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视域下档案馆变革与发展研究论纲

2022-05-27 20:13陈忠海刘东斌吴雁平
档案管理 2022年3期

陈忠海 刘东斌 吴雁平

摘  要:为了推动新规划、新叙事和新阶段的综合档案馆建设,需要进一步开展档案馆变革与发展研究。基于新中国70余年综合档案馆的变革和发展实践,从理论、政策、技术和组织四个方面确定档案馆学科的研究重点和核心知识范畴,具体提出以档案利己性理论(档案属限制性使用信息)、档案与文献互转、档案有限性等为理论骨架,以新的档案法规体系、“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档案叙事常态化为政策依据,以档案信息收集、保存、鉴别、传播技术为重点工具,以档案主管部门、综合档案馆、档案鉴定委员会、档案室、档案学会、档案企业为组织体系的档案馆变革与发展研究论纲。论纲为构建具有中国学派风格的档案馆史、档案馆学和档案馆管理学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新档案馆学科;综合档案馆;档案理论;档案政策;档案技术;档案组织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Archives in the new planning, new narration and new stag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Based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Archives in New China for more than 70 years, the research focus and core knowledge category of Archives discipline are determin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ory, policy,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It is specifically proposed to take the Archives self-interest theory (Archives information belongs to restricted use in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Archives and literature, and the limitation of Archive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ake the new archival legal system and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Based on the national Archives development plan and the normalization of Archives narrative as the policy basis, take the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as the key tools, and take the administrative archival department, comprehensive Archives, archival appraisal committee, archival office, archival societies and archival enterprises a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for the research outline of Archive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outline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History, Archives Science and Archives Management with the style of Chinese school.

Keywords:  Archives discipline; Comprehensive archives; Archival theory; Archival policy; Archival technology; Archival organization.

“档案馆变革与发展研究”涉及档案馆史、档案馆学和档案馆管理学三个主要内容。档案馆史回答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重在过程。档案馆学回答什么是、为什么是、怎么才是的问题,重在认识。档案馆管理学回答收什么、如何收、管什么、如何管、用什么、如何用的问题,重在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档案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馆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着眼于新叙事,编修中国档案馆史实属必然。

机构改革后,地方档案主管部门与综合档案馆分设,综合档案馆成为独立法人,具备了作为档案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着眼于新阶段,重写档案馆学显得必要。

截至“十三五”末(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233个。其中,综合档案馆3341个,专门档案馆260个,部门档案馆133个,企业档案馆177个,省、部属事业单位档案馆322个。[1]其中综合档案馆占到档案馆总数的78.93%,是档案馆的主体。“十四五”期间,档案馆工作成为档案事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新规划,构建档案馆管理学变为必需。

本论纲整体上遵循“一条主线、两个方面、三个支柱、四个模块”的思路。

一条主线将中国叙事(新叙事)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两个方面即兼顾理论和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三個支柱即档案馆史、档案馆学、档案馆管理学。“一般而言,学科的发展需要三个支撑,即史的支撑、学理的支撑和实践的支撑。”[2]相应地,“档案馆变革与发展研究”包括三个支柱: 一是档案馆史,包括中国古代档案馆史、中国近现代档案馆史、新中国档案馆史、外国档案馆史等,重点是新中国档案馆史;二是档案馆学,涉及档案学理论、信息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重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馆创新性理论;三是档案馆管理学,包括近代以来档案馆建设发展实践和全球信息化不断迭代实践,重点是新中国70余年档案馆建设发展实践。C8FB247C-F2C8-4C2F-9E1C-6E39937553E7

四个模块即在档案馆史、档案馆学、档案馆管理学三个学科下均按理论、政策、技术和组织四个模块展开。理论指人们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解和论述,目的是指导实践。本论纲中的理论是指对档案馆事业产生影响的中外档案馆理论。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根据和准则。本论纲中的政策是指以档案法为依据,包括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等在内的系列规定。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公共或个体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简单地说,技术是为满足某种需求而使用的方法。本论纲所说的技术是指为实现档案安全保管与利用服务目标所使用的方法。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本论纲中的组织是指由档案主管部门、档案馆、档案鉴定委员会、档案室、档案学会、档案企业共同构成的,以收集、保管和提供档案利用服务为目的,具有共同目标,保持密切联系的系统。

