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普通人物的抗争精神

2022-05-27 23:10:38石经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路遥

石经纬

内容摘要:本文从路遥的作品出发,以《平凡的世界》为主,找寻其中具有抗争精神的普通人物。从宿命意识和与命运抗争两方面入手,分析路遥作品中普通人物的奋斗历程,探究他们身上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其对当下仍有深刻的启示与教育意义。路遥作品中的抗争精神能够唤起人们自身奋斗意识的觉醒,引起共鸣和思考,学会终身奋斗。

关键词:路遥 《平凡的世界》 普通人物 宿命意识 抗争精神

普通人物指现实社会中没有影响力、地位不高的普通人,他们处于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底层,在社会构成中占大多数。尽管普通人物在社会中不占少数,但社会给与的关注度却相对缺乏。在小说中往往以烘托主要人物或大人物的边缘次要人物登场,或以精神世界的被压迫被扭曲的形象来展现作品的批判性。但路遥的作品不同,他关注到普通人物的真实生存状况,聚焦普通人物面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如果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与社会结构的症结紧密的交织,那路遥笔下的普通人物就是新的时代与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写照。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奋斗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幸福,作为普通的普通人物更是应去努力奋斗。奋斗贯穿路遥笔下人物的一生,这些普通人物穷其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做出奋斗。正如普通大众对生命坎坷的态度,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曾去信孙兰香: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①。路遥作品中普通人物的魅力在于面对困境的抗争奋斗。虽然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人生命运的华丽转身,但在这一过程中其灵魂得到了升华。路遥正是透过不断塑造这种富有抗争精神的普通人物形象,从而对一个时代的精神进行了雕塑。

一.宿命意识下的普通人物

宿命意识指人自觉意识到面临了一种超乎其身力量的对象或一种其所无法解决的困境,使他因此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了一种对于冥冥中的神秘力量的猜测。在路遥的笔下便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识到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但他们没有妥协,而是在苦难中生存、抗争、奋斗。宿命意识易使人处在一种困惑的状态之中,路遥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宿命意识并不是对宿命论的宣扬,而是借助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悲剧命运的人物能让读者发掘社会、人生的深刻涵义,同时在作品中获得对社会以及人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因为路遥在农村中长大,所以无论是《平凡的世界》,或是《人生》,还是《在困难的日子里》,其作品都带有一股“泥土”的生活气息。其笔下的普通人物总是从农村开始出发,书写他们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展开的一系列奋斗历程,他们与自己的命运抗争,向命运发出挑战。然而很多普通人物的一生终究归属平凡,从结果看其人生命运并无多大转变,然而那艰难奋斗的历程才是最大意义所在,宿命论正是意在书写对命运的不妥协。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孙玉厚虽然没有大篇幅的描写,但他的奋斗历程十分具有代表性。孙玉厚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和五岁的弟弟孙玉亭及母亲相依为命。在旧社会,女人不兴出门,于是养家事情都落在了孙玉厚的身上,他在周围村庄揽工或给商行翻山越岭吆牲灵来赚钱。孙玉厚的抗争精神表现于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已无法达成这个目标。于是他做出了一件在庄稼人中很有气魄的事情,供他弟弟孙玉亭上学。如果能把弟弟玉亭供成个人物,他一辈子的辛苦也值得了。虽然最后玉亭没有读出多大的出息,可玉厚一直是一个不怕困苦,勇于打破常规去改变现状的农民。不论最后成功与否,孙玉厚身上所具有的正是一个平凡人、一个普通人物对命运的抗争。这种抗争不是宏大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而是平凡的、发生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就如孙玉厚凭一人之力养活全家,咬着牙供弟弟读完书,为弟弟办婚礼还钱。虽然他没有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但他有自己的目标,有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即使他也知道再怎么努力这辈子也摆脱不了自己是个穷人的事实,但他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知道只有奋斗才会换来收获。

