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春
摘 要: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文化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少数民族语言档案作为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保护和开发路径对于完善文化共同体版图、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从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入手,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其保护历程,提出了从明确、协同保护、强化宣传、加强征集、技术应用等角度提出了开发路径,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档案;档案保护;档案开发利用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cultural community constructed by multi-ethnic cultures. Minority language Archiv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community, and the study of thei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erritory of the cultural community,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promoting the study of ethnic history. The thesis starts with the status quo of minority languages, analyzes their protectio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development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ear, coordinated protection, enhanced publicity, enhanced collection,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practices.Keywords: Minority archives; Archives protection; Archiv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建档式保护是被公认的最为有效的非遗资源的保护方式之一,建档式保护的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中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 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表现
1.1 语言本体表现。在我国语言体系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占据较大比例。[1]随着社会变迁,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等的交际范围变窄,虽然年长一些的人群语言发音标准,且能够用方言等描述更多的事物,但是年轻群体则缺少使用本地语言的习惯,且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丰富性逐渐缺失。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以少数民族语言记载的档案史料,多以满文和蒙古文字居多,然而这些针对档案史料的整理挖掘面临着语言人才匮乏的窘境,这恰恰印证了少数民族语言本体濒危的残酷现实。
1.2 外界环境表现。外界环境主要表现为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较为频繁。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城市化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拥入城市,而城市环境中缺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语境,久而久之,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风险。
2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发展历程
2.1 语言调查阶段。我国长期以来对语言文化较为重视,国家曾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语言调查。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由民国政府组织开展的汉语方言调查;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的全国语言普查和2015年开展的少数民族语言(含濒危语言)调查、53个汉语方言调查和32个语言文化调查。大规模语言调查对于准确摸排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并做好需求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2.2 资源保护启动。2015年5月14日,我国正式启动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作为中国语言文字领域制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被纳入《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进行专项保护刻不容缓。我国自2004年起,相继建立了5个国家语言资源中心,为各种语言资源的收集、储存、利用等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建档保护,开始建设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等,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有效建档保护提供了路径参考。
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采用建档式保护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语言固化下来,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各地开展的少数民族语料库的构建工作也可以为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
3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路径
3.1 做好调查,明确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需求。需求调查是建档式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工作。少数民族语言建档式保护的需求调查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对少数民族语言建档保护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中,艰苦工作环境和语言障碍成为田野调查的重要瓶颈。有经验表明,吸收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参与建档式保护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2]
作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人员,应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调查濒危语言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于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情况也要强化调查研究,找到其在保护规范标准、工作思路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不足。针对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人员可了解濒危语言文化遗产的特点,同时可认识到做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明确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需求,做到分类施策。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人员则要严格遵循保护工作原则,即优先发掘利用少、小、边境、跨境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同时不断完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出建档部门的主导作用,为跨學科人员合作提供支撑,确保有序推进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
3.2 协同发力,深化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主体参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建档式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建档主体广泛参与,密切配合。政府机关作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主导力量,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保障工作;档案机构作为少数民族语言建档式保护的业务主体,负责建档式保护的流程和数据规范;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做好少数民族预料库构建工作;相关科研力量则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提供智力支持,确保少数民族语言的规范化;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发挥各自力量。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表现在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各级政府和档案部门、高校等主体,应着重挖掘其多元价值,形成主体合力,协同发力,切实做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3]
3.3 强化宣传,提高濒危语言自救深层觉悟。通过广泛宣传,使濒危语言族群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以有效抢救即将面临灭绝的濒危语言。做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建档保护工作,应积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多种宣传媒介渠道进行宣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社会氛围。在具体宣传过程中,要丰富宣传内容,突出宣传重点,借助多种新技术创新宣传形式,并将其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提升社会大众、濒危语言族群等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的认可度,并主动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助推其提高质效。
3.4 强化征集,整合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资源。当前,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散存于民间,其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声音等,由于民间集体或个人等缺乏语言资源的专业保护技术,导致部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出现流失甚至部分有声资料出现损毁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相关资料,虽然被个人所保存,但是其共享意识较低,且难以对较为分散的濒危语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应进一步强化征集工作,深入到民间,充分沟通,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同时,还应注重濒危族群口述历史、口传文化的抢救保护,重视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强化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的正向交流和互动机制,确保做到对濒危语言原始资源的高效与科学的整合性保护。
3.5 技术先行,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实效。首先,要科学地开展数字化建档工作。针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规范相关标准,制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等,确保数字化建档工作有序推进。[4]要发挥出档案部门的专业工作能力,对各级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各个主体应做到优势互补,打造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的“数字方舟”。
其次,做好规划实施。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语档的采集、摄录、转写、注释、数字化、保存等工作,实现语档质量、语档利用等双重保障。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其采集和记录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词汇表、句子表(日常用句和语法例句)以及话语提纲。后期数字化濒危语言建档保护工作中,要搭建数据库和建档保护数字化平台,并严格参照规定流程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进行数字化建档保护工作,如档案出库管理,检查出库档案的完整性,详细登记《出库交接单》,确保交接工作中不出现失误;编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档案目录;扫描和图像处理;文件录入和档案高标准入库等。
3.6 重视人才,加强濒危语言建档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专业化的少數民族语言人才较为匮乏,而在田野调查、采访、记录、翻译等工作中,都离不开专业语言人才的支持。一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人才的培养,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办专业培训,吸纳当地适龄人员实际参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建档保护工作;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继续强化少数民族院校开办的语言类专业建设,相关政府机构还可以与少数民族院校共同开办教育项目,为少数民族语言抢救性保护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少数民族语言建档式保护专业能力的培养,部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工作人员在相关技能方面还有待熟练,包括语言资源加工、处理、开发利用等。[5]
4 结语
国家文化的建设与内容的丰富离不开语言系统的完善,而在新的语言保护体系下,需要提高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而资源建档则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要善于借鉴先进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保护的具体任务,依托完善的制度、数字化技术等实现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高效建档保护。
*基金:河南省社科联“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原文化外宣翻译史研究”(项目编号:SKL2020-1446)。
参考文献:
[1]周奉真,莫超.论非遗视域下语言与方言的地位及其保护传承[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02):33-39.
[2]张晓,戴旸.徽州方言建档保护策略探析[J].兰台世界,2021(01):99-102.
[3]白新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现象的生态学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20(06):128-135.
[4]罗蓉.人工智能助力濒危语言保护[J].科技中国,2020(12):34-35.
[5]陈子丹,黄燕玲.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研究[J].云南档案,2019(08):52-54+57.
(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来稿日期:20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