档案馆史、档案馆学、档案馆管理学同属档案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各自又有不同的学科类属。

(1)档案馆史除属于档案学二级学科外,也属于史学二级学科,是档案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

(2)档案馆学除属于档案学二级学科外,也属于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二级学科,涉及如信息技术学、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是档案学与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3)档案馆管理学除属于档案学二级学科外,也属于管理学下行政管理学范畴,是档案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

就职属而言,档案馆史以研究和揭示档案馆的发生、发展和走向规律为目的;档案馆学以研究和揭示档案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以指导档案馆实践为目的;档案馆管理学以研究和揭示档案馆运行原理和规律,提高工作效能为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学科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范畴、新的任务和新的使命。

1 档案馆史

1.1 历史沿革。档案馆史是以研究和揭示档案馆的发生、发展和走向规律为目的的学科,回答什么是档案馆,档案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重点在于过程回溯。

档案馆是保存和提供利用档案的专门机构。新档案法第十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自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列入《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制度》的档案馆有国家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档案馆、科技事业档案馆六类。

档案馆,人们有意存放档案类信息记录物之所。档案馆古已有之,我国学者所编教材称西方古代档案管理机构为档案馆,称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为档案库,界定标准并不统一。近代档案馆发端于西方。我国近代档案馆的建立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5年10月,清室善后委员会利用清宫旧址建立起故宫博物院,设立文献部集中保存清宫档案文献。1927年文献部更名为掌故部,1928年扩大为文献馆。新中国成立之后,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档案馆和国家档案馆事业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国家档案局应该全面规划,逐步地在首都和各省区建立中央的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从1956年至1960年初,全国建立了15个省级档案馆,106个地(市)级档案馆,1509个县级档案馆,共计1630个档案馆,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全国各省、地(市)、县的初具规模的各级综合档案馆网络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档案馆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健康发展。1983年国家档案局颁布了专门的档案馆工作规则——《档案馆工作通则》。到1984年底,综合档案馆发展到2751个,进一步凸显了在我国档案事业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到202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233个,其中综合档案馆3341个,占到全部档案馆的78.93%,进一步巩固了综合档案馆在我国档案事业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1.2 理论演进。在中国档案馆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受外国档案馆理论的影响,如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档案鉴定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

1.3 政策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档案法规、规章、标准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国家档案局应该全面规划,逐步地在首都和各省区建立中央的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1983年国家档案局颁布了《档案馆工作通则》。1992年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发布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与布局方案》。1999年5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实施等。2000年之后的20年间,国家、部门、地方档案法规规章标准陆续颁布实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国性的档案法规体系。2020年6月20日,新档案法颁布,档案政策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4 技术迭代。自古至今,档案部门应用了各类各种技术,包括书写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技术、传播技术、保护技术、修复技术、存贮技术等。2000年之后,档案馆加速了技术迭代发展。

1.5 组织沿革。从古代档案馆、近代档案馆到现代档案馆,主要涉及从档案室到档案馆的发展、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性质、职能,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的性质、职能以及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

2 档案馆学

2.1 理论积累。中国档案馆学的构建应当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實践中去的原则,实事求是,从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现代档案馆近70年实践中总结提炼。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同时,构建中国档案馆学需要来自中国档案馆实践的自产理论(新叙事),特别是来自能够解答和解决档案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档案直接形成论、档案馆利用五定律、档案利己性理论(档案属限制性使用信息)、档案与文献互转理论、档案有限性理论[3]等。此外,构建中国档案馆学不能忽视国外理论的影响,应当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学习和吸收外国档案馆先进的理论。C8FB247C-F2C8-4C2F-9E1C-6E39937553E7

2.2 政策环境

2.2.1 新叙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1)站在新起点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迫切需要打造中国新叙事,需要在国际舞台以国际社会理解的方式讲述真实的中国,通过更广泛的人员往来及文化交流等,让更多国家普通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

(2)档案真实记载了“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和“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是中国新叙事的丰富资源。

(3)档案馆是永久保存“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和“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的场所。

