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青, 张佩莲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患者女,33岁。因“面部皮色丘疹、结节13年”前来就诊,见图1a。患者诉13年前无明显诱因鼻唇沟出现针尖至芝麻大小丘疹,呈正常皮色,无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未予重视。图1b为先证者儿子面部皮损。患者有家族史,详见系谱图2。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沿鼻唇沟对称分布的针尖至芝麻大小丘疹、结节,质地坚硬,直径在(2~5)mm之间,呈半球形或圆锥形、有透明感,表面光滑、无瘢痕及毛细血管扩张,其余部位未见皮损。先证者皮损组织病理示(见图3a、3b):真皮内多数由基底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瘤团周边有致密的纤维组织鞘。
图1 1a:先证者鼻梁、内眦处见透明皮色丘疹皮损 图1b:先证者儿子面部皮损
图2 系谱图
图3 图3a(HE×40)、图3b(HE×100):真皮内多数由基底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瘤团周边有致密的纤维组织鞘
诊断: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
治疗:给予剥脱性CO2激光治疗后,皮损明显改善,随访中。
毛发上皮瘤是一种具有滤泡分化、良性的上皮间质肿瘤[1]。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多见。皮损好发于鼻唇沟,质地坚硬对称分布的皮色丘疹结节,直径在(2~5)mm之间,呈半球形或圆锥形,有透明感,常无自觉症状。也有发生于额部、眼睑、上唇、颈部等部位。该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结缔组织增生型,表现为面部单发皮损,组织学上以突出的硬化间质为特征[2]。本组病例中家系三代均有患者,符合家族性毛发上皮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是由头帕肿瘤综合征蛋白(cylindromatosis,CYLD)和染色体9p21的缺失所致[3]。CYLDl蛋白是一种去泛素化酶,可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中的成员抑制NF—KB的活化。当CYLDl基因突变时,失去对NF—KB活性的抑制,NF—KB活化后可导致皮肤附属器中细胞生长不平衡,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Zhang等[4]通过基因连锁分析提示该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CYLD上的16q12-q13基因位点。染色体9p2l区域含有多种肿瘤抑制基因,如P16基因,其编码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4和CDK6的抑制蛋白,其定位在9p21的IFNA与D9s171之间,因而P16基因是该病的一个热点候选基因[3]。该患者拒绝进一步行基因检查明确致病基因。
临床上该病需与汗管瘤、结节性硬化症相鉴别。汗管瘤主要发生于眼睑周围,皮疹较小,直径(1-2)mm,多密集而不融合,表面有蜡样光泽;结节性硬化症的面部血管纤维瘤表现为从鼻唇沟延伸至颊下颈部黄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坚韧的丘疹,与本病相似,但结节性硬化症除了面部血管纤维瘤外还有典型三联征如Pringle皮脂腺瘤、智力低下和癫痫等表现。病理上应与基底细胞癌相鉴别,后者肿瘤分布不对称,边界呈浸润性生长,常有炎细胞的浸润[5]。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和激光,本例患者行CO2激光气化治疗后皮损明显改善,电话随访患者,患者较满意,仍在随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