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娜,张春晶,杨泰,张淑丽,张春庆
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教务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目前全国共有127 所高等学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药类院校仅占50 家,医工结合相对薄弱,市场供需存在很大差距,从招生到市场就业环境来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生和就业前景较好[1]。 疫情后预计医院建设投入将加大,无论是增量医院建设还是存量医疗服务机构质量改善,均将产生对医疗设备的较大需求[2]。并且国家有望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技术研发,提高相关医疗设备的自主可控能力。 所以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幅度在增加,通过与公司、企业等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形成各方参与办学的良好氛围,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教育、人才、产业等相辅相成、有机融合[3]。
该校于2012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结合该专业定位和建设,从服务社会需求出发,深入研究,勇于实践,探索并实践了学校和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原则,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12 月开始,生物医学工程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陆续同年与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企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设计板卡;2016年与深圳市嘉利达专显科技有限公司共建 “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公司捐赠了总价值17.5 万元的医疗实验设备,每年为联合研究中心提供2 000 元的“睿显奖学金”;2018年与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共建 “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与上海谱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生理创新中心实验”,各公司各捐赠实验用体温焊接电路板50 套;2019年与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科研基地”,公司每年提供人民币3 000 元作为“纽迈奖学金”。
校企合作成员单位每年无偿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时以一名新员工的要求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安全培训、技术培训,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对其工作、学习(包括毕业论文,题目均来自企业)等进行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通过对近5年毕业生89 名的调研结果发现,在实习的企业人数有76 名,其满意度为85.4%,见表1。 在实习企业直接就业的比例为64.0%。见表2。
表1 不同年级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满意程度[n(%)]
表2 不同年级学生实习与就业情况统计
在教育实践中,已经成功建立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该校充分调动生产企业参与到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 这既得到了毕业生的欢迎,也受到企业和医院的青睐。 见表3。
表3 2016—2020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获奖情况统计
校企合作被作为合作主体的校企双方只当作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个普通环节,合作层面不够深入,企业仅为专业提供生产实习的岗位[4],而学校层面只是安排有意愿或将来从事该方向工作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对于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的编排、教学内容的制订等环节,企业是缺失的,也不会主动要求参与[5]。
①校企双方在合作态度上都很积极,也愿意在各自的领域贡献一份力量,但由于企业的性质,导致适合的合作内容总被影响[6]。②由于企业人员工作的饱满度,导致在合作意愿很高的前提下,对合作的推进实施度较低[7]。③合作形式不够灵活、合作过程过于简单、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主要以实习基地的形式进行,企业为学校提供适当的合作岗位,而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培养方案的编制、培养目标的把控、课程体系的设置等[8]。
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尤为明显。比如实验课验证性内容较多,综合设计性内容较少,创新更少,也存在与现实严重脱离的现象,过于理论化。 如果课程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不能顺应市场,就业率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对校企合作的推进[9-11]。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在医院和企业等实践基地的实践过程中基本上是专业见习,不能真正体现“医为工用、工为医服务”的实践教学目标。
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培养路径,既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本科教育学业标准,又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素养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强化学生道德品质、通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美学与艺术、身心健康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至35%以上;对第一、第二课堂进行统筹,人才培养体系将第二课堂纳入,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地方的需要[12]。
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各专业核心课程要进行校企共同开发,尤其要注重将本专业领域科技的最新成果、体现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规范、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接轨,注重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加大专业与企业合作力度,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采用知识、能力、素质的倒推流程,对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实施学生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组织形式,继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2.0 计划”[13]。
完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教学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的最新动态,以达到引领本专业和承担本专业发展的目标。 增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推进双师型教师梯队的建设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企业聘请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不仅能保证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外,从而弥补技术实践不强的短板,同时为学校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联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校内教师也可以用各自丰富的理论知识带动企业,对企业进行相关的科研技术方面的指导,互相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积极申报横向课题,真正意义上做到科研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
第一阶段:用3年在校内完成系统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项技能培养,配合企业专项需求,强化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阶段:用1年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岗位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照《齐齐哈尔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健全以项目、竞赛、毕业论文(设计)为途径,项目训练与基地建设相融合、校内竞赛与校外参赛相融合、毕业论文(设计)与产业实际相融合的“三途径,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资助本科生参加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竞赛活动。 重视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及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获得的奖项等成果计入个人绩效考核中。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功能,既要数量,更要质量,提高校企办学水平。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实现多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