(4)利用馆藏讲好中国故事是档案馆义不容辞的使命。

2.2.2 新阶段——以提升依法治馆水平为己任。(1)新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为综合档案馆依法治馆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新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档案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使档案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新档案法强调了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新《档案法》中多数涉及档案馆的条款实际上指的是综合档案馆。”[4]2016年版档案法中有11处使用了“档案馆”,在新档案法中则增至40处,增加了近3倍,具有强调档案馆主体地位的意味。

(3)“立之有主、收之有限、存之有期、用之有度、销之有据是2020版新修订的《档案法》规制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5]在学习贯彻落实新档案法的实践中,档案馆既要关注新的变化部分,更要重视那些不变的内容。

(4)“定原则、建组织、立制度、确规范、划范围”是一个完善档案法规规章时可供参考的思路。“‘定原则、建组织、立制度、确规范、划范围的思路以及具体的修改建议,能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及其他档案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修订提供启示和借鉴。”[6]也应当成为档案馆法规、规章和标准修订的参考。

2.2.3 新规划——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1)制定“五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确定“五年”发展目标。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档案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档案资源建设质量、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档案治理效能和管理现代化程度进入世界前列。”[7]

确定“五年”主要任务。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为:“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档案治理效能;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全面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深入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充分实现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深入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筑牢平安中国的档案安全防线;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管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档案科技创新,助力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档案人才培养,提升档案智力支撑能力;深入推进档案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8]

确定“五年”保障措施。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保障措施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经费保障;加强检查评估。”[9]

(2)贯彻落实“五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四个环节、四个关系。为了实现规划擘画的档案事业發展蓝图,从市、县两级档案局、档案馆贯彻落实规划实践出发,提出贯彻落实规划须扣紧“复盘”“落子行棋”“入段”“提点”四个环节,协调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长规划与短安排、行业规划与地方规划、档案局与档案馆四个关系的方法与策略。认为只有扣紧上述四个环节,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才能有效提升占档案事业主体90%以上的基层档案局、档案馆贯彻落实《规划》的能力,实现我国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10]

2.3 技术影响。技术要回答用什么做的问题。由于档案是限制使用的信息,因此现阶段档案技术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档案信息技术涉及的范围广、种类多,大致可以归为收集、存贮、鉴别和传播四大类。

2.3.1 档案信息收集技术。涉及档案信息的重要性、档案信息冗余度、档案信息等价性、档案信息交叉验证、档案信息的幸存者偏差等。

2.3.2 档案信息存贮技术。涉及档案信息压缩、档案信息压缩比与失真度、奥卡姆剃刀法则、最大熵原理等。

2.3.3 档案信息鉴别技术。涉及档案信息的信噪比、档案信息去噪、档案信息的互信息、档案信息条件熵、档案信息增益、档案信息的置信度、档案信息交叉熵等。

2.3.4 档案信息传播技术。涉及档案信息的信道、档案信息加密、档案信息趋势等。

2.4 组织变革。组织要回答谁来做的问题。

2.4.1 档案机构及其法定职能。(1)档案主管部门。新档案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档案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档案工作,负责全国档案事业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建立统一制度,实行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档案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管理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2)综合档案馆。新档案法第十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自分管范围内的档案。”

(3)档案鉴定委员会。新档案法对此没有要求,但却是落实新档案法规定的各项档案工作最重要的抓手。只有档案鉴定委员会得以成立,且运行良好,接收、划控、定限、开放、公布、销毁等工作才能真正一一落地,否则档案鉴定就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永远得不到落实。

(4)档案室。新档案法第九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确定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中央国家机关根据档案管理需要,在职责范围内指导本系统的档案业务工作。”C8FB247C-F2C8-4C2F-9E1C-6E39937553E7

(5)档案学会。新档案法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

(6)档案企业。新档案法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

2.4.2 档案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档案主管部门主导,综合档案馆为主体,档案鉴定委员会为核心,档案室为基础,档案学会协同,档案企业支持。

2.4.3 档案机构间的关系。档案机构间的关系是档案社会网络中重要的关系。“档案局馆合一体制实行已久,形成的惯性和影响不会随着一纸三定方案戛然而止。该惯性不仅对档案立法产生着影响,甚至可能影响着局馆分设的运行走向,其中地方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的关系与互动,是新旧体制转换中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核心问题。对此,不仅需要对档案事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馆、档案室等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同时也需要对档案管理学的许多内容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11]

