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向荣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杨媛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陈子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其稳定与否关乎着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紧急救援中心作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急救职责。近年来,以城市为单位的紧急救援中心在我国多个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建设。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及经济快速增长,急救中心建筑也面临着与越来越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且全面高效的应急,为群众提供安全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挖掘新时代背景下紧急救援中心设计面临的问题,深入研究紧急救援中心建筑设计策略,对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及保障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紧急救援中心为提供院前院内急救服务的医疗机构,目前我国主要有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指挥调度型、依托型四种类型模式[1]。院前急救型主要负责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度指挥与日常医疗救援;指挥调度型仅受理紧急救援呼救以及救护车的调配使用,依托医院完成其余救援任务;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具备独立完整的急救服务系统,包含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以及院内急救,但其建设投入大,运营成本较高;依托型急救中心设立在医院内部,依托医院完成一系列急救服务流程。除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外,其余三种类型均可兼具救护培训功能。目前我国紧急救援中心以院前急救型为主要发展模式[2]。
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是急救中心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的关键。城市院前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等机构组成[1]。根据各城市的规模大小、当地服务人口数量、服务半径等确定机构规模,每5 万人至10 万人配备1 辆救护车,按照18 ~50km2设置一个分中心或急救站,其服务半径约3 ~5km,人口较密集的区域,可以适当缩小服务半径,搭建不同规模的急救网络(表1)[1]。
表1 院前急救机构规模分类参考指标(表格来源:参考文献[1])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流动人口大幅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各种疾病也随之日趋增多,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频发,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3]。一些现有的急救中心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急救需求,用地条件紧张成为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原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为例,仅借用普洱市人民医院800m2的健康体检中心作为办公用房,办公空间紧张,部分科室压缩在一起,给紧急救援工作带来不便,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急救服务的需求。
随着区域经济、人口以及急救中心服务职能的发展需求,急救中心的模式逐渐朝着院前急救型过渡转变,不同的急救模式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功能。同时部分急救中心由于建造时间久,受条件、资金不足的影响,许多急救中心在建造之初仅考虑救援及技术使用需求,当时的建筑功能配套布局已经不适应当前紧急救援工作的需要,现有建筑空间已无法与具有功能复杂性的提升相适应。急救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急救车库内设备配置及道路系统规划不合理、急救医疗空间不足、指挥调度用房等具有特殊功能要求的空间位置不合理、医疗及办公空间环境差、缺乏人性化设计等。
由于建设时间久,急救设备狭小简陋,院前急救业务用房、设备、车辆等存在装备配置不足的问题。以原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为例,面临着没有固定的业务用房、急救车辆不足、设备配置简陋、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紧急救援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急救系统资源配置总体不足,一些区域面临着距离急救中心远、路况复杂等情况,特别是郊区、农村等地,无法及时满足其急救需求。同时,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布局、种类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资源共享、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联动,缺乏应急救援保障能力[4]。
急救中心的选址要结合区域发展及地区规划,充分考虑急救反应时间。选址交通情况是影响急救时间的重要因素,首先要考虑选址交通的便利性,宜面临两条道路,建筑周边设置环通双车道,急救车出入口至少设置两处,并与城市道路连接,方便急救车辆快速出入。同时要求场地周边环境安静,避免强电磁干扰,以保证指挥调度的畅通[5]。为降低急救中心对城市其他区域的不利影响,所选场地需远离人群活动密集的场所。兼具培训功能的急救中心,还应考虑办公车辆出入问题,避免与急救车辆流线发生交叉冲突。同时,急救中心为临时紧急救援的性质,危急重症病患还需要通过转院,得到其他医院更加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诊治,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医疗资源等条件,以防资源浪费。
急救中心的规模性质直接影响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紧急救援保障的方式与能力。其模式选择应当对服务区域的医疗资源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因定位或规模不准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要准确把握各功能建筑面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急救中心面积以及救护车数量,从而搭建合理的院前急救网络。急救中心应采用与其规模性质相适应的建筑结构与形态布局,并与周边环境融合、协调统一。
急救中心的功能流线应根据规模性质合理设置,各功能用房分区保证急救功能的实用性与合理性,满足急救出诊、院内急救、患者转移、办公食宿服务等功能需求。指挥调度用房宜设置在较高层,以保证环境安静。急救中心及车库应确保急救车顺利通行,同时办公行政等综合用房设置在单独楼层,保障办公环境的舒适性。具备培训功能的紧急救援中心,应按照培训及学员规模等设置一定面积的教学用房及宿舍。流线设置简洁高效,保障对病患的诊治与急救流程的高效、科学、合理性。院前急救部分的出诊流线应保证救护车行驶通畅,将患者送抵院内后,能够快速转至抢救室进行急救。培训功能区应当设置独立的出入口,避免培训流线与急救流线交叉干扰,以创造良好的培训和医疗环境。
