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再现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与策略研究
——以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

2022-05-28 08:33陈子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南昌记忆空间

文/陈子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杨睿琪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陈 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师

1 背景介绍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保存较好、以传统文物建筑为主构成的区域[1],它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目睹了城市的发展过程,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老城区的衰落,历史文化街区常被视为被遗忘的“孤岛”,其文化价值完全被埋没,文脉断裂,导致城市记忆“失忆”,因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内部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及更新,对于修复城市文脉、加强民众的自我认同感都是应有之举。

南昌的传统城市肌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遭到吞噬和破坏,政府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出台相应的保护条例。2010 年编制的《南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列为南昌历史城区设防范围内唯一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政策为保护更新指明方向,但也有局限性。为了快速改善而形成了片面的保护形态,注重经济效益使得商业氛围盖过生活气息,市民的参与度低等成为了新的问题。每座历史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改造的过程中如何确立定位、划分功能也都应该结合周边状况,根据城市文化与符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城市记忆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参照,对于彰显街区的特色、与周边的物质空间建立联系、成为过去和未来的纽带都有重要的意义。

2 城市记忆再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

2.1 城市记忆引介

城市依靠记忆而存在,每个城市都有独一无二的记忆[2]。城市记忆既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其存在也能使在地的居民获得自我认同感。大多学者认同城市记忆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记忆”,即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与“个人记忆”相区隔的概念[3]。城市记忆以城市里的人为主体、日常或特别的事件为客体,并通过建筑、空间形态等物质环境作为载体,反映这座城市时间与空间、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城市记忆的研究,相比国外关于对于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应用在资源现状、城市形态、设计策略方面的研究稍多,也涉及城市规划、工业遗产、城市更新等多个方面。如朱蓉探讨了城市形态对于延续集体记忆的作用[4];贾侨生基于城市记忆总结了历史街区复兴的要点并提出相应策略等[5]。

2.2 城市记忆再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大多是从修复建筑、植入旅游要素及经济效益出发,并未考虑城市原有文化特色及在地市民的感受,从而导致街区面貌统一的结果,也是一种对文化资源的滥用。因此,文章从城市记忆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梳理城市记忆主客体的关联,对记忆要素进行整理和提取,从而实现对载体更有目的性的保护与活化原则与策略。保护总体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街区中有许多看似老旧的物件实际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第二应保护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对于独特的空间格局应当延续;第三,应在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同时保持活力,并兼顾文化的传承。考虑到记忆是一个流动且会不断更新的过程,且与文化之间有深层的作用关系,文章选择从历史演变、空间结构和文化记忆三个方面来探索空间和记忆在不同时间维度的对应关系,并将散落的记忆要素进行组织(图1)。

图1 记忆要素组织(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记忆要素的整理与提取

3.1 历史演变

万寿宫是江西特有的地方崇拜的特殊建筑,香火经久不衰。后也指江西会馆建筑,成为了江西人传统象征的外在物化表现。同乡在客居地建立会馆维系关系,因此会馆类建筑本身就与地域及集体记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万寿宫作为地方崇拜的发源地、繁荣商业的最后历史遗存,同时也见证了南昌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经历发展变化,万寿宫周边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商业,成为现代南昌人采买置备文具杂货的中心,但随着老城和实体商业的没落,这份共同的记忆逐渐消弭。但无可否认,万寿宫和东边的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八一起义纪念馆,一同筑成了从过去到未来南昌人民心中的文化符号。

3.2 空间结构

万寿宫老街区总面积约6.3 公顷,由9 条街巷组成,在演变中最终形成四街五巷、五横四纵曲线型的传统坊巷空间格局(图2)。

图2 万寿宫老街区街道及建筑格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街道及巷道:主要的街道翘步街、广润门街及翠花街,街道平均宽度约为9m,高宽比在1.3 ~1.6 之间。巷道的宽度平均约6.2m,高宽比大多在0.8 左右。这些街道布满商铺,同时也是连接节点与商铺的重要过渡空间,有通行、交互等功能,记忆线索丰富。街道名称亦皆有来由:合同巷、翠花街、萝卜(罗帛)巷展现了当时商贾云集的盛况,万寿宫街、翘步(桥步)街、广润门街则是古城记忆的印证。

(2)空间节点:节点空间作为空间结构上的焦点和核心,在街区中主要指的是入口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交通意义,承载着市民的公共生活。街区与城市干道相接的入口较窄,通道狭长,加上商家自行搭建,缺乏导向性。街区内部虽有一些较为开敞的空间,但摊贩不受管理,整体空间格局呈现内闭的状态,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交通问题。但这种小而串联的节点模式也成为了记忆点之一。

(3)建筑及界面:街区内有清末和近代的保护建筑,大多保留了传统风貌,并且比较统一——多为天井布局、砖木结构、鱼鳞板外饰面,记载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演变,是砖石的史书。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大量建筑根据生活化的要求进行了改建加建,自由晾晒、管线交杂也造成了街区界面的混乱,但也给街区增添了生活场景化的记忆。

3.3 文化记忆

美国人类学家克洛伯认为文化包括外显和内隐两种行为模式。内隐文化像是一种更为深层的驱动力量,这些文化所形成的记忆也制约着能反映在物质载体上的显性记忆,因此有重要的延续意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城市文化背景发扬;与万寿宫街区有紧密联系的南昌瓷板画、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传承;不同的居民共居于此所体现出的社区文化的包容性等等,都可以以表演、画册、体验互动等形式向公众展现,或是以提取文化符号的方式与物质载体相结合,唤醒居民的文化记忆。

