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娟,冯虎元
(1.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部,东与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毗连,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望,因地处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海南藏族自治州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大气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平均气温在4℃左右,以温凉寒冷气候为主。民族植物资源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洗礼,当地藏族人民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独特的见解,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本土藏族为调查对象,对传统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调查,研究植物在藏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也为进一步深入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1]。
湖东种羊场是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的一部分,位于青海湖东畔,东靠湟源县,北接海晏县,南邻共和县,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200 米。湖东种羊场是以牧为主,以育种为中心,农牧结合开展多种经营的国有种畜场。该地区草地类型为高寒草原,草场广阔,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复杂,是研究高寒草原传统植物资源利用的代表性样地。
广泛收集并查阅民族植物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如《青海植物志》[2]、《中国的野菜》[3]、《青海经济植物》[4]、《青海药材》[5]等,检索环青海湖东部地区人与自然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与历史特征、自然环境等。分析研究民族植物学文献资料,包括生产习俗、传统饮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确定野外调研内容、对象和地点做准备[6]。
通过走访调研湖东种羊场从事民族植物学的相关人士和有藏医药经验、野外工作经验的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以及僧侣等,收集传统植物利用知识,同时跟随相关人员走访湖东种羊场大面积草原,进行传统植物的采集与辨认方法的记录。在走访过程中主要以藏语和青海方言进行交流,并对植物名称、用法用途和可利用部位做详细记录。在文献查阅、走访询问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植物进行拍照整合、鉴定分析,按照藏族传统食用植物、传统药用植物和宗教植物进行分类,展开民族植物学记录并绘制表格[6]。
本次实地调查的植物大多生长于高寒草原牧场以及路边旷野草地,与当地藏族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拍摄记录植物的种类和用途的相关照片,总结环青海湖地区传统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共涉及34 科51 种植物,按照传统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和宗教植物的顺序整理得到结果如下。
另外,由于环青海湖地区生境类型、物种组成和藏民族生活习惯基本相同,通过查阅环青海湖地区大量文献最终确定以湖东种羊场地区为例概括环青海湖地区植物资源的利用状况。
统计表明,环青海湖地区传统野生药用植物共计19 科30 种(表1)。其中,以蓼科蓼属、菊科蒲公英属、十字花科播娘蒿属植物为主。
表1 环青海湖地区传统药用植物Tab.1 Traditional medicinal plants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area
续表
统计表明,环青海湖地区传统野生食用植物,共计10 科13 种(表2)。其中,常见的以菊科苦苣菜和蓟为主。
表2 环青海湖地区传统食用植物Tab.2 Traditional edible plants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area
统计表明,环青海湖地区传统宗教植物共计5科8种(表3)。其中,常见的以禾本科大麦属和羊茅属植物为主。
表3 环青海湖东部地区传统宗教植物Tab. 3 Traditional religious plants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area
湖东种羊场地区的藏族牧民,由于居住在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的青海湖东畔,长期的游牧生活让牧民们习惯了利用当地特殊的野生植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文化。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该地区藏药的主要来源以菊科、豆科、毛茛科为主。藏族牧民充分利用当地野生植物资源,选择多种合适的植物,用简单方便的制作方法来提取植物药用部位合理地开发利用[3]。其中以内服药物为主,有独行菜(辣辣根)(Lepidium apetalum)、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雪地黄芪(Astragalus nivalis)、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等14种植物,占药用植物调查的46.67%,主要治疗高血压和气管炎;还有可以捣碎外用的刺果猪殃殃(Galium echinocarpum)、问荆(Eq⁃uisetum arvense)、狼毒花(Stellera chamaejasme)、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等9 种植物,占药用植物调查的30%,主要治疗跌打损伤、牙疼;还有内服兼外用的植物,如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瑞苓草(Saussurea nigrescens)、小大黄(Rheum pumilum)、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鸡爪大黄(Rheum tanguticum)7 种传统植物,占药用植物调查的23.33%,主要治疗咳嗽、肿痛、胃痛等疾病。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人民对传统药用植物的利用程度最高,主要为全草入藏药,治疗高原地区常见的高血压、气管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湖东种羊场地区的藏族牧民以游牧为生,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要进行草场放牧,虽习惯了以青稞、酥油、牛羊肉为主的饮食方式,但也会把目光投向宽阔的草原。多年来,藏族牧民们经常采食野生植物,在高寒草原享受牛羊肉与野菜结合的美味,补充蛋白质的同时补充少量维生素。其中,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灰灰菜(Chenopodium al⁃bum)、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等8 种成为主要野菜,以炒食或凉拌为主,占传统食用植物的61.54%;荠(Capsella bursa-pastoris)、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是以煲汤为主的野菜,占传统食用植物的23.08%;西藏沙棘(Hippophae thubetana)和黑枸杞(Lycium ruthenicum)成为主要泡茶和果汁饮品,占传统食用植物的15.38%。
环青海湖地区藏族人民对于传统食用植物的利用程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可食植物资源较少,物种较为单一,且由于草地退化程度较高,可食植物难以存活,因此要加强对可食植物资源的保护。
由于青海湖景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湖东种羊场地区与外来汉族交往频繁,周边牧民的经济、文化交融不断加深,因此环青海湖东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区一样也面临着汉化的严峻考验,当地各民族对于植物资源的利用也逐渐趋于同化。另外,面对当地旅游业的兴起,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程度日趋增大,若不能做好防范措施,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利用方式多样性将会大大降低,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全面调查环青海湖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并进行系统整合和分析[1]。目前对环青海湖地区植物的相关研究很少,且该地区在青海省居于战略性地位,加强该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必不可少。另外藏族人民对植物的利用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对于研究野生植物资源有深刻的价值,有利于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2)大力开展重要战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民族地区团结与繁荣发展[6]。中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应该加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通过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了解传统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方法,学习药用、食用和宗教植物的使用知识,不仅可以应对饮食安全问题,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
(3)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宣传,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并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通过传统野生植物资源的相互利用,保护生物文化多样性[9],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和交流。
(4)加大资源开发,一方面通过开发新食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根据当地居民对野生植物的食用经验,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展现民族特色,对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促进当地经济高效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合成新药物,为人类健康做贡献。当地藏族居民对于野生药用植物的利用方法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以天然植物样品为原料,通过藏医药学和植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分离和鉴定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寻找治疗特殊疾病的植物有效成分而开发新药物[10]。
(5)巩固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互通。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与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整理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植物资源利用的方法,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植物学的优秀文化,增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