

表2 OFDI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同时,本文还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回归结果(3)(4)。回归结果显示,OFDI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即OFDI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绩效,再次证明回归结果十分稳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全样本中OFDI目的地包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两种类型,接下来针对其创新绩效分别展开实证分析。将对非“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的企业从整合数据集中删除,重新为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的企业匹配对照组样本,进而估计式(4),结果见表3的回归结果(1)(2)。可以看出,Di和Tt交叉项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表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明显推动企业的创新绩效。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企业从整合数据集中删除,重新匹配对照组样本,估计结果列于表3的回归结果(3)(4),其中Di和Tt交叉项的系数并不显著,这表明对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对创新绩效影响并不明显。

表3 “一带一路”倡议下OFDI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均收入较低,但市场容量较大,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在规模经济下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得到保障。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研发费用分摊机制,我国与沿线国家签订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多边合作组织的认同,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分摊了部分研发费用与风险。例如,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尼日利亚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吸引中国投资者,包括较低的税费、充裕的劳动力和土地供给等,有效降低了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普遍低迷,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仍达到177.9亿美元,增长了18.3%,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第三,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利润反馈机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政策文件,为跨国公司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助于跨国公司获取更多利润,利润的增加使得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投入,间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第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外围研发剥离机制,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非核心技术转移到沿线国家,国内企业则集中核心资源用于核心技术创新,外围研发剥离机制使国内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更有保障。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积累对外直接投资经验,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来看,中国从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34名,到2020年快速提升至第14名,反映出我国创新能力显著进步。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然后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较强,对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较弱。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应当构建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环境。完善支持政策,激发企业活力,减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通过政治互访、项目洽谈会、博览会、展览会等形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使得投资项目与沿线国家的自身发展规划有机结合,不断扩大共识,建立互信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东道国的现实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严格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东道国的风俗习惯,积极主动地承担在环境保护、慈善救助等方面的企业责任,与当地社会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减少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遇到的障碍。

第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结合我国现有的产业优势和对外直接投资基础,以及“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逐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鼓励新兴产业开展对外投资,与发达国家企业高起点合作,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更多地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中去。应当充分发挥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将这种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要素禀赋有机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条,在积极融入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同时,构建以我国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走中高端发展道路。

第三,引导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引导企业根据东道国制度环境、发展程度、区位优势等特征选择投资目的地。“一带一路”东临最具世界经济活力的亚太经济区,西接经济发达、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洲经济圈,中间腹地包括中亚、西亚、南亚等新兴经济国家,由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差异较大,各国国情也较为复杂,因此国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必须对其在东道国的投资风险、投资效益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外来者劣势”。□

猜你喜欢
东道国跨国公司一带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1:00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仲裁研究(2019年2期)2019-09-25 07:31:46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26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