宿命意识不是一个贬义词,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面临着这一境况。宿命论的重点不在于认清自己的宿命,而在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要有奋斗的觉悟,不妥协才是应该从中看到的。在希腊神话《西西佛斯推石上山》中,西西佛斯因遭神谴周而复始的推石上山。这看起来是一个悲剧故事,但从象征层面来看,推石是日常人生,人类就是西西佛斯。义务、使命、职责、期限、信仰、金钱、家庭等,无不是“大石”的组成之一。生命的行程因为负重而有了质量和意义,而生命的意义正体现在这永无休止的奋斗上。关于宿命论在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中有着重的体现,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时,知道可以重获光明的药方是虚幻时,便怀念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快乐,他想起师傅临终时的话语“记住,人的命运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②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命若琴弦》里的拉紧琴弦就是路遥笔下的奋斗,那盲眼的琴师便是路遥故事下的苦难生活。有目标、有奋斗,才能在苦难中生存,结果不是奋斗的最终目的,那努力过的过程,会给自己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二.普通人物对“命运”的抗争

路遥总是把笔下的普通人物描写的异常艰苦,他们在与苦难斗争,在与命运搏斗,其作品中充斥着强烈的“抗争”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然而回頭再看,过去的苦难都会成为人生宝贵的经历,这也是路遥通过作品向读者传达的思想。那些“抗争者”们在困境中保持倔强,不屈于自己的命运,顽强的勇往直前,他们始终相信在前方会有光明。我们不应回避苦难,而应选择面对它,打败它,与其抗争的经历会让我们进一步成。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成长注定要历经苦难,这也会使我们积极面对人生。

以《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为例,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奋斗之路。在县立高中,因为家里贫穷的原因他连最便宜的丙菜也吃不起,只能吃焦黑的高粱面馍。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上学如此艰难的少平却很高兴,因为他终于从乡圪垯走到了一个大世界。在这里少平找到了他的精神食粮:书,这也是此后他与其他大多数乡下人不同的原因所在。毕业后少平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打拼奋斗。不甘于当农民的他自立意识已经觉醒,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番思虑后少平离开家乡,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奋斗之路,去黄原城打拼。在黄原城孙少平做起了小工,后又因机遇,到铜城当矿工,他的奋斗之路开始渐有起色。少平从未甘于现状,有了稳定工作后,又给自己下定新目标:一边下井干活一边开始重学数理化,将来报考煤炭技术学校。然而命运没有让少平的生活就这样趋于平静,他的女朋友田晓霞在洪水中丧生。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的短促,既然活着就应好好地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于是少平开始像往日一样生活,在短暂的伤痛后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当中。在《平凡的世界》末尾,少平在矿伤后留下了一道伤疤,伤愈后的他继续选择回到了矿上,因为他离不开其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这里是他奋斗的证明,也是属于他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都是从一无所有开始,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能与别人作比较的只有自己愿意吃苦奋斗的精神,少安通过不断的劳动奋斗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摆脱了庄稼人的命运。孙少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更加强烈的抗争精神,他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的命运做抗争。孙少平的生活总是充满苦难,但其始终贯彻越挫越勇的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他在一次次站的更高、更远之后,最终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工人。二人不同的经历有着相同的启示,就是面对不公遭遇,面对天生与他人不同的家庭背景,我们都可以勇敢面对,鼓起勇气与自己的命运对抗。人人都不应放弃理想,苦难不应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而是通往胜利的垫脚石。孙少平面对贫穷的家世,面对困难的生活,面对危险的工作,他都选择奋斗,因为他一直相信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来收获成功。

