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月光》中的诗意美

2022-05-27 23:10:38曾文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德彪西月光钢琴

曾文艺

内容摘要:德彪西是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最叫人熟知的就是他开拓的“印象主义”音乐,并在当时对音乐界产生了深远且浓厚的影响。“诗意”一词本意是指像诗句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在《月光》这首曲目里,德彪西意境之美的表达就像诗人用诗句所表达的美感那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文将《月光》一曲与“诗意”一词相结合,赏析《月光》这首曲目中呈现的诗意美。

关键词:德彪西 钢琴 月光 诗意美

德彪西作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虽说都能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印象主义的氛围,但他本人却并不喜欢“印象主义”这个词语。德彪西说他的音乐就是把五官所接收到的所有的印象转换为他能表达出的音乐。印象派的曲目在表达上相较于其他曲目的直接与奔放,会显得更加隐喻和委婉,更喜欢追寻一种神秘模糊且难以捉摸的细微的东西。大多给人一种飘渺的意境,带来如梦如幻的美感。聆听者们在倾听这样的音乐时都会有一种在梦中的感受,赏析这首《月光》就如同品味富有詩意化的诗句那样,朦胧飘逸却富有内在意蕴,因此,德彪西的《月光》与所谓的诗意之美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德彪西与印象派音乐

1.德彪西的人物历程

德彪西生于法国巴黎,从小就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不像莫扎特出生于音乐世家,德彪西的家庭以开小卖部为生,家中没有在音乐上造诣深远的人。由此可以得知,德彪西的音乐天赋不是通过耳濡目染产生的,也不是通过周遭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但他对音乐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家中没有任何人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也没有任何人是音乐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彪西迸发出的对音乐的足够热爱,得到了亲戚支持,他九岁开始跟随一位意大利钢琴家学习,但这位钢琴家并没有发现德彪西的音乐天赋,他的第一次钢琴学习便草草收场了,可是德彪西对音乐的热情依旧没有减弱,在一次父亲与从事音乐的工作者聊天时,他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二位老师,也是德彪西音乐生涯中重要的恩师与贵人——弗勒维尔夫人。由此,德彪西的第二次音乐学习开始展开,弗勒维尔夫人在音乐和文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她不仅是著名钢琴家肖邦的学生,还是著名诗人保罗·韦尔伦的岳母,在跟随弗勒维尔夫人的学习生涯中,德彪西在音乐和文学上都受益匪浅。在几年的学习后,德彪西成功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了系统的音乐学习。

2.印象派音乐的诞生

德彪西在1831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梅克夫人。梅克夫人无比热爱音乐,她的人脉十分广泛并且有着殷实的财力,资助过非常多的音乐家。梅克夫人发现德彪西对音乐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将他聘任为家庭教师,负责她子女的钢琴学习。在成为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师期间,德彪西曾多次与梅克夫人一家游览欧洲,到许多城市观光,这样的游历经历使得德彪西的眼界变得愈来愈广,对于音乐的认知与创造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启发。在游览过程中,他们来到了俄罗斯庄园并居住了许久,在此期间,德彪西了解到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并有幸认识了其重要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这次的相遇与交流也为印象派音乐的创立埋下了一粒特别的种子。几年后,德彪西认识了当时著名的女高音瓦妮耶夫人并与她相爱了,在瓦妮耶夫人的家中,德彪西不断地被当时流行的印象派画作吸引并影响,这也是为印象派音乐诞生而埋下的第二粒种子。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德彪西在不同的活动上受到不同领域的影响,比如瓦格纳的歌剧、印尼民族音乐形式等,逐渐为印象派音乐的诞生汇聚力量。而印象派音乐诞生前的质的飞跃是德彪西将新的创作作品与诗歌进行结合,在1890年德彪西加入了以“诗人之王”马拉美为主要人物的巴黎文艺沙龙,德彪西在沙龙活动中主要为诗歌进行谱曲,在活动期间,德彪西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彩纷呈的印象派音乐作品,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印象派音乐。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的爪哇哇美兰乐队演奏的音乐作品和东方国家展览厅时常播放的东方音乐、东方音乐的曲调和调式等因素为德彪西的创作给予新的灵感,他把东方音乐中的五声音阶与传统的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实践创作,最终开创了具有“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朗诵性”的法国音乐风格,也就是“印象派音乐”。由此,印象派音乐诞生。

