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渤海国上京城宫苑园林的特点及价值

2022-05-28 08:34刘永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市红桥区城市管理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山牡丹江渤海

文/刘永安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天津市红桥区城市管理服务中心 高级工程师

刘庭风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生导师 教 授 博士后

引言

渤海国(公元698 年—926 年)是唐朝东北地区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全盛时期涵盖我国东北三省大部分区域、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龙兴江以北区域,有“海东盛国”之称。渤海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城池营建在当时代表了北方地区的最高水平,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1]等大小城池二百余座。上京城是渤海国五京城市之一,作为渤海国都城时间约160 余年,是渤海国作为都城使用时间最长的城市[2],当时有“小长安”之称。上京城在渤海国灭亡后被辽国放火焚毁,直至清朝初年遗迹被寓居宁古塔的文人发现,成为考古研究的重点。上京城遗址依据现在的行政区划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研究发现,上京城在规划上仿唐长安而建,其园林格局充分汲取了唐长安园林营建理念的精华,以渤海王室营建的宫苑园林为主,呈现出主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空间秩序,既有唐园林文化对渤海国的影响,又保留了渤海国自身的少数民族特性和东北地域特点。因此探究上京城宫苑园林景观及其蕴含的特点对挖掘渤海国园林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上京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上京城宫苑园林类型和分布

宫,本义指房屋,在秦汉以后专指帝王居住的房屋,《吕氏春秋·知度》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3]苑,即指园林,《周礼·地官·囿人疏》曰:“古谓之囿,汉谓之苑。”[4]渤海王室修建的园林深受唐王朝皇家园林的影响,上京城宫城内外的园林从其形制和文化内涵上讲属于古典园林中的皇家园林类型。但在行政级别上,渤海国是唐藩属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渤海国始终遵循中原礼制以“藩王”级别营建都城,渤海国修建的园林在等级上也就属于皇家园林下一级别的王室园林级别,因此将上京城宫城内外隶属于渤海王室的园林统称为王室宫苑园林,简称宫苑园林。

上京城宫城内外共发现园林遗址5 处,其中3 处在城内,位于宫城东、西、北三面的附属区内,另2 处位于城外西、北两侧[5]。唐长安皇家园林按照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三类: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其中大内御苑又有内苑和禁苑之分,内苑一般设置在宫城附属区,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宅园;禁苑则是皇帝娱乐游幸、畋猎消遣的地方,一般都位于都城外又紧临都城,禁苑还负有护卫宫城的职能,因此常有禁军驻守。参照这个分类标准,上京城宫苑园林均属于大内御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宫城附属区域的园林,称为内苑;另一类是位于都城近郊的苑囿,称为禁苑。因此上京城宫苑园林遗址共有内苑三处,禁苑两处,由于这些园林在历史文献中均无记载,无法准确获知其名称,为便于研究分别称为东内苑、西内苑、北内苑和西禁苑、北禁苑。

图1 上京宫城内苑园林空间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5]图九“上京城遗址宫城与皇城平面图”改绘)

2 上京城宫苑园林的园林景观概述

重点分析上京城宫苑园林中园林遗址较完整、遗迹较多的东内苑、北禁苑和西禁苑。

2.1 东内苑

东内苑位于上京宫城东部附属区以南,四面围墙,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布局,其中南北长528.1 米,东西长234.7 米,周长约6 里[6]。苑内以“一池三山”景观构成的中心苑池为主景,四周环绕分布宫殿建筑群、团形假山、条形假山、亭廊、水榭等景观要素,园林空间既有遵循礼制、中规中矩的轴线对称关系,又有向心围合、宛若天成的自然之趣,层次分明、功能齐备。苑池平面近椭圆形,面积约1.6 万平方米,深约2 米,石砌驳岸,池中筑有三座小岛,北部两座岛屿分列东、西,南部居中且离池岸不远处筑有南岛,形成中原皇家园林中经典的“一池三山”布局模式。宫殿建筑群所处位置地势较高,在苑池以北约30 ~40 米处,与苑池之间有较大面积的平整场地,在此既可载歌载舞,也可观赏湖景。苑池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人工堆砌的假山,高大巍峨,形状各异。西假山呈长条形,南北亘卧;东假山呈圆形,贴近东内苑东墙,结构均为土石结合,以土筑为主,在土山筑成后将天然石块附于山体的山脚、山坡、山顶等处,营造出自然山体的感觉。

图2 上京北禁苑遗迹现状图(图片来源:以LocaSpace Viewer 地图为底图作者自绘)

图3 上京西禁苑遗迹现状图(图片来源:以LocaSpace Viewer 地图为底图作者自绘)