随着科技与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应对新医疗状况的需求,急救中心的使用需求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例如随着使用需求的改变,急救中心会产生合并改建部分功能科室或更换医疗设备的情况,或因急救需求的增加导致急救中心扩建,现有车库空间无法满足急救车辆数量的增加。因此急救中心的设计需要考虑未来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进行弹性设计,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协调整体规划布局,预留充足的空间,以应对未来发展产生的变化,从而降低因急救中心重新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等不利影响。
原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为借用普洱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近800m2作为办公用房,由于现有的卫生应急体系已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拟新建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项目选址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河西侧,场地平整,周边道路畅通,交通便利,总规划用地面积20000m2。项目规划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单位,承担着普洱市的紧急医疗救援、面向社会公众普及自救互救技术等任务。拟建的紧急救援中心总建筑面积13000m2,其中包含紧急救援调度指挥综合楼3750m2,培训综合楼9250m2。
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承担着中心城区和全市及周边逾300 万人口院前急救职责,依据急救中心救护车辆每5 万人至10 万人配备1 辆计算,本项目急救中心业务用房按60 辆急救中心救护车辆规模进行测算。由此急救中心建筑面积为5200m2。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负责全市9 县一区的紧急救援任务,市本级预留10 辆急救中心救护车,其余急救中心救护车分配至其余县区,扣除50 辆车库用房面积后,业务用房面积为3750m2。
同时,作为目前云南省唯一一个专业医学救援队伍培训基地,紧急救援中心还承担着全省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培训任务,具有医疗救助、地震救援、高层建筑救援等十余种救援技能培训功能。根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第十条,地市级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8000m2,可承担10 个以上职业技能训练,综合各种辅助用房需求,培训综合楼建筑面积9250m2。
由以上分析,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3000m2,是集应急快速救援、模拟培训及应急救援储备医院为一体的综合楼(图1)。
图1 鸟瞰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项目组)
4.2.1 功能区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有机联系
建筑包含急救调度综合楼、培训综合楼各一栋,其中急救调度综合楼将指挥调度用房、业务用房和部分急救模拟纳入。整体布局采用“分栋式”,两栋建筑之间通过连廊连接,呈“H”形南北布置(图2)。东西建筑体量较为通透,增加建筑的景观面,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急救调度综合楼靠近主出入口,急救车库位于西北侧,便于与外道路衔接,方便急救车的出入。在各建筑前有开阔的景观,基地东西侧设有停车场,方便病人、培训人员的停车,减少对急救中心工作的影响。垃圾收集位于用地的北侧车库一角,远离急救区又靠近污物出口。建筑规划布局在保证各功能区相互独立的同时,又有机联系。
图2 建筑呈“H”型南北布置(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2 场地出入口设置合理,洁污分流
根据急救中心用途的特殊性、紧急性,结合周边道路情况,本项目场地规划设置两个出入口(图3)。场地西侧为城市快速道,南侧为城市支路,车流量较小,故设计将急救中心主出入口设在南侧规划道路,方便急救车出入。污物出口位于场地东北侧,污物运输距离较短,较大地方便了医院污物的运出。各出入口相互独立,体现出急救中心洁污分流、快速运行的原则。同时,建筑周边设置了能够环通整个场地的消防车道,充分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
图3 场地出入口相互独立,洁污分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功能复合了急救调度、培训综合等多种功能,设计力求充分体现水陆空医疗应急快速救援、高仿真灾难模拟培训及应急救援储备医院(突发事件爆发时能从医学救援技能培训中心用房快速转换为应急救治医院)的功能,保证各功能在方便联系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相对独立性。南侧的紧急救援调度指挥综合楼为四层综合建筑,包含模拟抢救用房、多功能厅、物资储备用房、行政用房及指挥调度大厅等,屋顶设置停机坪。其中物资仓库设置在一层,预留足够空间;指挥调度大厅设置在四层,保证室内环境安静,防止干扰及噪声。北侧培训用房包含实训培训教室、公寓、厨房餐厅等办公辅助用房。严格划定洁净流线与污物流线,医护人员平时进出流线、战时进出流与退出流线清晰明确。根据使用功能设置活动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休闲交往空间。整体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流程科学,交通组织层级分明、清晰高效,体现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图4)。
图4 首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方案设计之初考虑打造标志性的形象展示,树立新时代背景下的急救中心形象。建筑形态设计呼应紧急救分秒必争、刻不容缓的理念,设计以“Z”字形的框架体量将两栋建筑连接为整体,以此呈现“闪电”意象(图5),寓意着救援中心行动迅速、救援行动分秒必争、刻不容缓。在建筑风格的造型上,屋面的停机坪突出急救主题,营造特殊类建筑的形象。建筑立面虚实结合,整体风格清新、朴素,符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图5 寓意“闪电”的“Z”字形建筑形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对于紧急救援中心的新要求,文章尝试从合理选址、规模性质、功能流线及空间弹性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普洱市紧急救援中心设计实践初步提出相关设计策略。紧急救援中心的设计在满足建设规范、急救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病患、医护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生态、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与工作环境。研究紧急救援中心建筑设计策略,以期对于今后的急救中心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对社会综合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