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蔷|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1](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颁布,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英语课程将改变长期以来碎片化和模式化的浅层学习,取而代之的是体现整合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深度学习,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并协同义务教育其他课程,为学生奠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参与责任意识的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义教新课标》提出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的紧密关联的课程目标,以及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整合的课程内容,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奠定了实现目标的内容基础。在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课程实施就成为目标落地的关键,因为课程改革必须获得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研发、资源利用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全方位的支持,才能实现其既定的目标。其中,课堂教学的改革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只有课堂教学有所突破,教师将改革的理念落在课堂上,才能最终惠及学生,把人才培养的最终指向落到学生身上[2]。
《义教新课标》第六部分聚焦“课程实施”,所占篇幅超过正文的三分之一,具体包含五项内容,即“(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其中,“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是历次课程标准都未涉及的内容,首次出现在《义教新课标》中,说明其重要性开始受到高度关注,被摆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下文将重点围绕“教学建议”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两项内容展开解读,因为这两项内容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紧密关联,对教师落实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课程目标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3](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包含八条建议,涉及“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指导”“跨文化意识培养”“教材使用指导”“资源利用指导”“课外活动指导”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如表1所示)。这八条建议虽然关注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总体站位不高,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
表1 《义教课标》中“教学建议”的内容要点
续表
第一条建议“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该建议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尽可能创设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确立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素养和基本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虽然“面向全体”这一理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但建议的落脚点主要指向学科本体的目标,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未能聚焦课程的育人价值。第二条建议“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针对“教学方式指导”给出的建议,重点强调语言的实践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倡导选择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型语言教学。这条建议主要聚焦教学方式变革,未能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特别是具有育人价值的课程内容,即未能阐明如何通过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第三条和第四条建议分别针对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如何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出了教学指导,但总体来看,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过于笼统,只给出了原则性的要点,对如何开展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缺乏实际指导。第五条建议“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六条建议“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七条建议“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第八条建议“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分别关注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何组织课外活动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与具体课堂教学实施关联不紧密的内容。总体来看,这八条建议虽然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缺乏逻辑主线和有机关联,语言表述也欠精炼。
《义教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包含七项内容,其聚焦点如表2所示。
表2 《义教新课标》中七条“教学建议”的聚焦点
不难发现,《义教新课标》的七条“教学建议”分别从课程育人理念、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途径选择、学生学习指导、教学效果评价和信息技术利用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涵盖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并且各条建议相互关联,都围绕“育人”这一主线展开,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易读易懂,便于操作,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是“坚持育人为本”。“教学建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育人大方向,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英语教学的宗旨,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跨文化视域下的人文、科学等丰富的知识,习得优秀的文明和文化成果,获取知识、理解内涵、比较异同、辨别真伪,实现对原有知识的重构或丰富,让知识成为“智慧种子”“美德种子”和“精神种子”[4],逐步由外向内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内涵和个体的品格及行为,最终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语言、思想、观点和方法,尝试解决真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学会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了解社会、知晓世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素养的发展。
“教学建议”的第二条是“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以单元为单位整合课程内容是《义教新课标》为确保核心素养目标落地课堂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要突破过去以单课时为单位设计教学的习惯,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认识到,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能够达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思想、策略和方法等解决真实问题,体现出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是一个复杂的育人过程,依靠单课时是难以完成的。单课时的局限性在于其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太短,教师不可能完成帮助学生建构深层次概念、开展深层问题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任务[5]。此外,按单元顺序编排的单语篇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按照教材编排有序进行,但会导致教师忽略对单元内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也难以从单元层面挖掘育人价值,因而无法建立起单元整体育人观,必然导致单元主题下各语篇在主题意义、文体形式、语言特点、策略方法等方面缺乏有机关联,教学效率不高;单语篇的教学也难以使教师站在单元角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建立起单元内各语篇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间的联系,更无法从单元角度开展持续性评价、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影响了学科育人效力的充分发挥[6]。由此可见,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统整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和实施单元评价,也有利于学生开展整合性学习。
就如何组织单元教学而言,教师要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把几节课简单地放到一起,把知识间的逻辑关联起来就可以实现的。单元整体教学一般由多个语篇、多个课时组成。不同的课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深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围绕同一单元主题进行解析。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围绕单元主题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子主题之间的关联,搭建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结构化特征的单元育人蓝图,指向学生可达成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体现单元主题背后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并将育人目标和预期的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融入单元内各课时教学目标中,建立起一个整合、关联、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架构,为学生开展整合性学习,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在整合单元学习内容之后,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依据单元育人蓝图,建构由单元教学目标、语篇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各层级目标都要把预期的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融入其中。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逻辑关联和进阶性特点,应能反映在各语篇的课时教学目标中,使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知从零散到整合、从简单到复杂,实现逐步建构。不论是单元还是课时教学目标都要力求具体化、可操作、可观测和可评价,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通过对各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建构起对单元主题的完整认知,促进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推动知行合一,落实预期的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总之,教师要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统领,组织各语篇教学内容,规划系列教学活动,实施单元持续性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素养。
