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2-05-27 04:22赵风景张永敏李丽艳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践价值

赵风景 张永敏 李丽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观点进行了非常系统全面的论述,这也意味着这一观点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方向。从更为宏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角度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重要论述正是现阶段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理解和灵活运用。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论述的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主体论;二是人民评判论;三是人民宗旨论;四是人民福祉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实现统一的重要论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一种发展和创新。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需求、引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方向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观;理论意义;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022-0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定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工作开展和思想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调,而人民观则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紧密结合且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共同存在的一条价值观主线,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整个历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也被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实基准。这不仅是推动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结构

(一)人民主体论阐述

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各个维度都是需要重视的核心问题。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是人民主体论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论述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也非常显著地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历史地位和实践作用的充分肯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基于人民的实践活动而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之間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1]。正是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使得历史的全貌逐步发展完善,而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正是基于人民的实践而创造和引导的。基于此,要想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需要坚持历史观与主体观统一的原则,对人民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做到坚决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坚决拥护人民主体地位的崇高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民不仅是历史维度的主体,也是改革发展的主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正是顺应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所提出的一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党的主张与人民需求的高度统一,人民群众才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开展中重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只有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最后完成缔造历史、推动改革的伟大任务后,人民会成为历史成果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外,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支撑国家和社会精神层面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力量,在满足了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需要得到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从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方面分析,其既强调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服务主体,更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文化的缔造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完成[2]。

(二)人民评判论阐述

所谓的人民评判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强调人民是最终的评判者;二是强调人民在时代发展中阅卷人的重要角色;三是强调人民对政府和国家的监督作用。落到实处来讲,党的工作质量该由谁来评判、用什么标准评判是党的各项工作开展前期就应当明确的两个重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我们打好历史发展答卷和社会建设答卷的重要的阅卷人[3]。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的态度,也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只有源于人民群众的评判,才是最为真实有效且有血有肉的评判。基于此,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帮助人民解决问题,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落实人民美好的期待,并以此为主要目标开展各项工作。而人民监督作用的发挥,需要党以及各级政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人民的监督本着自觉接受的原则。从政治方面来讲,人民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典型政治优势。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中,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应坚持公开化、透明化的基本原则,加大廉政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使得人民群众与党的组织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互动、相互对话的稳定良好的关系状态,这也是激发人民运用集体力量和才智发挥好监督作用的重要措施。

(三)人民宗旨论

人民宗旨论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都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将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开展放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上,分别从教育、医疗、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方面入手实现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例如,在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宏观上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除此之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论强调,党的所有工作开展都需要以群众路线为基准和指导[4]。从具体实践的方面来讲,群众路线的坚持,既要表达主观意愿,又需要在实践行动中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因此,需要从群众路线的落实过程中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扫清不利于为人民服务的障碍,落实好群众路线的要求。通过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目标以行政机制的形式呈现。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也获得了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创新思路的重要契机。作为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人民在为人民服务目标实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养分和精神支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向人民群众积极求教询问,虚心向人民学习。最后,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人民满意”应当作为基本宗旨和原则,建立起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机构建设和组织机构完善过程中所追求的重点目标。服务型政府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一切需求提供服务,做好保障性工作。同时,政府机关也要做到为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用人民群众更加认同和配合的方式完成为人民服务的任务。

(四)人民福祉论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的愿望。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维度的美好,也包括精神维度的美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认识到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求的正确方向。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是这项工作开展的最根本原则。人民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与根本动力,只有不忘为人民的幸福不断奋斗、为人民的发展不断努力的珍贵初心,才能更好地明确自身在新时代的使命,才能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有方法地落实好为人民福祉不断奋斗的目标。回归到人民群众自身的角度来说,在为人民谋幸福时应当注重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定位为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二、习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价值分析

(一)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不仅具有时代性特色,在理论和实践维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相关论述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实现升华[5]。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的核心地位,这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理论”中,将人民的利益放在了一切工作开展的首位,强调要加强政府及基层干部与人民的联系紧密度,这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涵在新时代的进一步丰富,也体现出人民核心地位的重要思想。另外,在党的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新时期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在新时代的积极实践,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应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基本原则,这本身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人民服务的一条科学路径。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具有高度统一性。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发展是时代性的”正体现了两者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反映了这一思想对于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实践。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完成了对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内涵的丰富。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正是代表了新时期人民需求的一个重要论断,是对传统的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内涵的丰富。

其次,实现党的群众路线与工作方法的深化与创新。在新的理论和思想支持下,党的群众路线要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在完善和优化的基本原则下,实现相关工作的有效推进和开展。具体来说,虽然群众路线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有非常坚实的群众根基,但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形成于早期革命时期。当党情、国情、民情、世情不断发生变化时,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也必然需要同步实现创新和完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人民的本质地位[6],揭示了人民的本质与特征,这本身就是对群众路线基本内容结构的一种完善。而在创新方面,坚持群众路线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步转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种转变意味着党在理论与实践工作落实中都实现了自我革命、自我剖析。这种在改革和发展中能够自主完成完善和优化的状态正是对群众路线内涵的有效创新。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使得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能够坚持宏观上的明确方向,并且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找到科学的路径,使得党的群众路线走得更加深入、更加稳健。

(二)突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首先,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已经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渡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的创新发展。在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需要充分坚持的关键性思想,能够为具体工作的实践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即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分别从经济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多个方面着手推行。这一系列的工作开展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实践,而只有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观目标贯穿到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实践中,才能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的动力。

其次,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质上就是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实现,全面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这一实践工作落实开展的各个方面。中国梦是为人民谋幸福、帮助人民追求幸福的梦。只有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充分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做好各方面工作,才能为中国梦宏观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有效的动力,分别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入手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助力。而关于人民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力量和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人民也是中国梦实现后的享有者。从根本上来讲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服务的梦。

(三)引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方向

为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发展建设中的思想指导作用,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具有人民性的典型特征。基于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政治理论研究思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角度来观察,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将人民置于中心和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立论主体、研究对象以及发展的根本目标都在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论述体系,正是围绕着人民地位、人民立场的问题通过目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作出更进一步的完善和论述。对理论研究工作来讲,除了明确现阶段的研究方向,并且不断地深入开展研究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发展也需要逐步向纵深方向引导。在促进纵深发展的实践中,一方面要注重升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人民品格,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时代品格。

三、结语

综合分析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将人民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宗旨,通过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述的契合点。在具体的党和国家工作实践中,注重从多方面的实践维度入手实现人民利益的保障和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实践,为新时期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保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动力。

参考文献:

[1] 钱智勇,解斯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溯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39-43.

[2] 王晨.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J]. 求是,2020(13):11-13.

[3] 石云霞. 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4-12.

[4] 郇雷. 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整体性结构[J]. 理论学刊,2020(05):5-13.

[5] 李淑梅.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全面性及其践行路径[J]. 理论视野,2020(02):34-39.

[6] 杨兆山.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论述精髓探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37-43.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