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课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真,更需要主体教学的引领。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有利于统整教材核心价值目标,使问题式、探究式、启发式、体验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形成融合与互补,突破单一的教学形态,将文本与活动目标融为一体,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6-015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6.050
自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与此同时,教学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也开始凸显,诸如思政课堂与实践性的脱节,教学与生活化的偏离,知识与道德内化的疏远等。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受教师个体的专业基础、教学经验的影响非常大,基本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必要保证。”[1]思政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的目标定位,特别是对于初中思政课而言,内容上涵盖了德育理论、心理健康、时政等众多领域,它不仅强调知识的内化,更侧重实践体验。专题式教学使问题式、探究式、启发式、体验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形成融合与互补,突破单一的教学形态,将文本与活动目标融为一体,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新课改丰富了初中思政课教学理论,开阔了初中思政课教学视野,其理论探索对思政课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专题式教学的含义
“专题”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中的释义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专题重于“专”,而且这种“专”贵在研究、讨论。从本义看“专题”一词至少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有助于思维上的拓展性;二是有助于内涵上的深入性。在教学意义上,“专题”是指经过整合、充实并提炼的教学范畴。“专题式教学是以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为依托,通过选取某个或某组相关的典型事件,配套相关思考问题,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既突出了重难点,又加强了授课的形象性、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等多重目的。”[2]这个观点突出了教学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功能,一定程度上更具代表性。概览诸多研究者对专题式教学的描述,笔者认为理解专题式教学的内涵须把握住三个向度:一是专题式教学要以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二是专题式教学要打破教材范例、体系,以新课标为依据,设置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专题;三是围绕所设置的专题,创新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涵。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新课标为纽带,按照思政课内在思想性和逻辑关系,围绕不同学段的教育主题与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解构、整合与扩展,进而引领中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与教育活动的融合。从本体论角度讲,以往把教学理解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教学本身就是实践着的教育理论,而且是教学的一种实践要素。从价值论角度讲,此定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性及灵魂性,这是思政课的思想基础,也是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方向。从方法论角度讲,专题式教学强调按照思政课的内在思想性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的解构、整合与扩展,使初中思政课教学既围绕教材的核心价值,又高于教材体系。同时,实施专题式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更大意义上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模具;二是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要处理好专题教学与教材的异构关系;三是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要注意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二、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突出性
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应深入解析新课标,依据某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明确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及学情,确立专题,利于教学重点的把握与深化。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难免出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部分提到要让学生分析在社区中的责任。“社区”这个概念,相对于城镇学生易于接受,但往往农村学生在自己生活情境中社区概念认知程度偏低,就出现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在确立专题时有针对性地去解读。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局限于单一的模型,或者机械的模具,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灵活多样。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问题法,它容纳了优秀的、典型的、个性的、实效的教学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更是一种理念,而不是范式。不同的专题有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同一专题方式也可多样化。
(三)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目前,初中思政课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呈现,也就是教学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辅之实践活动,而且核心内容往往与实践活动联系不紧密,或者脱离学生真实的客观体验,最终在课程评价上也缺少特色,影响思政课教育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实施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更重视教与学理念的转变,重视教学中师生双方“人”的价值,也就是在教学行为中更重视育人功能,淡化学生主体的智力因素差别,因此在教学评价上,更具灵活性。从现实角度讲,初中生也面临着升学考试压力,思政课作为其中一项,难免受其影响,但相较于其他科目,思政课也有自身潜在的学科优势。在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评价中,侧重学生每一天每一学期的成长记录,这种记录由教师、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參与。
三、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除应坚持思政课教学的共性原则,如主体性、系统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外,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殊功能,还应创造性地坚持以下原则。
(一)时代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时代性与思想性是思政课最鲜明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甄别美丑、明辨是非的态度也明显发生着巨大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科学执教,遵循教学规律、遵照教学目标,深入发掘课程的思想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牢牢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中,将时代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于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品德和法治的教育。时代性、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应是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首要原则。
(二)最优化原则