孙少平与鲁迅《过客》中的过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过客是一个勇往直前、顽强的战斗者,尽管他衣履破碎,但在困顿中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倒退也没有出路。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③,决不走回头路。过客与少平有着同样的苦难境况,他们的精神是不屈服于当下的物质的,他们都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有着远大的目标追求,不会被命运所打败,他们身上闪现出的是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过客》作于五四运功之后,当时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残酷的斗争面前消极退隐,而部分文人则投向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敌人,成为资产阶级右冀,此时的鲁迅则不倦地寻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坚持前进,反对倒退,故作此文以记录这一历程,也以文中“过客”为自己的精神画像,予以自勉。《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对改革初期农村青年人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口号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在这一历史转换的关键时期,随着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历史转换,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都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心理结构也在发生新的变动,作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农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这种变动和冲击的力量,他们开始对自己生活的乡村世界产生不满与怀疑,而对具有现代文明诱惑的都市产生强烈的向往。尽管《过客》与《平凡的世界》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有相同的抗争主题,他们都是需要通过奋斗去打拼出一片新天地,过客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但又深感孤独和茫然的战斗者的形象。他在死寂荒凉的旷野中,在充满荆棘和黑暗的路上,衣衫破碎,赤足烂鞋,脚伤严重,乱发黑须,目光阴沉,孤身一人,艰难的长途跋涉与探索,已使他困顿至极,但他仍然挣扎前行,他到了小木屋前,本可休息一下;他接受了小女孩的水喝,感到“少有的好意”,老翁也劝他停下或者回去。在停下、回去或者前进的抉择中,他选择了前进。哪怕自己已困顿不堪,明知前面是坟,坟以后是什么也不知道,而且料不定自己能否走完,他也要走過去。在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在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的身份流动中彰显了实现进城理想的种种努力与尝试。在过客与孙少平身上都有着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敢于突破自我,两部作品有着相通的主题思想:反抗绝望。

综上,路遥作品中的普通人物总是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他们敢于吃苦,勇于奋斗,这些鲜明的奋斗者形象能给人强烈的震撼。奋斗是抗争精神的直观体现。在路遥作品中哪怕一个人的条件好到一生不愁,但不奋斗的人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奋斗始终离不开生活,路遥用自己的作品在告诉我们应该用奋斗走完自己的一生。学会终身奋斗,在苦难中成长,最终“进化”成为更好的人。其笔下无论是从小到大撑起一家人的孙少安,从双水村一步一步走到铜城的孙少平,还是努力考上大学当上记者的田晓霞,他们都用自己的经历向读者诉说着奋斗的重要性。在路遥笔下也有反面的人物形象: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的王满银,靠关系找上工作后飘飘然的高加林。路遥用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形象传递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奋斗是一种美好品质。在路遥的作品中可以见到只要生活没有停滞,就得继续奋斗,奋斗永无终点。孙少安从生产队长到开办砖窑,再到建设砖厂,一直在朝着更美好的生活奋斗。少平同样如此,从高中毕业到担任教师,再到小工,最后到矿工,即便故事走到了结尾,但我们知道他的奋斗之路不会停下。路遥用他笔下普通人物们的奋斗历程激励着我们平凡人也应向他们一般,生活不息,奋斗不止。时代在变迁,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路遥笔下的生活已经有所不同,但其思想不会过时。面对人生困境,路遥用自己的作品向我们书写了应如何与其抗争。在路遥作品中应看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普通人物们正是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才会有远大抱负,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觉悟。拥有正确的思想、正面的追求、积极的目标,才能书写出奋斗。

路遥笔下故事的主人公总是离不开一些悲剧因素,他们在与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不向“宿命”屈服。作者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奋斗不是一件难事,艰难的处境不是不奋斗的理由。路遥笔下普通人物们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着良好的思想觉悟,同时有目标指引自己。我们应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成功的人物并不是偶然的结果,他们不仅有能吃苦的身体,还有不屈的意志,有时往往精神的力量更加重要,只有一直保持奋斗的人生,才是发光发亮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史铁生.命若琴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杨丽华.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08.

[5]唐歆瑜.路遥笔下农村青年的艰难人生探寻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0.

注 释

①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326.

②史铁生.命若琴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③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平凡的世界路遥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4
写给远去的路遥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
《平凡的世界》富有生命力的美学价值
综艺报(2016年19期)2016-11-26 08:08:36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苦难意识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评析
路遥作品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平凡的世界》(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环球时报(2015-03-25)2015-03-25 15: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