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心怡
内容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分析书中所刻画的三种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秀外慧中的完美妻子;一类是蛮横无理的泼辣悍妇;还有一类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并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进步女性形象与封建男权意识的冲突,认识到封建纲常伦理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封建社会男权意识对女性的审视。蒲松龄笔下的女性相比于男性而言更能勇敢的追求自由的恋爱和幸福的婚姻,有着丰富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进步的女性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消解了封建的男权意识。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封建男权意识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时期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创作的志怪小说集,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该书共包含短篇小说491篇,其中故事主人公为女性的超过了百篇,总共涉及了两百多位女性角色。这些女性大部分是幻化成人形的神仙鬼怪,其中以狐类、鬼类居多,少部分则是真实的凡俗女子。
《聊斋志异》是一门艺术,塑造了丰富鲜活的女子群体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秀外慧中、忠贞不二的红颜知己,是男性心中所向往的完美妻子;一类是泼辣凶悍、蛮横无理的悍妇,为男性所不能容忍;还有一类是巾帼不让须眉,拥有自我意识的进步女性,拥有堪比男子的才能。这些女性个性鲜明,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蒲松龄在男权社会中先进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她们勇敢表达自己欲望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恋爱以及婚姻,拥有着丰富而卓越的才华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她们相较于封建社会传统女性更具有进步性,这些女性形象虽未完全摆脱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和封建社会男权意识的审视,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男权意识进行了冲击和消解。
一.《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分析
1.秀外慧中的完美妻子——以《红玉》为例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大部分女性不仅善良美丽,而且个性独立,敢于大胆追求幸福。这类狐、鬼、仙大多钟情于怀才不遇、家徒四壁的失意书生,一旦爱上后便义无反顾,忠贞不二。她们不仅温柔多情,善解人意,是落魄书生们的红颜知己,同时她们神通广大,精明能干,能够拯救书生于困顿的生活之中,并且助他们仕途通达,子孙满堂。这类女性形象被作者赋予了一切女性的美好品质,是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妻子”,同时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在《红玉》中,冯相如在一个月夜“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自此邂逅狐女红玉,并“与订永好”、“夜夜往来,约半年许”。红玉敢于翻越墙头,主动对冯相如表达爱意,追求自由爱情,这是对传统女性的一大超越。此等置戒律清规于不顾之举自然遭到了冯翁的强烈反对,冯翁所坚持的封建礼教与红玉所追求的自由恋爱也成为冯相如需要面对的矛盾。在此处,作者肯定了冯翁之举,并以红玉的退出解决了此矛盾。这反映出了作者的局限性,即他从思想上就认为而红玉和冯相如的自由恋爱是不合理法的。在被拆散后,红玉不仅没有失恋后的伤感,反而拿出四十两银钱,为冯相如另娶得“佳偶”卫氏女。此后,在冯相如家破人亡时,红玉又挺身相救,最终与他结为夫妻,并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冯相如創造了富足的生活。
在作者的笔下,红玉是为了男性鞠躬尽瘁不求回报的工具。类似的例子还有为母报恩而嫁给傻子的小崔,低眉顺眼终得公婆认可的聂小倩。她们缺乏自我,无私奉献了一切,其所作所为皆是为自己的心上人服务,这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者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漠视。蒲松龄仅打造了一系列男性眼中的完美女性形象,而没有探究女性的真正需求,以红玉为代表的这类“完美妻子”虽为追求爱情而与当时的封建势力斗争,这一点是有别于传统女性的,但她们一切美好品质德行都是为了所钟情的男人而服务和存活,“女性附属化”的实质并未发生改变。
2.蛮横无理的泼辣悍妇——以《江城》为例
除了上述一类男性眼中“完美女性”之外,作者还创造了一类男性所难以容忍的女性。在作者的笔下,她们是自私自利、阴险歹毒的泼辣悍妇,几乎集女性所有恶德于一身。她们以自我为中心,嚣张跋扈,一反父权制社会传统女性的柔弱形象,无视男性构建的话语体系,挑战男性权威,企图掌控话语权,因此历来都遭到男性作者的厌恶。
悍妇形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从社会原因看来,明清之际,女性地位远低于男性的状况虽然并未发生改变,但由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女性同样开始参与社会生产,尤其是在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女子的收入甚至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加之此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自然无可避免地导致女性开始追求尊严地位和家庭话语权,而这种追求恰恰是对封建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极大挑战。男性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由此产生,也就导致了文人笔下所谓悍妇的产生。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毫不掩饰地对这一类女性的厌恶,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夸张式的描写。
