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历史街区博物馆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塞上老街博物馆概念设计为例

2022-05-28 08:33王倩玉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老街业态活力

文/王倩玉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伊若勒泰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引言

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其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缩影,但随着发展也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活力衰退、空间公共性缺失等问题。文章旨在从城市针灸理论的视角出发为历史街区活力催化提供一些可实施的方法策略,让其更大地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可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1 理论概述

在1961 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出版,这是由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所著的早期人们针对城市更新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书籍。书中强调“小而灵活的城市规划”,这实质上体现着城市针灸的内涵[1]。1982 年,由西班牙建筑师和城市学家马拉勒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首次提出了“城市针灸”的概念,他结合巴塞罗那的城市肌理,在进行公共空间的建设更新时并没有采用大规模拆除,而是置入小尺度广场,延续了历史文脉、保留了历史记忆、丰富了城市活动的多样性[2]。在张晓的《浅谈城市针灸》中,他认为“城市针灸”是一种以最小的干预介入改造更新,从而获得最大影响的方法。主要是当城市或者街区缺乏活力时通过“穴位的选取”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改造更新,以点的模式带动线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区域面的活力再生,在短时间内触发其周边环境的变化,最终起到催化城市活力的目的[3]。而在吴中平的《都市肌理的“针灸术”》中,他更关注的是以微小的规模体量介入城市的策略,使之既能保证更新后的建筑与原有街区和谐适宜,又能带动所作用区域的活力再生[4]。贾永达、郭谦在《城市针灸理论研究与分析》中总结出了城市针灸理论的原则、特征以及实践应用框架[5]。在2016 年初徐甜甜和DnA 建筑事务所提出“建筑针灸”概念,以村和村民为主体,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把脉问诊,植入小规模公共功能,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有机更新和完善村里的传统文化元素或产业[6]。通过对城市针灸法的研究发现,其原理是通过最小的外部干预来获得最大的内部治愈效果并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我国传统的中医针灸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点来治疗疾病,准确地把握经络和穴位的选择才是对病痛的诊治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市针灸”理论与此相似,通过精准地选取空间,对其采用恰当的改造手法,小规模、渐进式地调理城市所面临的活力衰退的问题。

在巴塞罗那城市公共空间政策中,“城市针灸”理论被得以成功验证[7],它完全地改变了城市风貌,激活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复兴了它的公共空间。上海市静安区城市生态空间的品质提升[8]、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9]等成功案例都得以验证此理论的可行性。

2 城市针灸激活塞上老街可行性研究

2.1 塞上老街概况

塞上老街起源于明代、建于清代、兴盛于民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街,迄今已有400 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大盛魁历史街区,是围绕着大召寺发展起来的城市文化代表区域,而大召寺也是呼和浩特地区兴建最早的一座寺院,它具有传统寺庙和风景名胜区的双重特殊身份,不仅形成宗教文化场所,而且在文化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 年,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批准,以旅游观光作为导向,对通顺街东段,即现在的塞上老街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塞上老街明清时的商业原貌;2015 年,塞上老街南街竣工,但其改造更新后,发现街区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街区公共空间匮乏、活力丧失等。

2.2 塞上老街现状问题分析

2.2.1 街区业态单一、缺乏活力

截至2021 年5 月,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塞上老街商铺,绘出目前塞上老街业态分布图(图1)。其中古玩店59 家,皮具银饰店20 家,特产店11 家,服饰店3 家,其他(教堂、公共卫生间、空店铺等)合计7 家,发现整条街的业态分布中古玩店及皮具银饰店占比较大,均为老旧产业,其他具有新形势店家较少,且不能满足周围居民生活需求及来访游客对大召文化的理解。由此暴露出了其业态略显单一、民族文化相关产业少、文化服务业缺乏,并且这些街区的业态几乎相同,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图1 塞上老街业态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2 街区天际线过于平整

