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铭
当前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师习惯把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一味要求学生认真听课,课堂中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现象。“双减”背景下的新型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和谐活跃的课堂,是积极思考、探究创新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思辨、交流、体悟,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才能产生最积极的教学效果。所谓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提高自身数学素养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因此,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构建课堂新样态,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探索,打造师生教育共同体,构建数学课堂教学亲和力。
一、创设良好情境,让数学课堂有趣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结合实际生活环境,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通过操作、探索、思考、交流、合作等活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精彩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如一位名师在教学“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一周?”创设内容为“我和刘翔赛跑”教学情境,课件播放:刘翔和教师同时从同一起点绕操场赛跑,教师没沿边线很快到达起点,刘翔沿边线跑还没回到起点。这位教师高兴地说:“耶,我赢了,同学们为我鼓掌吧!”学生大叫:“不公平!”正是这个“不公平”,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激起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接着,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了终点即起点,跑一圈必须沿边线跑,还要跑回起点,从而使学生深化了对“一周”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在此课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喜好,创设学生喜爱的赛跑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熟悉的跑道和世界冠军刘翔,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怎样跑才公平?”开展激烈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说一说”“上台比划”“观看演示”等活动中加深对“一周”含义的理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更富有趣味。
二、提供操作机会,让数学课堂更直观
教学中要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实践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探索思考,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动手画、剪、拼、量、比等活动,在“做”中理解,在“思考”中沉淀,进而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数学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时,笔者先出示一个单独的正方体,把它分别放在桌面、墙边、墙角,让学生分别数一数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理解不同的摆放方式显露出来的面的个数不同。接着出示多个正方体摆放在墙角的课件,进行新课教学,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10个小正方体学具或 10小包形状一样的餐巾纸,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方向分层数,最后总结出公式,真正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整节课笔者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使其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三、融合信息手段,让数学课堂可感知
课堂除了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激发学生操作意识外,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让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原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明易解。借助信息手段,可化静为动,用动态的情境、鲜明的色彩、灵动的画面把原本静止的学习内容直观、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尤其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效果更为突出。
例如,在教学“温度”的相关内容时,对于“0摄氏度”的认识是教学难点,更是本节课的关键点。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察:“水在标准气压下随着温度不断下降至0摄氏度时,逐渐结成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直观理解“0摄氏度”的定义,更身临其境感受到0摄氏度是很低的温度,给人的感觉是冷的,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0”的认识,打破了学生固有的“0摄氏度”表示没温度的错误认知。此外,教师充分利用希沃白板中的交互功能,设计可以随机拨动的温度计,学生动手拨出任意气温,课件中的人物根据气温变换穿着,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溫度的上升与下降,深切体会:0摄氏度以上越往上数字越大,即温度越高、感觉越热;0摄氏度以下越往下数字越大,即温度越低、感觉越冷。同时在拨动过程中也能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温度间的差距(即温差)是多少,轻松突破学习难点。这样的设计,化抽象为直观,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点燃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火花”。
四、联系现实生活,让数学课堂更务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新知也离不开生活实践。因此,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践,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进而促进动手实践的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全面深入展开。
例如,笔者在教学“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时,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教学楼屋顶“乐栽园”收集长方体种植框的相关数据,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科学测量出种植框的数据,并做好记录,为新课教学做好精心的课前准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数据,小组合作讨论,计算出“乐栽园”所有长方体种植框的体积与容积,并通过比较,加深理解。接着,笔者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要运种植土到‘乐栽园’把种植框填满,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土?”并追问:“估一估,如果一辆拖拉机一次运土2立方米,需要多少次?工人叔叔每担只能挑0.04立方米的土,把这些土挑上六楼屋顶需要多少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协调分工,很快就计算出结果,并积极主动汇报小组的收获与经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真正的深度学习,掌握了体积与容积的知识,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在这次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动手实践的深入,让其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真正内涵。
总之,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和设计模式,教师要有一定的高度与眼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组织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更加深入,让活动更加真实。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摇?摇?摇本专辑责任编辑:念育琛?摇?摇?摇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