“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是“深入开展语篇研读”。长期以来,教师和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但常常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充分把握。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只要抓住词汇和语法知识就是抓住了重点,忽略了对语言所承载的深层文化意涵和价值取向的关注,导致教学碎片化和表层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贴标签等问题。以育人为本的英语教学,必须走出只抓“语言”,不见“文化”的实践误区,取而代之的是从分析教学内容出发,以语篇为依托,深刻认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功能,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为围绕主题意义设计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要认识到,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其表层是由语言各要素组成的,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其深层是由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涵构成的。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呈现,如文字、图片、图表、歌曲、歌谣、音频和视频等。不同文体的语篇按照特定的结构,将语言与文化融合在一起,传递文化意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依托语篇的英语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学会认识世界,加深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用新的视角理解和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师还要认识到,语篇为英语教学提供基础素材,它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语篇通过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研读语篇应成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教师通过研读语篇,把握意义主线,梳理结构化知识,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挖掘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为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整合语言学习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思维、形成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为了帮助广大英语教师做好语篇研读,《义教新课标》对如何开展语篇研读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重点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即Why的问题,不论口语语篇还是书面语篇都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或传递的主题意义,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等;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如果语篇配有图片或表格,其传递何种意义或具有何种功能,即How的问题。同时,“教学建议”还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包含较多听说语篇的特点,给出了具体的研读建议。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篇研读应服务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服务于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意义表达,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建议”的第四条是“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教学建议”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探究,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的学习,再到超越语篇的学习,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建构和学会学习的成长过程。“教学建议”还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实践创新层面,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活动建议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具体而言,英语学习活动观包含三个层次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活动类型,即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每类活动又包含三种活动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学习活动的类型及其关联示意图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学习主题之间建立关联,发现认知差距,形成学习期待。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从语篇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价值取向。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巩固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到应用实践类活动的进阶既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步循环完成。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开展推理与论证活动,学会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把握语篇的结构,发现语言表达的手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和思辨,评价作者或主人公的观点和行为,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同样,从应用实践类活动到迁移创新类活动的进阶既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步循环完成。
为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进行调整,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理解并建构主题意义、形成结构化知识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参与、思维参与和价值判断参与的教学和评价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基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运用语言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力求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同步推进。教师还要认识到,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生能否整合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内容,表达对主题的个人理解、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学建议”的第五条是“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教学建议”指出,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学”,以及是否知道“如何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意义,通过感知、模仿、观察、思考、交流和展示等活动,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增强学习效能感。教师要把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和素养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优势,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悉心指导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教师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引导他们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做中学。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视觉词汇,掌握拼读规则,提升观察、发现、归纳和运用规则举一反三的能力,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基础。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乐于合作,遇到问题主动请教,注意观察英语在生活中的使用,尝试课外阅读等。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由感性体验和具体形象思维转向初步的理性思考和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利用拼读规则识读生词,在语境中理解意义,同时通过音标学习获得使用词典等工具书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做好学习计划,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和归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书等进行自主阅读,收听、收看新闻或优秀影视作品等,努力为学生创造多种机会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评价和创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而发展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提醒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和归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书等进行自主阅读,有计划地收听、收看新闻或优秀影视作品等。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学习需要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监控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学习需要选取和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有计划地开展学习,逐步成长为乐学和善学的终身学习者。
“教学建议”的第六条是“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如何理解“教—学—评”一体化?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教学建议”指出:“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教师要认识到,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不是教师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是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首先解决好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以及采用何种方式监测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等问题。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学习期待整合到评价任务和课堂活动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为了实施好课堂评价,教师要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服务于目标达成的、能够展示学生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目标达成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问、追问,以及合理、科学的测试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架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达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使评价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和评价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从评价的接受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订评价标准,指导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开展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监控、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整体设计的单元作业、丰富多样的单元评价活动、学生日志、师生面谈、建立档案袋等把握学生知识增长、经验积累、能力提升和态度转变的程度,全面并持续评价学生的发展,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学建议”的第七条是“提升信息技术使用效益”。