塞上老街内建筑具有其独特风貌,从老街入口至其西侧钟鼓楼之间有很多1 ~2 层民居及仿古商业建筑,通过对塞上老街建筑的进深、高度、街宽比的调研(图2),发现整个街区建筑高度变化较少,层次立体感弱,以致于街区天际线过于平整。

图2 建筑进深、高度、街宽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3 街区绿化少且缺乏高品质公共空间

塞上老街全长380 米,当人们从入口广场进入街区,街道两侧均为民居及商铺,在游览全程无休憩空间,且无景观绿化。街区尺度宽窄富有变化,整个步行街商铺林立却不能停驻休息,因缺少公共休憩空间,使人产生疲惫心理,整个老街虽具有通达性,却缺乏连续性。

2.3 城市针灸法活化塞上老街可行性

通过对塞上老街现存问题分析发现其可适用于城市针灸法来解决,将城市针灸理论引入塞上老街街区的改造更新中,以新建博物馆为针灸“穴位”,通过置入城市公共空间而注入街区新的活力,从而实现街区活力再生、文化激活、业态更新、延续记忆等正向连锁反应。可以促使历史街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城市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让其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留存着独属于它的记忆。

3 基于城市针灸法的塞上老街博物馆概念设计应用

根据城市针灸理论的特点,在塞上老街街区内选取一处“针灸穴位”,拟建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馆,以建筑为“针”,嵌入街区,重点关注街区内公众的参与体验,将基地还给街区,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不仅为街区提供文化延续的可能性而且以此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达到针灸催化作用。设计基地位于塞上老街尽头西侧(图3),用地面积2475 平方米,建筑共有两层: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其主要功能是进行一些民俗展览以及对外的公共服务。

图3 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添功能——注活力

根据城市针灸理论的特点,将基地作为整个街区的针灸“穴位”,以新建博物馆为“针”,深深嵌入到这样一个历史街区中,重点以解决塞上老街所现存的问题为出发点。为了解决街区业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我将在建筑内部置入民族服饰拍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通过换装打卡的方式参与到历史街区中,所以我引入网红打卡服饰拍摄点,人们可自由租赁服装,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街区活力。

3.2 变体态——缓空间

建筑的形体并没有采用流行的、前卫的、夸张的造型,而是基于街区公共空间匮乏、天际线过于平整等问题,为了避免破坏街区的完整性,采用“消隐”策略将建筑下沉一层(图3),不仅为场地后方住宅区日照采光作退让,且让街区天际线富有变化。屋顶从地面起缓坡将建筑屋顶作为活动空间广场,人们在其上可自由奔跑、休憩、交流、娱乐等,不仅增加了绿化景观且创造了公共空间(图4),还将整个基地还给街区,缓解空间压力,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图4 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重文化——存记忆

博物馆本身作为文化的容器,承担着保留历史文化记忆的责任。在历史街区的活化更新以及新建设计作品时并非根据建筑师的主观想法随意堆砌,而是要在遵从历史、理解文化的前提下继而创造符合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10]。因此本次概念设计着重为了振兴当地传统文化,留存城市文化记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为人才是我们城市的主体,也是活力的创造者,只有满足了人的需求,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活动,才能给街区带来无限活力。

结语

历史街区的文化延续及活力重塑既可以作为城市设计与建筑领域的考虑范畴,也可以作为促进城市人民社会生活空间提升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历史街区进行更合理的改造升级。针对塞尚老街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城市针灸理论,将新建博物馆视为“针灸穴位”,对历史街区问题把诊问脉,从而为街区提供更多公共空间,催化街区活力再生。随着建筑学界的发展,“城市针灸”理论的研究价值已经得到大多学者的认可,利用这一相对活跃的研究体系,塞上老街博物馆概念设计作为一次探索与尝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融合传统历史文化探讨历史街区博物馆设计策略,为探讨当代历史街区活力重塑提供一定新的借鉴。

猜你喜欢
老街业态活力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老街谣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活力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外二首)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