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湖国际科技城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研究

2022-05-28 08:34黄义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宁市绿色生态城区

文/黄义雄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硕士研究生

罗晓予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葛 坚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教 授

郭晓帅 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工程师

1 项目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国累计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 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9.9 亿平方米[1]。2021 年2 月,住建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推动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善城市道路网,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1]。

在颁布《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2]后,全国仅有10 个城区申报并成功获得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标识,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获得了国家绿色生态城区二星级规划设计标识。本文对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规划中所涉及的技术指标和亮点技术措施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 项目简介

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南起袁硖港,北至长山河及河畔湿地,东起环城东路,西至碧云路。科技城依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内有鹃湖,地理位置优越,如图1 所示。参评核心区规划总建设用地规模约为781 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539 万平方米,绿地率约为36.5%。城区现状以居住、商业、教育用地为主,规划充分利用鹃湖景观资源,控制建筑高度,发挥基地现有良好的蓝绿网优势,形成蓝绿交织的特色生态脉络,如图2 所示。

图1 鹃湖国际科技城效果图

3 技术指标

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以打造G60 科创走廊重要策源地为目标,深挖集聚浙江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创新资源,省市县三级联动,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借力浙江大学和浙大国际联合学院资源优势,形成“产学研”联动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人文科技氛围浓厚的生态新城。

根据国家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提出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及人文等八大类评价指标[2],本文对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规划中所涉及的技术措施进行归纳梳理。

3.1 土地利用

3.1.1 混合用地开发

在交通枢纽及各公交站点周边采用TOD 模式布置混合用地,以居住商业混合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科研办公用地等为主,使城区形成以公交为导向的混合用地布局模式,如图2 所示。城区内公共交通站点共32 个,其中轨道交通站点3 个。经计算,站点周边500 米范围内采取混合开发的比例约为94%。

图2 土地利用规划图

3.1.2 道路规划布局

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道路及完整的慢行系统构成,如图4 所示。主干路为内部主要的交通性道路,形成“三横两纵”的交通网络格局;次干道为内部沟通性道路,服务于内部较多地块;支路为组团内部生活性道路,服务于少量地块。经计算,城区内部路网密度为6.23km/km2。

图4 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图

3.1.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图3 道路交通规划图

城区规划范围内共有教育服务设施9 处,养老服务设施11 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22 处,如图4 所示。规划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2]规定的服务半径覆盖用地面积比例要求,保证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具有较好的便捷性。

3.1.4 公共开放空间

城区公共开放空间以广场和公园为主,以运动场和小型公园为辅,在城区内均匀分布,具有可达性较好、辐射影响范围大的特点。

规划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布局绿化用地。绿地系统以鹃湖为中心,围绕鹃湖布置环鹃公园,以规划水系为节点形成生态湿地公园、街区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并利用滨水绿带串联各公共开放空间,形成点线面多种形式结合的网络化绿地系统,如图5 所示。经计算,城区内绿地总面积约为285.7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约为36.5%。

图5 绿地公园规划图

3.1.5 城市设计

在“一湾双核、十字组团”的城市结构下,规划围绕长山河、鹃湖形成“T轴展开、水绿交融”的风貌结构,突出“国际风尚、现代都市、水乡风韵、生态风光”四大风貌特色,如图6 所示。

图6 规划结构图

其中国际风尚街区主要位于鹃湖公园南北两侧的中轴线上,即浙大国际校区和国际社区,是城市展示国际科创形象的主要腹地;水乡风韵街区主要位于环鹃湖及周边地区,是集城市休闲慢生活、文化体育和社交活动的城市阳台;现代都市街区主要位于海州路、环城东路沿线以及各组团中心地区,为提高街区活力使之更宜居;生态风光街区主要位于湿地公园、林地公园、城市公园等大型开敞空间内,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嵌入性地开发文创、办公、休闲等多样化建筑与公共空间,打造生态休闲与综合功能开发板块。