2.4.4 档案机构面临的问题。(1)档案主管部门面临的问题。档案主管部门的身份问题、国家档案主管部门与同级综合档案馆的关系问题、地方档案主管部门对同级综合档案馆和档案室监督指导的问题。

(2)综合档案馆面临的问题。地方综合档案馆的身份的问题、地方综合档案馆与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室的关系问题、地方综合档案馆独立做好收管用的问题。

(3)档案鉴定委员会面临的问题。档案鉴定委员会面临的问题是从无到有,从临时到常设的问题。

在档案工作中有许多环节涉及不同程度、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的档案鉴定。2016年版档案法只有对鉴定工作的要求,没有规定实施这项工作的具体承担单位或者机构,而在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对此也是只字未提。因此,在修订档案法实施办法时,可以为接收、征集、划控、开放、公布、销毁等工作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档案鉴定委员会,并设立常设机构。

比如,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的职责,可以在四项职责之后添加(五)组织领导本级档案鉴定委员会,负责本级档案划控、归档、开放、公布及销毁等鉴定工作。

档案鉴定委员会应当由本级档案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主管、档案馆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主管、档案形成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业务主管,与档案内容相关的行业专家和档案专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

各级档案鉴定委员会可设立常设机构——档案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常设机构应设在档案馆,负责处理档案鉴定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同时,对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九条增加一款:(五)负责对本级所产生与保存档案的鉴定工作,参加上级档案鉴定委员会的工作。第十条增加一款:(五)负责对本级所产生与保存档案的鉴定工作,参加上级档案鉴定委员会的工作。第十一条增加一款:(四)负责对本馆接收保管范围内档案的鉴定工作,参加本级档案鉴定委员会的工作。

建议在中央档案馆设立国家档案鉴定委员会,统筹全国档案鉴定划控工作。[12]

(4)档案室面临的问题。档案室与地方综合档案馆的关系问题,行使档案鉴定权的问题。

(5)档案学会面临的问题。做好协同工作的问题。

(6)档案企业面临的问题。既做好支持档案馆发展的工作,又在支持档案馆发展的同时做好自身发展的问题。

4 档案馆管理学

档案馆管理学是以研究和揭示档案馆运行原理和规律为目的的学科,重点在于实践。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暂行工作条例》[13]在《档案工作》上发表,可以视为档案馆研究的首个成果。从研究文献的数量上看,60多年来,档案馆研究在整个档案研究中的占比一直不高,平均只有4.36%,最高时不过13.06%。从时间节点上看,整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机构改革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分布看,对国家档案馆事业主体综合档案馆(186篇)的研究,远不及笼统的档案馆(1510篇),也不及数字档案馆(873篇)、高校档案馆(276篇)、公共档案馆(271篇)的研究,只略高于档案界对图书馆(148篇)的研究。无论是规模与数量、内容与体系都与综合档案馆所处的重要地位、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

机构改革后,综合档案馆面临着一系列亟须系统性研究与着力解决的问题。比如,新体制下综合档案馆定位、性质、职能问题,综合档案馆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建设问题,综合档案馆与同级档案局、档案室、其他专業专门档案馆和下级综合档案馆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作为独立法人的综合档案馆运营、内部机构协调、业务开展、运行管理和安全保障问题,失去“局馆合一”便利的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问题,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问题,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问题,综合档案馆宣传、展览问题,综合档案馆从业者职业发展问题,等等。

3.1 理论突破

3.1.1 两个区别。(1)将学理档案的无限性与法理档案的有限性区别开来。在以往学术研究中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澄清和纠正。

①将研究中的抽象档案与档案馆、档案室保存的具体档案混为一谈。学术研究中的档案只是个抽象概念,是各类各种档案的高度概括,有着无限的适应性,也有着无尽的想象空间。而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馆、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却是具体的、有限的。

②将档案开放工作技术方法理想化。开放利用,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的差别。理论研究可以在假设或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资源条件均能满足。而在实际工作中,条件千差万别,资源并不总是够用。一些理论上的开放利用方法,特别是那些强调基层要使用高大上、技术先进的方法,其实很难落实落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出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就会更加实际、更为有效。

