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芹
虛拟社交背后的潜藏危机
人们常说:“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在社交软件高度普及的今天,令人们感到可怕的不是独处,而是没有手机没有Wi-Fi的独处。社交软件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你以为是你在主动选择社交软件,殊不知是它们控制了你的生活。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社交软件是一把新的网络“双刃剑”。青少年在学校里有校园社交,放学离校之后还有线上社交——相互浏览彼此的空间说说、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动态,这些方式渐渐打破了座位表框定的社交模式,让青少年得以“出圈”,和更多有趣的人建立联系,丰富个人的心理体验。然而,这又让青少年们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有所脱离。
你分得清什么是真的吗?
当线上插科打诨渐渐成为重要的社交方式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微妙的变化:近在眼前时哑口无言,低头用个ID就谈笑风生,很多复杂的心理行为习惯由此暴露出来。
同时,网络社交往往处于一种“摸不着”的虚拟状态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很多时候,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和在现实里的是不一样的,而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无法确认的真实身份又让交流带有一种神秘感和一定的隐患:你不知道眼前这位可爱的主播是不是在设套骗取你的私房钱,你不确定这个一直关心你日常起居的网友到底掌握了你多少隐私,你迟疑于那些似乎有些“狗血”的求助自白,犹豫要不要伸出援手……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交软件里也常有像bug(漏洞)一样的“暗礁”。
小编有话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电脑那头跟你互动的是不是一条狗。”网络的虚拟身份是坏人的伪装,也是你保护自己的面具,记住不要轻易将它取下。
网络暴力之痛
另外,便捷的社交媒体也让一些不道德、不规范的言行有了一个隐匿的场所。很多人披着看客的外衣,做着类似网络施暴的事情,与社交的精神价值背道而驰。
【案例】2018年,德阳的安女士在游泳时遭到一个13岁男孩的骚扰,安女士的丈夫看到后教训了男孩,男孩的家人随后带朋友在泳池浴室里对安女士进行殴打。男孩的家人事后把在泳池的冲突视频剪辑后发到微博上,并加以引导性的描述。视频传播之后,大量网民大肆责骂安女士及其丈夫。几天后,不堪舆论压力的安女士服药自杀身亡。
安女士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交媒体的悲剧,精心加工的诱导性信息一旦在社交软件上流出,那种连锁反应式的传播速度便可将当事人推向舆论深渊。安女士的事件并不是个例,社交媒体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负面事件,“键盘侠”在社交软件上逞一时口舌之快的评论往往正是这种恶性事件的“帮凶”。
小编有话说:真相容易被“伪正义卫士”亲手掩埋,所以冷静思考,客观谨慎地分析事实,才不至于受惑于背后黑手。
你了解社交软件的“阴谋”吗?
社交软件打着利用零碎时间的噱头,让人有一种在空余时间充实自己的错觉,实际上却占用了人们的大段时间。
社交软件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望和诱惑,点赞数、粉丝数、转发量这些都只是初级的诱惑形式,有些社交软件甚至以金钱为诱惑,吸引人们加入。拍个视频就有钱赚,转发就能得手机,坐在屏幕前动动嘴皮子就能有上万元收入……这些宣传容易让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迷失方向。
小编有话说:历经千磨万砺的珍珠流芳百世,而坐享其成的泡沫一吹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