以《江城》为例,江城拥有娇好的容貌,但行事恶毒跋扈,她善妒,目无尊长,无端打骂侍女,虐待丈夫,以践踏男性尊严为乐,是家中的主宰。蒲松龄夸张地描述江城恶毒的一面,并赋予了她超乎寻常的恶。例如,在她训斥丈夫时,只要他稍微反驳,江城就将其扫地出门,让丈夫“抱膝宿檐下”“其初,长跪犹可以解;渐至屈膝无灵,而丈夫益苦也”;因丈夫与婢女说话,江城便怀疑他们私通,“已而缚生及婢,以绣剪剪腹间肉互补之”;她光着脚把饼踩碎,并且命令丈夫吃下去……诸如此类,蒲松龄以夸张的叙述方式,将江城打造成了丧心病狂、令人生厌的悍妇,这也体现了男性作者对此类女性试图掌控话语权、挑战男权地位行为的深深厌恶。让人们对这类女性产生反感之情,也是作者维护封建社会男性权威的手段之一。
这类蔑视男性权威的悍妇,其结局往往是悲惨的。如《马介甫》中的尹式“久无所归,依群乞以食”,《阎王》中的嫂子最终涕泗流离而哀鸣曰:“吾不敢矣!”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他对这类觉醒了女性意识,试图挑战男子权威的“悍妇”持批判态度,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她们的恶行,给她们安排了悲惨结局,并呼吁回归传统的“以男子为尊”的社会秩序,以期对拥有反抗意识的女性产生教化作用。书中的悍妇角色虽蛮横恶毒,但最后都难以逃脱封建纲常的压迫。在《聊斋志异》中,这些故事的结局都是妒妇痛改前非,从此恪守三从四德,被男性所掌控,在家相夫教子,为丈夫纳妾。作者将她们从“悍妇”改造成“贤妇”,显示了作为男性的心理需求。关于悍妇形象的刻画,以及女性试图树立权威、打击压迫男性的情节设置,实则都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男性权威而服务。
3.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以《颜氏》为例
在书中,这类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既是“完美女性”的体现,也象征了女性形象的进步性。她们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拥有超越男子的能力和自我的意识。《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大量女强人形象,蒲松龄高度赞扬了这类女性,并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她们的才能。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角度看来,她们依然生活在男权社会的束缚下,并没有摆脱男权意识的审视。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受到压迫的女性开始走出深闺,参与社会生产。此时期的时代思潮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明代哲学家们大力抨击理学,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并强调女性的才能,进步的女性观得到了充分发展。
《颜氏》中的颜氏生性聪慧,出嫁后,她的丈夫参加科举屡次落第,她先督促其学习,后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起考试,结果丈夫依然落第,而颜氏高中进士。顏氏做官颇有政绩,并最终“迁河南道掌印御史,富埒王侯”。这个故事中,颜氏像男子一样考中进士,治理国家,并政绩卓著。类似的例子还有为父报仇的商三官、经商有方的赵小二。表面上,这类女强人的所作所为挑战了男权社会,证明了许多事女人也有能力去做,并且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好。实际上,这些故事体现了男权社会制定的规则对女性所施加的禁锢。
因为身为女性,颜氏参加科举考试只能易装而行,并在做官后仍不能暴露自己的女性身份,这反映了女子即使拥有超越男子的才能,也只能作为男子去发挥。作者笔下的这类进步女性,最终仍然难以逃离封建男权的束缚,既体现了女性的进步,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悲哀。
二.《聊斋志异》进步女性形象对封建男权的冲击和消解
虽然说《聊斋志异》中很多女性形象与封建男权意识存在冲突,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权的封建意识进行了冲击和消解,女权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管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女权依然难以实现。封建社会的女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女权的解放往往是自发的个体。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依然被封建文化思想所笼罩。但他呈现的作品中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了当时社会的女子对于个性独立,青春爱情的追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权封建意识进行打击。《聊斋志异》通过塑造女性进步的形象维护了女性的价值和宝贵的尊严。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真实性情以及人格价值。并且从多个方面反应了女性的优美形象,对男权的封建意识进行了冲击和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勇敢的恋爱追求