二.《月光》的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月光》出自他创作的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乐章,又称《明月之光》,是他在意大利游览期间,对意大利北部贝加莫的风景尤为印象深刻,并且对贝加莫的月色流连忘返,便用细腻的和声语言与独特的音乐风格创造了这首曲目。罗曼·罗兰曾称德彪西为“伟大的梦境画家”,而《月光》正是这个朦胧梦境的作品体现。这首有着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双重色彩的乐曲,在一层又一层的旋律线条和和声进行中展现出一幅静谧的月夜时刻。德彪西既像罗曼·罗兰所称赞的那样是一个“梦境画家”之外,他还像一个“音乐诗人”,将许多细腻柔美的内心情感像诗人笔下那样,诗意化的表达出来,他的这首《月光》,无论是客观的景色还是主观的内心情感,都将“诗意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首作品是德彪西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转向印象主义风格过程中的一首过渡曲目。整首曲目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乐段的主题运用的是有表情的行板,整体节奏是舒缓的,开头旋律如同傍晚刚浮出的月亮缓慢进入,让人眼前浮现出走在一条空旷大道上,月光从树梢间泻下的景象,一种淡淡的静谧之美油然而生。随后出现了自由速度节奏的插曲部分,就好似微风吹过,星星点点的光斑随着树叶的晃动也开始轻柔的摆动起来。第二乐段相较于第一乐段,速度节奏更加轻快明朗,左手是连贯的分解和弦,右手的旋律则出现了很多短小的乐句,左手的分解和弦就如同傍晚的微风带给人的感受——柔和、轻盈,第二部分带来的意境就像是月亮从重重叠叠的云层中逐渐清晰,一种“皓月当空”的意境出现,就像诗人常常喜欢借月抒情,月色的描绘无论是在诗词中还是音乐作品中,都是带来美感的美好事物。值得一提的是,中段的音乐风格与第一段和第三段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分解和弦的速度逐渐加快,踏板也频繁开始出现,使得音乐色彩更加的饱满,上声部的旋律线条也在上升的音乐氛围中突显出来。最后,上声部的主要线条愈来愈清晰,速度开始变快,情绪也开始激昂起来,好似月亮终于从厚重的云层中冲破出来,明亮的月色照耀着每一处地面,分解和弦的不断涌动加之速度情绪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中段轻快活泼的音乐风格。第三个乐段是整首曲目的尾声,音乐风格又回到了第一乐段的音乐效果,整体的旋律线条开始变得平静,分解和弦呈现出幽静的氛围,节奏也恢复了开头的平静,琶音衬托着轻盈的主旋律,整体的音乐氛围回到了刚开始的安静祥和,聆听者们的情绪也随之慢慢安静下来,逐渐再现开头的柔美、轻盈的意境,并在渐渐变缓的分解和弦中结束整首曲目。

三.《月光》诗意美的具体体现

1.《月光》的线条美

乐曲的旋律线条并没有过多的起伏,整首曲子听起来非常之平和,旋律从右手逐渐过渡到左手,除了几处情绪稍微有些许高涨外,其他时候都无比恬静温柔。整首曲子的线条呈现除了右手的旋律起伏之外,尤为添彩的还有左手的和声添置,和声的应用使得曲目的旋律线条更加的饱满并富有色彩,从三度和弦到四度五度和弦,弹奏出的音响效果逐渐递增,和声效果愈来愈浓厚,并且逐渐和清晰的高音部分的旋律走向相适应,使得情绪更加饱满,更能呈现出月光下空灵清透的氛围。这首作品的旋律线条的呈现还体现在德彪西使用了小间距三度环绕式的旋律进行方式,使得曲目听起来非常的平静慵懒,并且多声部旋律的运用使得整首作品更加具有音乐层次感,形成更加鲜明的旋律线条美,将曲目想要呈现的意境用旋律来回交替的更加清晰。

2.《月光》的节奏美

整首曲目的节奏一直处于平缓的状态中,但却不失丰富的节奏内涵。德彪西善于运用弱起小节,在这首《月光》中,有许多的二连音和三连音,这些连音的重叠使用使得曲目的节奏和线条更加有层次,如同月光下的涓涓细流从身旁缓慢流过,除了这些非均衡性的二连音和三连音之外,德彪西还运用了许多不协和和弦,在较缓慢的节奏中带来了许多有趣的音响色彩,还有左手许多分解和弦的出现,通过琶音的弹奏使得左手伴奏与右手的旋律相呼应,如同月光轻柔的洒在湖面上,点点星光,在水波的荡漾下显得格外灵动,这样不同的音乐节奏相加,增强了乐曲的色彩与律动,将静态的景色用音乐节奏描绘的更加鲜活。