从方法论而言,要达到教学的实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视教学的实际情况整合最优资源、最优方法,进而形成最优的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应把某种教学方法绝对化、公式化,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灵活采用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课堂架构的优化,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3]当然,在整合中要将各类资源、方法、策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最终形成有机且最优的教学体系。
(三)启发创造性原则
启发与创造本就一脉相承,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割裂其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积极因素反映在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上,学生的积极因素反映在学习的创造性上。实践证明,教学中能够坚持启发创造性原则,将这两种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坚持启发创造性原则,既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挥自主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
(四)生活化原则
回归生活是思政课程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活化原则就是思政课教学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与生活熟悉的话题,获得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的感悟与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就是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的、负责任的(对自己负责任、也对别人负责任)姿态,与他人、社会进行互动,积极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中实现个体自主建构与社会建构的融合与统一。”[4]
四、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调研选题: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以教材结构为逻辑起点,设计解决一节课的内容与问题,这种对于知识的分化,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内容价值的缺失、知识结构的割裂,结果是教师不会上好“一类好课”,学生用不好“一串知识”[5]。因此,调研选题是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开展的基础。初中思政课受课时所限,在策划专题时,一定要立足教材、立足初中生生活实际,紧紧围绕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这一育人主题。对于教学行为而言,调研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是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学情、摸清学生喜好、渗透各类时政热点,宏观上架构思政课的过程。
(二)整合重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关键
在宏观把握及确定专题的前提下,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进一步开展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其做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在课程内部确立小型专题。二是从总体上处理教材,在一学期甚至一学段,形成独立的专题。三是将知识、活动融为一体,形成综合式专题。四是搭配其他学科,确立开放式专题。确定专题及专题顺序需要做到“三合一”:第一,需要消化教材,掌握精髓。认真阅读课本,翻看相关理论书籍,调动原有知识储备。第二,要了解学生,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第三,需要遵循认知规律,贯彻最优化原则。
(三)体验探究: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一种德、智、体、美、劳相统一的发展,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任何教学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也是为人服务的,抛开人的教学都是空洞的、僵化的,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其中“术”是学生对思政课价值的初步体悟与判断,这种体悟与判断来源于自身生命过程的认知,家庭、学校生活的熏陶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融入。从方法论讲,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观点,一方面,旨在发挥思政课专业课程作为显性教育在引领、塑造学生思想价值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重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潜在的育人特点,从而构建思政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内容体系。
(四)回归生活: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归宿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學生始终处于对知识抽象记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背离了活生生的实际,导致课程特有的科学内涵被丧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6]课程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强调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一方面,需要课程本身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充实,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学突破传统的束缚,敞开教学的门扉,使教学融入学生不同的生活实际,进而实现课程的价值目标。因而,在教学中关注初中学生生活需要是初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更是构建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组织教学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初中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在实践发展中去完善初中生生活,才是打造初中思政课高效课堂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思政课并不缺少技术性教学,而实质上缺少一种充满人文气息、浸透教育本质精神的教学,这种教学旨在提升传统教学的要义,使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到“人”。“如何成人”作为教育的第一使命,自古以来是教育者思考的最基本的问题。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个命题以来,无数思想家、教育家都在阐述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思政课所追寻的终极目标在于“人之为人”的哲学使命,它关乎人的生命问题、心理问题、信仰问题、价值问题等。初中思政课的第一宗旨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基本的法治素养、丰富的文化知识等要素,那么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淀,需要融合,需要思政课教学的开拓,同时也呼唤思政课在这个方向上的改革与努力。思政课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真,更需要主体教学的引领,作为一种尝试,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需要在动态中发展其理论特质与实践体验。
参考文献:
[1] 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5):38.
[2] 覃世艳,邵春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79.
[3] 陈建炳.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架构优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3):16.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朱小蔓 主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姜明红.长城策划使专题研究更深入[J].人民教育,2016(Z1):8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梁爱芳]
作者简介:赵义军(1985.1— ),男,汉族,甘肃清水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思政课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内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S〔2020〕GH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