3.2 生态环境

3.2.1 节约型绿地建设

《海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为5%,雨水再生利用的重要用途为绿化浇灌[3]。本项目编写了《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公园绿地全部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方式。《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中规定,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中采用微喷、滴灌及其他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大于等于总灌溉面积的80%,可称为节约型绿地[4]。本项目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总面积约为234 公顷,所有的公园绿地均符合节约型绿地的要求,节约型绿地建设率约为93%。

3.2.2 环境质量

根据本项目编撰的《海宁紫薇组团(暨鹃湖国际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到Ⅱ类水质标准[5],其中鹃湖水质须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均低于海宁市其他河流平均标准。

城区内各功能区的噪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规定要求,生活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日间不高于55dB(A),夜间不高于45dB(A),交通干线两侧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日间不高于70dB(A),夜间不高于55dB(A)[6]。

2019 年,城区全年环境空气优良率平均值达到91.7%,PM2.5 年平均浓度为0.036mg/m3。

根据《中国土壤氡概况》可知,嘉兴市位于土壤氡低背景区(≤5000Bq/m3)[7],城区土壤氡浓度检测全部合格。

3.2.3 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

城区内的垃圾收集、密闭运输、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海宁市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行动方案》执行,所有垃圾均采用100%清洁直运,进行回收利用或100%无害化处理[8]。本区域目前日产餐厨垃圾约6 吨,用于厌氧发酵资源化;日产其他垃圾约15 吨,用于炉排炉焚烧发电。

3.3 绿色建筑

城区根据区域地理、气候特征、地块特点及建筑类型等编制了《鹃湖国际科技城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城区将加大新建绿色建筑投入力度,计划至2025 年,30%以上的新建建筑为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总数的5%。

3.4 资源与碳排放

3.4.1 分项计量

利用海宁市能源与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对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单位办公建筑实行用电分项计量,并将能耗数据上传至能耗监测平台,实现对建筑内部不同区域、不同设备能耗信息的实时采集和记录,通过定期统计与分析,便于管理人员在不同时间段、不同负荷情况下分时制定节能方案。

3.4.2 可再生能源利用

新建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经计算,城区规划用能总量折合热量为471928 万MJ,规划可再生能源利用总折合热量为8930 万MJ,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约为1.9%。

3.4.3 水资源利用

基于当地自然环境、区域定位、规划理念、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条件,参照《海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3]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设定为76%,相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2 毫米。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平均日污水处理量约为1.7万吨/日,污水纳入海宁市城区污水系统。城区年用水量约为1440 万吨,非传统水源年用量约为86 万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约为6%。

3.4.4 降低管网漏损率

城区针对降低管网漏损率采取以下措施,实现管网漏损率小于6%:(1)加强深化区域计量工作,建立OMA 分区计量系统;(2)成立专业的检漏队伍,每个水务营业所均有一支检漏队伍,并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3)加强计量、监察管理与维护工作,把管网分区域落实到人;(4)提高抢修及时率;(5)加大用户管理,建立健全的大客户制度。

3.5 绿色交通

3.5.1 绿色交通出行

根据路径空间分布特征、设施特点和功能需求,以步行通达、连贯性为目的,规划各类步行路径、步行过街设施和立体步行设施共同构成完整的步行交通网络。

利用公交干线串联老城与新开发区东西向联系,公交支线围绕社区与环湖公共片区,打造便捷高效的公交线路网,如图7 所示。将自行车交通发展作为中短距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和市民的休闲健身方式,与公交协调发展。

图7 公共系统规划图

3.5.2 道路与枢纽

城区内主要交通节点枢纽均设置城际铁路站、公交枢纽站、公交首末站、自行车租赁点可实现多种交通工具快捷换乘,提高出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3.5.3 静态交通

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均预留了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大型的新建公共建筑(>2 万平方米)设置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并保证10%以上的停车位配备充电设施[2]。

3.5.4 交通管理

城区根据海宁市城市规模与发展定位,为减少机动车交通出行量,设计新能源车购买奖励机制以及合理的公共交通票价,并制定全年度公交优惠换乘措施,促进居民停车换乘公交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提高地面机动车停车费以限制机动车出行。

3.6 信息化管理

为推进城区的信息化建设,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规划建设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区的环境、生态、能源、建筑等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提升城区管理水平,为居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7 产业与经济