③通过调整和扩大归档范围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这一提议看似解决了档案利用多样性与档案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但违背了档案工作的基本规律。首先,档案不是图书期刊,不可能通过缺什么就进什么来填补缺“货”。其次,进馆档案有特定限制,要求将不进馆的档案列入移交范围,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具有实践操作性。最后,就算是扩大了一些范围,总不能有文必归,更不能有档必交,只要不全,就有可能在日后的提供利用工作中出现没有利用者所需档案的局面。C8FB247C-F2C8-4C2F-9E1C-6E39937553E7

(2)将档案的无限性与馆藏档案的有限性区别开来。有学者以为社会公众想查询的档案,档案馆一定会有。只要档案馆告诉查询者没有其所需的档案,就是搪塞,就是不想让其查阅。这是一种谬见。

①档案馆只接收档案,不制造档案,立档单位没交来的,档案馆自然不会有。

②档案馆不可能认识所有日后来档案馆查询档案的人,无法有意不接收与某个特定个人相关的档案,更何况无论是当时接收档案的人,还是现在提供服务的人,未必会知道何时何地何人会来本馆查询相关档案。

③一般情况下,档案馆不会存有与立档单位没有关系人员的档案。

3.1.2 三个统一。(1)将服务档案形成主体与服务非档案形成主体统一起来。在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实践中,立档单位可以随时查询本单位移交进馆的档案,但只限于本单位的档案。查阅非本单位的档案,需要征得其他立档单位的允许。

(2)将服务党政机关与服务社会公众统一起来。①有学者将档案馆服务党政机关与服务社会公众区别看待,割裂开来表述,甚至对立起来研究。认为党政机关查阅利用档案有着某些特权,可以想查什么就查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是一种误解。实际情况是,党政机关查询馆藏档案时,除了本单位的档案之外,与社会公众一样,未经立档单位的允许,就不可以随意查阅未开放的档案。

②社会公众只能查阅开放档案,不能查阅未开放档案,这是一种误解。只要符合档案法和其他法规规定的查询条件和要求,查询者是可以查阅尚未开放档案的,前提是所查询内容与查询者个人及家庭生产、生活权益相关。基层档案馆绝大部分的利用服务属于这一类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生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普遍开展。

(3)将服务人民群众与服务公民个人统一起来。

个别学者有意无意地将人民群众与某个公民个人混为一谈。人民群众是集合概念,并不特指某个个体。既不能以服务人民群众为由而拒绝为公民个人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也不可以将某些公民个人的特殊需求无限放大成人民群众的普遍需要。

3.2 政策规制。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館新馆开馆之际做出重要批示,强调:“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希望你们以此为新起点,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档案法,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特别是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是对全国档案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档案馆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从一个整体、两个部分、五个统一来理解重要批示的内涵。

一个整体,是指批示是一个有机整体。理解批示的精神内涵,需要树立以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为核心的整体观。为人民服务既是档案馆工作的宗旨,也是档案馆工作的目的,更是对档案馆工作的要求。

两个部分,是指“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与“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两部分。两个部分确定了档案工作做什么。可以理解为存量档案与增量档案,跨越历史与现实。这既是档案的时空范围,也是档案的内容范围。

五个统一,是指坚持存史资政育人相统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档相统一、保管与利用相统一、记录与留存相统一、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服务人民群众相统一。五个统一,紧扣“收”“管”“用”三个环节,明确了档案工作怎么做的问题。五个统一既是档案工作中的辩证法,也是档案工作中应有的方法论。

(1)存史、资政、育人相统一,阐明了档案工作的目的和意义。(2)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档相统一,强调了档案工作的原则。(3)存量档案保管与利用相统一,是“管”和“用”的统一。说的是在“管”和“用”两个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作用的环节,既不能将档案保管与档案利用对立起来,也不能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方面。(4)增量档案记录与留存相统一,是“收”和“存”的统一。说的是在“收”和“存”两个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作用的环节,既不能将归档范围与保存期限对立起来,也不能片面地强调其中一个方面。(5)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服务人民群众相统一,说的是两个服务对象的统一。既要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服务人民群众统一起来,也要将服务人民群众与服务公民个人统一起来。