《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女性极力反抗封建思想,愿意主动追求自由爱恋,从侧面反映了男性文化的封建和古板。封建的男权意识不仅阻止了女性享有平等的政治和生活权利,并且扭曲了女性的正常欲望,以及禁锢了女性在恋爱中的自由追求。封建社会对男人而言拥有更多放纵的权利,比如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沉迷于纷乱的烟花柳巷中。当男人的正房妻子去世过后,要将妾提升为妻或者是重新另娶她人。还美名其曰:这是“扶正”或“续弦”。其实从根源上来看,这仅仅是男性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对女性进行压抑和支配。为了自己的私心,这些男人还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一个女子主动对男生产生爱慕之情,则该女子就会被视为“淫逸”之人,并赋予罪名。在丈夫去世过后,女子还要为其守寡,不得再嫁给他人。在明清时期,男权话语还为女性提出了贞洁牌坊之说,毫无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着女性的灵魂。因此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甚至要求拥有平等的性生活权利成了广大女性反抗完全封建思想的最终选择。《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女性积极主动追求爱情,坚决守护自己的爱情,甚至拥有对于另一半支配和选择的权利,这相比于其他作品,其爱情观念更为大胆。
2.丰富的文化才华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给予了女性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和平台。塑造了进步的女性文化人格。在他的笔下,不管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平民,擅长琴棋书画的女子满街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不是名门闺秀的独有描述,这些学习渊博的女主足以傲视男子。比如王建创建的“罗衣叶叶”可以解自身相思之苦;小二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拥有了和她丈夫平等的文化生活的权利,而这些都是在封建社会基本不存在的情况。正是这些文化风采的女性代表了先进精神的女子,她们努力向社会证明,女性现在文化生活中也能够大放光彩。
3.独特的人格魅力
《聊斋志异》中通过赋予女子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比如小二和黄英具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和资产配置,这是当时社会的男子完全不能相比的;商三官足智多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抵御玷污,成功的报了家仇;小翠具有独特的政治见解和才能处理了敌政;这一个个以女性为代表的英雄豪杰,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才能。
《聊斋志异》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等各个领域展现了女性的优秀品格,这些进步女性形象对男权的封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冲击和消解。
《聊斋志异》刻画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拥有有悖于封建礼教的女性主义意识,充分彰显了自己追求自由与进步的个性。她们看似打破了封建礼教束缚,实则并非如此。不论是完美妻子型女性还是女强人型女性,她们都围绕着男性而发展,而没有自我的追求。作者蒲松龄难以脱离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束缚,并且无可避免地站在男性视角来刻画这些女性形象,使这些进步女性形象笼罩在封建男权意识之下,造成了女性角色自身的先进女性意识与作者以及社会的封建男权意识的矛盾冲突。这些女性形象看似独立,实则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男性而服务,她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满足男性的生理及心理需要。但《聊斋志异》相比于其他同类作品而言更能表现女性的人格魅力和尊严,对人物的刻画更加深刻,所表达的思想也更具有深度。比如魏晋小说《搜神记》等,对于人物的描写停留在表面而并不具有个性。直到唐代时期出现了《霍小玉传》《红线》等作品才逐渐描述了深受喜爱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品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进步女性所取得的成绩。而宋代和明代以呈现的《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等作品对于女性的形象和价值过于贬低,但同样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了女性的忠贞和伟大。蒲松龄汇集了前人所有对于女性描写的精华,再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创造了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金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美之表现[J].作家,2011(22):163-164.
[2]蒲松龄.聊斋志异[M].中华书局,2010.
[3]臧国书,任秀芹.论蒲松龄对传统婚恋观的继承与创新——以《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类化与解读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5-121.
[4]王会敏.谁说女子不如男——论《聊斋志异》中的女强人形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19-27.
[5]袁红莉.《聊斋志异》书生与女性的生态和谐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
[6]李宝祥.原始欲望与伦理道德的冲突困境——以《聊斋志异·犬奸》为中心的剖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1):10-13.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