2.2 北禁苑

北禁苑即上京城郭城以北的禁苑,几乎与上京城相连,范围极广,考古推测北禁苑大体“西起牡丹江,与上京城西部的西苑相连,东至上京城东北,甚或延伸到马莲河,东西约有20 里,南北平均约有8 里,面积可达百余平方里。”[7]北禁苑中重要景观当属“玄武湖”。玄武湖面积达49.3 公顷,是渤海人利用开采石料时留下的深坑引水形成的人工湖泊。在玄武湖东岸有两座突起的团山,北团山位于岸边,南团山位于湖水中,南北相距约百余米,形成“一池三山”的园林空间意象。“红石砬子”是北禁苑另一著名景观,它是牡丹江北岸的险峰奇石,状如巨幅画屏,色泽鲜红,站在牡丹江南岸的北禁苑内正好观赏此美景,每当夏秋之际夕阳映照,红壁如屏,垂悬江岸,绿水荡漾,风光宜人。

2.3 西禁苑

西禁苑位于上京城和牡丹江之间,东西约3里,北与上京北禁苑相连,南北长约10 里的范围,南接低山地带,整个苑囿包括从上京城至牡丹江之间的沿岸地区以及牡丹江中的岛屿。西禁苑以牡丹江开阔的河面为“池”,其中冲积形成的河通作为“山”,其上人工建造亭楼阁榭等园林建筑,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融合,成为“一池三山”景观。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 年),高士奇撰《扈从东巡日录》记载:“出大城而西,则芰(jì)荷弥渚,逶迤绵渺,莫穷其际,渚间有亭榭遗迹,岂即当时之阙庭苑囿耶?”[8]。西禁苑有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其上怪石嶙峋,形态殊异如鬼斧神工,被称为“德林石”景观。

3 上京城宫苑园林的特点

上京城宫苑园林在布局、形态等方面模仿借鉴了长安内苑和禁苑,但也不是完全生搬硬套,而是在汲取唐皇家园林造园文化和技艺精华的基础上,与上京城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民族文化习俗等结合,其园林特点十分鲜明。

3.1“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构景模式,是指由一个水池和三座岛屿为主构成景观的园林空间模式,其中水池代表大海,象征寓意为“日出旸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暮,此池之象也”;三座岛屿代表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一池三山”景观模式不仅仅是一个苑池和三座假山的组合,历史上根据皇帝的喜好和宫苑的实际情况还有“一池一山”“一池二山”“一池多山”等模式,如唐代大明宫太液池实为“一池一山”,宋艮岳曲江池是“一池一山”,唐洛阳陶光园、唐洛阳九洲池为“一池六山”等等,都被统称为“一池三山”。在上京城宫苑园林中,东内苑和北禁苑都是以“一池三山”景观模式作为园林构图的中心,其他园林中虽然没有明显的“一池三山”,但也多以池、岛为主要景观建构园林,体现出山、水相合的景观特点。

3.2“界水”成苑

“界水”强调了水对园林空间的界定。上京城三面环水,水资源充沛,宫苑园林在营建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界水为苑、以水为魂,打造具有渤海地域特色的宫苑园林。北禁苑和西禁苑直接利用了牡丹江,以上京城西、北两侧的牡丹江为界,圈地营建苑囿,充分展现出“界水为苑”的特点。牡丹江从西南而来,在北方折向西,对上京城呈现“绕抱”的态势,对北禁苑和西禁苑形成有效的边界,达到围护和屏蔽的效果,创造出符合人心理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而这种“围护与屏蔽”效果也满足了上京作为渤海都城的防御需求。

3.3 借石成景

上京城以西和以北地区有广阔的熔岩台地,被称为德林石地貌。“德林”是靺鞨-女真语的音译,在靺鞨-女真语中是“石头”的意思,在辽金时期同义而译音用字不同的称谓还有“德邻”或“达里带”。德林石地貌怪石嶙峋,千奇百态,是极为少见的天然景观。清杨宾曾做《德邻石》一诗曰:“铁色蚀土花,陶铸一何广!变态极千端,寒光凌万象。玲珑有鬼工,登顿腾异响。洞壑积层冰,草木犹能长。”[8]上京城禁苑充分利用了环境中的德林石地貌景观,借石成景,将自然美景糅入人工苑囿中,例如北禁苑临牡丹江一侧视野开阔,借到对岸的“红石砬子”绝壁美景。

结语

总之,渤海国园林发展时期是东北区域古典园林体系完整成型阶段,上京城宫苑园林则代表了渤海国园林的最高水平。上京城宫苑园林景观中表达的营造理念既是唐代园林文化的继承发展,也为东北地区区域园林风格成熟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三山牡丹江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三山虎山血战辉映青史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镇三山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情爱感怀
渤海国文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