4.3 技术应用。近20年来,档案馆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应当遵循信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技术的迭代,今天的先进技术明天就是过时技术。这种情况下,档案馆不应该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而应该成为旧技术的保存地。档案馆技术应用的重点是跳出技术迭代造成的档案信息迁移困境,重点关注各种技术在不同类型档案馆、不同类型档案、不同载体档案中的适用性、可靠性。主要涉及:(1)书写技术;(2)保真技术;(3)存贮技术;(4)迁移技术;(5)安防技术;(6)防害技术;(7)修复技术;(8)加密技术。

4.4 组织运行

4.4.1 处理好档案馆外部的关系。比如:(1)档案馆与档案主管部门的关系;(2)档案馆与档案室的关系;(3)档案馆与利用者的关系;(4)档案馆与学术机构的关系;(5)档案馆与服务企业的关系;(6)档案馆与其他层级档案馆的关系,等等。

4.4.2 处理好档案馆内部的关系。比如:(1)处理好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关系;(2)处理好安保部门与利用部门的关系;(3)处理好不同介质存贮的关系;(4)处理好馆内备份与异地备份的关系;(5)处理好技防与人防的关系;(6)处理好划控与鉴定的关系;(7)处理好开放与利用的关系;(8)处理好销毁与留存的关系,等等。

4.4.3 处理好档案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问题。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法律规制视域下中国档案工作规范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7ATQ012)的阶段性成果。C8FB247C-F2C8-4C2F-9E1C-6E39937553E7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020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一)[EB/OL].(2021-08-06)[2022-01-05]https://www.saac.gov.cn/daj/zhdt/202108/a9369544b1a6412994774ea0e5866881.shtml.

[2]庞井君,胡一峰.构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学论纲——以若干核心概念的辨析为中心[J].艺术百家,2016(06):11-18.

[3]注:(01):档案直接形成论,见刘东斌.档案直接形成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02):档案馆利用五定律,见刘东斌.档案馆利用五定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20.(03):档案利己性理论(档案属限制性使用信息),见吴雁平,梁艳丽,刘东斌,王红梅.档案利“己”性初探[J].档案管理,2020(03):31-34.(04):档案与文献互转理论,见吴雁平,刘东斌.档案?档案文献?文献档案的定义与辨析[J].档案,2020(09):4-11.(05):档案有限性理论,见①吴雁平,刘东斌.“立有主?收有限?存有期?用有度?销有据”——新修订《档案法》的规制解读[J].档案管理,2020(05):25-27,29.②魏斌,刘东斌,吴雁平.论法律规制下的档案“立有主”特征[J].档案,2021(04):4-11.③任琼辉,刘东斌,吴雁平.论法律规制下的档案“用有度”特征——新修订《档案法》的规制解读之二[J].档案管理,2021(01):7-11.④裴佳勇,刘东斌,吴雁平.论法律规制下的档案“销有据”特征——新修订《档案法》的规制解读[J].档案管理,2020(06):5-6.⑤常大伟,刘东斌,吴雁平.论法律规制下的档案“收有限”特征[J].档案,2021(05):11-17.⑥马双双,刘东斌,吴雁平.论法律规制下的档案“存有期”特征[J].档案,2021(06):4-12.

[4][6][12]陈忠海,吴雁平,刘东斌.定原则?建组织?立制度?确规范?划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修訂思路及修改建议[J].档案学研究,2021(04):55-61.

[5]吴雁平,刘东斌.“立有主?收有限?存有期?用有度?销有据”——新修订《档案法》的规制解读[J].档案管理,2020(05):25-27,29.

[7][8][9]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09)[2022-01-05]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10]刘东斌,吴雁平.基于主体实践的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方法与策略研究——以市县档案局档案馆贯彻《“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例[J].山西档案,2021(05):100-109.

[11]刘东斌.依法分设,局馆分设后局馆合一时代的惯性与影响——新旧体制转换地方同级档案局馆定位与关系研究之一[J].档案管理,2020(04):61-63.

[13]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暂行工作条例[J].档案工作,1953(10):23-24.