总体而言,万寿宫文化街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表1),并通过行为活动和物质空间产生联系,以记忆线索的方式回望历史连接现代,有效地将独特的记忆线索植入物质空间载体中,使之能够凸显城市活力和文化特色,这也是复兴历史街区重要的一环。

表1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记忆要素汇总(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 城市记忆的传承与再现

万寿宫老街区最显著的问题在于历史风貌破碎、建筑利用不当、交通能力及功能衰退三个方面,虽然街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南昌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却逐渐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孤岛”。文脉断裂,导致地域记忆“失忆”,亟待保护。文章通过建立地域记忆与空间的联系,推导出积极塑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策略。

4.1 挖掘历史记忆,再现古城风貌

4.1.1 修复街区的格局及肌理

空间结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修复有助于城市记忆的传达。万寿宫老街区格局自唐宋直至民国时期持续发展演变,最终在民国时期形成现今格局;其历史风貌则表达出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南昌城市建筑的近代化过程。改造延续了多层级的街巷形态、宽度及高宽比,还原了记忆中的街巷空间感受:翘步街等联通城市界面的主要道路适当拓宽以满足消防需求,箩巷、棋盘街等次级道路的D/H 值则控制在1 左右,打造出更适宜人步行尺度的街区。地面铺装恢复采用麻石铺地,营造出古街的氛围感。

4.1.2 风貌的传承与复兴

构成风貌主体的是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的一系列保护建筑。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多为天井式布局,是木结构及砖木结构。对于结构较为完好的建筑可以进行加固修缮以应对使用需求,具有特色的建筑在修缮时应体现其原真性,房屋构架本身也可成为一种展示。历史风貌破坏得较为严重的部分,择取关键信息保留,维持街区的可回忆性,同时保护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如万寿宫巷仍保留的一处巷门(图3),及万寿宫商城的金色招牌。

图3 万寿宫巷巷门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4.1.3 立面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万寿宫街区的风貌是由历史发展逐渐堆积而成的,这也是造成改造前风貌破碎的原因。因此,改造时在保证街区风貌完整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与周围其他要素的连贯,在消解过于庞大的建筑体量的同时丰富多样性,从而保障记忆拾取的连贯性。毗邻八一起义纪念馆的一侧,立面采用大面积单色有肌理的砖墙,烘托纪念馆庄重肃穆的氛围[6];正对胜利路步行街的万寿宫商城加入拱门和塔楼等元素,与胜利路的西洋风格对话;历史街区内对砖木结构、传统山墙予以留存以保证整体风貌,同时加入玻璃砖等元素,强化具有现代感的商业氛围。

4.1.4 重塑街区地标

万寿宫街区以铁柱万寿宫而得名。从明代起,铁柱万寿宫已经是广润门内的主要地标,历史文献中对各种官府衙门、祠庙设施及街巷的描述,均以铁柱万寿宫为参照物。恢复重建铁柱万寿宫,既是恢复南昌旧城历史地标的需要,也利于塑造城市记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拆除现有地面建筑后先对遗址进行发掘,并结合参观流线进行展示(图4)。在保护原有遗址的基础上,遵循《同治南昌县志》关于铁柱万寿宫重修历史记载及绘图的制式[7],重新修建铁柱万寿宫主体,延续宗教记忆。

图4 铁柱万寿宫地基发掘及展示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4.2 延续社区活力,再造繁荣市井

4.2.1 合理的交通组织

由于城市发展和周边交通环境改变,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基于传统水运的交通优势,反而出现了衔接城市的交通和街区内交通的双重恶化的趋势,入口狭窄、停车困难,成为街区衰落的重要原因。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保证路网格局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路网结构,增设、扩大入口节点等方式,加强了对外的交通联系。通过道路分级实现了人车分流,并打造下沉庭院结合公共广场的方式进行竖向联系,合理引导人流(图5)。

图5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组织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2 文化传承与商业功能的有机结合

在街区规划设计中,规划了传统文化展示区,用于传承具有南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工艺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氛围。通过街道外摆布置市集,展示如米市、布市等传统市场,最大化地利用了空间,给游客更有层级的体验。在重要的空间节点,如江西南昌总商会旧址,现今用于售卖街区衍生文创产品,既体现了商会本身的作用,也为文化记忆的保存提供了价值。有选择性地引进更有本土特色或传统文化相关的商业,在商家进一步改造店铺的过程里,街区的空间也得以活化。

4.2.3 日常交往公共空间的构建

集体记忆不仅是具有仪式感的庆典记忆,也包含生活场景中的日常记忆。通过构建作为日常交往场所的媒介,重现记忆空间,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建设时采取了三个策略:其一,万寿宫街区承载着南昌市民饮食、采买等非常多样的活动事件,应以活动为线索,通过串联与重构复合功能需要的公共空间,满足事件的体验序列;其二,结合建筑界面将文化信息和记忆线索文字化、图样化、标识化;其三,形成符合当代标准的基础设施系统,改善公共环境,并提供弹性的活动设施,满足不同交往需求。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公共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实现传统风貌保护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也成为了重要议题。城市更新中在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了日常交往场所和记忆空间的营造。空间记录了人的行为、习惯和情感,城市中的每个角落都可能成为记忆中的某个场景。文章结合城市记忆的理论,辅以案例展开研究、挖掘记忆要素并总结再现策略,以期借此实现记忆的唤醒与传承,改善历史街区改造品质,再现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南昌记忆空间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A Syllabus designed for business English
The rationale for Business English Syllabus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