3.《月光》的意境美

《月光》描绘的是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对意大利北部贝加莫的自然景观,尤其被贝加莫夜间的月下景色所深深吸引,由此创作了这首令人惊叹的《月光》。从变化莫测的节奏上可以看出,这首曲目同样受到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但德彪西本人并没有特意将这首曲子加以更多的诠释,可每每听完这首曲子,所有月光下的意境似乎都在从每一个音符间迸发出来,形成一幅鲜明灵动的月色美景,仿佛自己就在那朦胧的月色下。虽然德彪西并未给这首曲子给予过多的内涵,乐曲的名字——《月光》二字也十分言简意赅,但在听完整首曲目时,人们都不得不被这首曲子带入到德彪西的“月光”场景里去,曲目本身的意境也如同微风般拂面而来,就好似自己就在一片重重叠叠的森林中,远方是高山环绕,近处有涓涓细流,站在一棵大树下,月光透过树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树影,渲染出神秘且唯美的景象。无论是弹奏者还是倾听者,在弹奏或是倾听这首曲子时,都会跟随旋律和声的进行逐渐进入到德彪西描绘的那幅月色之下,静静的伫立其中,感受月夜之美。

四.《月光》诗意美之下的演奏分析

这首作品大多给人一种飘渺的意境,聆听者听到这首曲子都有一种在梦里行走的感觉。作为一首较舒缓的曲子,在演奏技术上的要求并不太高,手指的跑动也不太多,主要还是在音色的处理以及曲目的情绪理解上,对于这样一首有诗意有意境的曲目来说,演奏者应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一首娓娓道来的曲目,至始至终都应该保证肩膀到手腕都是“放松”的状态,但这种放松不是指的整个人处于一种松散无力的状态,而是触键感觉上是放松的。例如曲子右手第一个旋律音的音响效果就应是清透明亮的,因此,在肩膀和手臂放松的前提下,需稍微的将手指的关节撑住,这样才能使得手指下键时的音色是有质量的,在演奏时需要将力量往下沉,感受力度从肩膀到手臂手腕再到指尖,将力量与旋律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有控制的将每一组旋律弹清楚,并且将每一组旋律的表达如讲话般娓娓道来,让旋律通过指尖的触键方式,清晰的“提”出来,从而将曲目中想要表达出的柔美与细腻尽可能通过手指的控制做到弹奏者的内心所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首曲目中,一定不能用过多的力量去敲击键盘,应该让手指尽量贴键,减少多余的弹奏动作,让声音直接从指尖流出,弹奏时只需将力量弹到底即可,无需使用再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情绪氛围较细腻的曲目除了手指需要较深厚的控制力外,踏板也是在演奏中将曲目的“诗意”渲染出来的关键,还应将钢琴踏板处理的非常细腻准确,做到每一组的音乐旋律不浑浊的同时,将旋律线条的意境之美表达出来。在乐曲的开头部分,建议弹奏者使用弱音踏板,将旋律慢慢的引出来,并在之后根据曲目的情绪要求,灵活的对踏板进行切换,但在使用踏板时,应保持整体的连贯性,乐句与乐句之间既要用踏板分离的清晰又要做到音乐语句上的连贯,因而在踩踏板时就要掌握起落的时间,恰到好处的踏板切换才能将乐句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尤其注意切换踏板时不能留有过多的踏板空隙,这样会使得音乐句子断开,从而曲目意境丢失。

德彪西善于运用独具个性的音乐表达方式,从而带来了印象派音乐,他不仅是个音乐家,更像是一个音乐诗人,将许多难以表达的尤为细腻的情感用音乐谱写出来,使得许多静态的景象通过他的音乐语言编织,让倾听者跟随着他谱写的音符展开自己的音乐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不断变化的灵动的动态意象,聆听《月光》时让人犹如进入梦境般的朦胧飘渺,虽说德彪西并没有赋予《月光》过多的情感和意义,但是也正因如此,包裹着浓浓的诗意的音乐线条在时间的打磨下,意境和意义竟显得尤其珍贵美好,因而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尚雅琼.月色朦胧——浅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J].黄河之声,2018,(13):69.

[2]蒋传星.谈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以《月光》为例[J].黄河之声,2019,(17):25.

[3]孫婧祎.德彪西钢琴曲《月光》中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J].戏剧之家,2021,(05):81-82.

[4]曲海洋,邹熹慧.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中的朦胧写意美[J].黄河之声,2021,(08):78-80.

[5]王怡菲.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分析——以钢琴曲《月光》为例[J].黄河之声,2021,(10):40-42.

[6]王小炜.论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J].黄河之声,2021,(02):38-41+49.

[7]张明仪.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的音乐创作风格[J].戏剧之家,2021,(28):58-59.

[8]刘致畅.德彪西《月光》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研究[J].北极光,2019,(10):44-45.

[9]李晓琳.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J].北方音乐,2020,(06):79+81.

[10]谷倩.试析德彪西《月光》的演奏[J].钢琴艺术,2019,(04):33-37.

[11]丁大水.德彪西《月光》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要意[J].齐鲁艺苑,2012,(02):42-44.

[12]张甜甜.谈德彪西《月光》音乐审美特征与演奏[J].黄河之声,2007,(05):54-55.

猜你喜欢
德彪西月光钢琴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月光改变了我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11-27 05:47:46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纸钢琴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6
钢琴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23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