(作者单位:陈忠海,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刘东斌,濮阳市档案馆;吴雁平,开封市档案馆 来稿日期:2022-02-10)

机及倾向性研究——以国庆70周年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20,5(07):80-87.

[15]焦德武.从协商?对抗到参与式传播:媒介与社会建构[J].东南传播,2012(09):3-4.

[16]Mu Pp Idi S R.Media,Communication,Technology and Progressive Social Change:Exploring an Innovative Cross-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Using Complexity Theory[J].Asia Pacific Media Educator,2019,29(02):249-250.

[17]张莉.乡村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参与式传播运用探析[J].编辑之友,2020(12):42-49.

[18]左旼,修振,夏重华.城市形象的参与式传播研究——以济南为例[J].青年记者,2020(32):42-43.

[19]Current and future studies on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in Thailand[J].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7,38(01):68-73.

[20]Dhanraj A.Patil.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Approach for RD:Evidence from Two Grassroots CR Stations in Rural India[J].Asia-Pacific Journal of Rural Development,2019,29(01).     [21]胥秋童.游猎的空间,盗猎的观众:弹幕技术下中国民族舞剧的“参与式”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6(11):6-10.

[22]Lee Sang-hyun.A Study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Media Design to Enhance Corporate Brand Personality[J].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DESIGN CULTURE,2012,18(01).C8FB247C-F2C8-4C2F-9E1C-6E39937553E7

[23]張江珊,蔡非凡.参与式语境下档案信息公开传播创新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20(02):86-89.

[24]Park Deok-ran,Sagong Bok-hee.A Study on the User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Tools of National Archives Websites[J].Journal of Kore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ociety,2014,45(02).

[25]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J].档案学通讯,2002(02):43-46.

[26]杨光,奕窕.记录媒介演进与档案历史叙事的变迁[J].档案学通讯,2019(04):19-27.

[27]陈海玉,赵冉,彭金花.公众参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资源建设的行动分析模型[J].档案学研究,2020(05):75-82.

[28][38]苏君华,龙家庆.档案文化产品传播影响力研究——以档案编纂成果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8(04):35-40.

[29]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J].档案学研究,2006(03):13-16.

[30]“新中国70年,镇馆之宝70件”文物和档案故事网上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公示-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EB/OL][2021-05-12].http://www.cac.gov.cn/2019-11/13/c_1575177565859131.htm.

[31]孙振嘉,崔浩男,宋雪雁,邓君.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03):12-22.

[32][36][37]数据来源于国家档案局网站所公布2017?2018?2019年度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

[33]刘耿生,梁继红.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4-55.

[34]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

[35]沙敏.北京市近五年档案编研成果分析[J].北京档案,2018(07):27-29.

[39]周林兴.象征?意义与社会服务——档案馆微信平台传播影响力及前景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7(03):82-87.

[41]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省馆编研成果《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出版发行[EB/OL].[2021-02-07]http://www.dajs.gov.cn.

[42]肖妍.对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社会化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8(05):36-38.

[43]符慧芳,慈波.档案编研工作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浙江档案,2019(03):60-61.

[44]吴广平,向阳.档案工作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6.

[45]Deci E L ,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04):227-268.

[46]连志英,朱宏涛.参与式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新模式[J].档案学通讯,2018(04):59-64.

[47][49]龙家庆,聂云霞.数字记忆建构视域下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05):68-76.

[48]张飞.四川省档案馆召开档案编研工作座谈会[J].四川档案,2020(04):65.

[50]浙江省档案馆志愿者招募启事[EB/OL].[2021-05-06].http://www.zjda.gov.cn/.

[51]丁雪琰.中法档案馆文化创意服务比较分析[J].兰台世界,2020(11):79-82.

[52]陈建.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档案众包项目实践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9(06):72-78.

[53]省档案馆开启珍贵档案网络直播:馆藏“云”上见[EB/OL].[2021-05-06].https://baijiahao.baidu.com/.

[54][55]茅艳.基于聚合媒体的博物馆线上服务创新与实践——以苏州博物馆“再造·云课堂”为例[J].东南文化,2020(04):177-182.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来稿日期:2021-10-02)C8FB247C-F2C8-4C2F-9E1C-6E39937553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