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运用以及网络资源都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过度依赖PPT,缺乏对多媒体如何有效服务英语教学的深度思考,课本“搬家”、练习讲解、答案检查等多媒体功能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和有意义的交流。因此,“教学建议”提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跨时空的语言学习和使用机会,对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教学建议”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应用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努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个性化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同时,教师要将“互联网+”融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中,深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融合,推动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此外,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意确保网站信息安全、健康、可用,引导学生关注网络资源使用的安全性,还要合理、恰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避免完全代替师生课堂上真实而鲜活的人际互动、观点碰撞、情感交流的语言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用好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的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好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功能,如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纸质图书等。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交互性、趣味性较强的课程资源,例如动画、音乐、绘本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配音和互动学习软件等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感和成就感的资源。初中阶段可以通过更多自主性学习课程资源,例如优质的英语学习软件或数字学习平台、合适的广播电视节目、优秀的图书以及新媒体语篇等,指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或听说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针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义教新课标》提出了七条建议(如表3所示),明确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组织、内容和途径,涉及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教师理念的更新、教材和学情研究、课题研究、教师反思与专业发展、扎根实践的教学改进,以及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机制的创新,为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搭建教研和培训平台,全方位支持和保障新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要求有效落地。
表3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建议要点
第一条建议主要围绕学校如何组织和开展校本教研展开,要求学校凝聚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建立教师学习和研究共同体,增强国家课程的校本行动力。学校要为实施新课程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支持教师全员参与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创设有利空间。建议还要求学校从时间、人员、内容、形式等方面统筹规划和实施校本教研,形成多方合力的教研团队,应对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学校要引导教师在读书、学习、思考和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与对话、分享与碰撞,激发研究热情,相互取长补短。学校要引导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落实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以达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的。
第二条建议围绕“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给出建议,强调教研和培训活动要首先引导教师深入研读并深刻领会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把握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应通过研读课程标准,促进理念更新,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精髓和英语课程的育人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要重视引导每一位教师将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从基于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浅表性、碎片化、模式化中走出来,扭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贴标签的现状,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第三条建议强调要引导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开展基于学情的精准教学。教材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落实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活动要积极组织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全套教材的设计理念、编排体系、主题范围、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资源配置,重视对单册教材和单元内容的深入研读和整合,为充分发挥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重要功能奠定基础。此外,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活动还要引导教师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基础和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已知和未知,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或取舍,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的逻辑顺序,精准实施教与学的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使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和学习效果最优化。
第四条建议聚焦课题研究,倡导通过小课题研究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建议要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走出单一的讲座形式,带领和鼓励教师发现真实教学中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问题,围绕问题确定研修重点和实践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依托理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
第五条建议要求教师加强反思,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建议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成功实施课程的关键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方法、信念和态度,除了通过外部培训和培养形成,还需要通过在实践中持续反思而逐步形成。例如,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反思:我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什么?该如何作出调整?我今天教了学生一些什么内容?学生是否学会了我教的内容?我怎么知道他们是否学会了?我教的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超出了我的要求?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预料之外的事情?为什么?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回答问题?学生为什么在表达中没有运用到本节课新学的语言和知识内容?[7]建议指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活动要引导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形成反思的习惯。教师只有在持续的反思中才能主动付诸行动并努力作出改变,实现自身专业意识与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建议要求教师要深入课堂,扎根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面对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教师必然会面临很多的困难、问题和挑战,也难免会感受到心理压力。例如,如何建构素养导向的英语教学实践?如何在课堂上放手,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如何在主题意义探究中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以达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如何解决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研员要给予教师最大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与教师一道进行实践和研讨,共同反思和优化实践,努力建构素养立意、育人为本,融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的新型课堂教学实践模式,走出一条扎根中国、面向未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之路。
第七条建议聚焦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机制的创新。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推动教师转变观念、引导教师实践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围绕特定主题,采用课例研讨和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分享、切磋、交流,努力创新实践,提升实践新理念的能力。建议还要求教研员和培训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高效的研修模式,努力让教研活动成为联结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
毋庸置疑,课程实施是英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解读了《义教新课标》“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受篇幅所限,本文未能涉及“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了全面实施好《义教新课标》,广大英语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研读《义教新课标》,深刻领会其性质、理念和目标的内涵,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创新教学和评价方式,努力成为为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