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从产业趋势、产业基础、产业规划、浙大资源、区域条件等方面综合评判,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健康产业和新材料三大科创类产业。结合鹃湖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并根据实际招商情况备选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等多项科技研发产业。

3.7.1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根据《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至规划末期,城区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24 吨标准煤/万元GDP,相比基准年能耗降低约1.7%。城区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12.21 吨/万元GDP,相比基准年降低约3.5%。

3.7.2 产业发展

根据规划目标,规划年城区生产总产值(GDP)为33.76 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80%以上。规划年城区能为4.8 万人提供就业岗位,城区在业人口约为2.5 万人,职住平衡比约为1.94。城区未来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当地生活就业,实现真正的职住平衡。

3.8 人文

3.8.1 以人为本

城区的规划建设鼓励公众的参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参与机构包含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专业机构和居民等,网上方案和规划公示让公众实时了解城区的规划建设动态。

3.8.2 绿色生活

本项目编制了《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绿色生活与消费导则》,计划从绿色理念、绿色餐饮、绿色出行等八个方面对居民的绿色生活与消费进行科普,并提出指导性建议。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促进居民养成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

3.8.3 绿色教育

城区内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获得绿色校园认证的比例达50%。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南区西侧教学楼一楼设有绿色生态城区展厅,厅内布置沙盘、墙体及电视等展示载体,展示生态城区等宣传资料。

3.8.4 历史文化

硖石灯彩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2019 年11 月硖石灯彩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在城区内社区服务中心、城市广场等地不定期组织灯彩制作培训班、新年糊灯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

4 亮点技术措施

4.1 生态宜居的自然环境

城区建设有繁茂的植被与绿化,绿地率达36.5%,水域面积达到约1.5 平方千米,大面积绿地和水体的调节作用使城区内热岛强度仅为0.7℃。

4.2 高密度的绿道网络

城区地面步道以绿道系统和步行设施为载体,经测算总长度约为22.6 千米,远高于《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总长度达到5 千米”的要求。绿道结合城市景观、绿化和公共空间,串联水体、公园和绿地,无缝衔接了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景观,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场所。

4.3 城区大数据管理

城区建立了数字驾驶舱,包含驾驶舱支持系统、智慧政务、社会治理和信用监管等21 项功能,汇聚城区的环境、生态、能源、交通、建筑等运行数据,以提高城区的运营质量为目标,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提出实时优化运行措施,同时规划了信息共享的保障机制与城区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管理体制,以提高城区的运营质量。

4.4 高效的节水措施

城区通过加强深化区域计量工作、成立专业的检漏队伍等措施,合理控制管网漏损率。在2019 年,全市管网漏损率已达4.9%,远高于“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不大于6%”的目标值。城区通过雨水回用,实现了非传统水源用于绿化浇灌、硬质铺装冲洗,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6%。

4.5 高新产业定位

城区立足本地产业规划,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优势,通过产学研联动,大力引育高端科技和顶尖人才,重点聚焦前沿的泛半导体产业和生物医学产业,打造大湾区的“硅谷”打造和国际一流生物医学创新示范基地。

结语

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围绕长山河、鹃湖形成“T 轴展开、水绿交融”的风貌结构;采用公交导向的混合用地开发模式,推动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建设协调发展;绿地全面采用节水绿化浇灌方式,推动建设节约型绿地,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流程,保证城区内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制定高标准的绿色建筑建设要求和完善的实施保障机制;利用海宁市能源与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对当地公共建筑实行用电分项计量,编制高效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规划;建设高效便捷的多样化公共交通系统,提出针对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的多项优惠政策,引导城区居民绿色出行;建设智能的数字驾驶舱,规划信息保障机制与平台管理体制,以提高城区的整体运营质量;结合当地实情优化城区产业结构,打造科技人文的新型绿色生态城区;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积极宣传当地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

图1源自《浙江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城市设计导则》

图2—图7源自《海宁紫薇组团(暨鹃湖国际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猜你喜欢
海宁市绿色生态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长沙市望城区森林海幼儿园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海宁市老年人劳动参与、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城区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