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35岁在职场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年纪,无论有没有家庭,一旦公司经营不善面临裁员,都会让人担心自己是否已经被安排在待裁员名单里。
35岁,外企之路越走越窄
我是Linda,今年39岁,硕士毕业于国内的某所“211工程”高校,从毕业不久就一直在外企做财务相关的工作,路径是先做固定资产会计,再到总账会计、预算和财务控制,最后到预算财务报告。我就这么一路做到了35岁,到了一个在职场比较尴尬的年纪。有段时间特别累,很多工作任务要得急,又不能出错,而且当时的工作内容有点浮于表面,摸不到业务的更深层次,挺迷茫的。
从那时开始,我就感觉自己将来在外企的路,应该是越走越窄了。正好那会儿父母还没退休,孩子也没人管,我就想辞职出来自己开个小店,还有时间带孩子。我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时候就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花了14万在北京的某个商场接手了一家别人的店,是韩国的一个冷饮品牌,店面面积83平方米左右。一开始没经验,上家店主把总部的培训资料发给我,教了我一些基本知识,我招了4个店员就开始正式营业了。
開店第一年,亏损十几万
在商场里开店,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首先,店铺的位置不能自己选择,而是根据品牌规模和业务量来定。如果店家的商务条件不好,就会很被动。这些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因为一开始签合同时说的是固定位置,但签了之后,商场也会以种种原因逼迫你换位置。合同里有一些霸王条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固定的付店租;另一种是按照营业额分提成,比如你达标了多少营业额,就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商场提成。一般这个营业额定的金额特别高,要是连续6个月都达不到就算违约,商场会随时把你的店“清理”走。
商场的招商经理一般比较强势,让你换位置你就得换,换了之后租金也不见得便宜,装修的损失也算你自己的,撤店后还得把铺面恢复成毛坯,这些都是硬性要求。而且商场的招商经理流转率挺高的,会经常换人。所以你很难跟一个人保持比较好的关系。而且商家都依赖于商场带来的人流量生存,所以要听从商场的很多管理制度,包括几点亮灯、几点关门、几点要有人、几点在哪儿倒垃圾,还有员工在哪可以抽烟,以及不能在前台玩手机等。甚至你店里哪个灯不亮、哪个电视不开都是要罚款的。
在商场开店一段时间后,我们店由于营业额不够,被换到了一个不太好的位置,而且房租又翻倍了,因此这家店就没继续开下去。我算了一下,不到一年时间,差不多赔了十几万。
二次开店,更加糟心?
商场里的店关掉以后,我的开店之心不“死”,又去街边重新开了一家奶茶店。这家店是加盟店,总部培训做得很认真,要求也挺严格。当时其他店的创业者年纪都很小,我学起来就稍微慢一点,当时被老师各种鄙视说:“你看,人家很快就学会了。”结束总部的培训后,我又重新招人、培训,这次做得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但比起商场店,街边店糟心的、需要自己亲自处理的事就多了。比如店里的物料纸壳给谁都会有人上门来吵架,质问为什么给别人不给我;比如职业举报人,他们是一个团伙,使用群狼战术,不停找你店的问题,然后私下敲诈;比如你想在自己店玻璃门上贴海报也会随时有人给你撕掉了,说不好看,但其实好不好看是很主观的事情,你不贴别人就不知道这有家店;再比如我周围的店被砸过两次玻璃,有抢包的、偷东西的,还有那种在店门口扑通一下跪下乞讨的……各种各样的事,印象都非常深刻。
遇到这些糟心事,你都必须得解决,不能怕、不能怂,也不能不懂事。不过开店也有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你会获得跟在办公室上班完全不同的经验。比如会有非常明显的岁月静好的感觉,我早上到店之后把所有的水果摆出来,音乐放起来,有时候会有老朋友专门过来找我聊聊天,然后讲讲他最近的事,那种感觉很好。
如果不看收入的话,我觉得开店的生活状态堪称完美,可以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学点东西。看个小店,挺幸福的。无奈这家店实在是不挣钱,疫情一来更是完全没生意,该给的房租、人工费却还是照样得支出,包括员工在家隔离时工资也得照发。
还有就是之前我一直在外企工作,外企崇尚合规,我也耳濡目染。所以别人开奶茶店会放奶精,但我就完全不放。疫情期间囤积的奶浆、炼乳都临期了,只能忍痛全部倒掉,因为对于我来说食品安全大过天,哪怕还有1天过期也都倒掉,完全按照标准来。所以开店不到两年的时间,从有收入到没收入,心里还是挺慌张的。奶茶店算上房租、加盟费、转让费、人工设备、装修差不多花了40万。我感觉这条路也不太好走,因为门槛低,是一个完全没有竞争壁垒的行业。
如果不是疫情原因,其实每个月还有微小盈利,全年看起来可能是平账的。疫情一来就非常惨,一直纯亏,也不敢开门。所以今年我又开始上班了,但上班也没那么安稳,遇到行业不景气首先担心的还是自己会不会被裁掉。
39岁不躺平,世界上有不看年龄的工作吗?
其实在尝试自由开店的3年时间里,我也没闲着,学习和体验了很多东西。我学习了新西兰的税法、商法、公司法,3门课花了不少钱;体验了当群众演员;接了一些财务咨询和培训,给中小企业的非财务人员做一些财务培训、给高校学生做一些办公技能的培训;考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和雅思。
后来我决定重新找工作,是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收入了,有一定的家庭负担。现在社会上普遍都在说35岁就到了职场的终点,我其实很费解但也确实碰壁了,投出去的简历很难再有回应,感觉大数据已经直接把我筛选排除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现在的工作还是托朋友帮忙找到的,收入和之前比减半,但也有稳定的现金流。对于我这种折腾过自由职业再重回职场的人来说,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尤其是我这种39岁的职场高龄员工。但是由于疫情,我们公司的业务也缩水了,现在也是朝不保夕的样子,反正也是干一天算一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现在很多人觉得35岁的人不行,是因为觉得他们不学习、不思进取了,但其实也有人还在不停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比如做市场调研的定性分析,我大学刚毕业或者说30岁以内时,可能200个电话中获得50个线索就很了不起了,那时候比较礼貌、客气。但现在我打电话一点也不怵,知道怎么抓重点让他们说心里话,200个电话打出去至少能收获100多个有效的线索。因为我做过餐饮,对各行各业也比较了解,所以这些经验还是很有用的。
我觉得人的一辈子很长,很难说一时的失败或困境就一辈子都过不去了。从人生的角度看,我从不后悔辞职开店,但重新来过的话,这段经历我觉得可以晚一点开始,先把35岁的坎迈过去,也避开疫情,但话说回来,这些未知的风险,谁又能早知道呢?
我的微信个性签名是《海上钢琴师》里的一句话:“Life is
immense.”(生活是广阔无边的。)我们这批人小时候就是太听话了,说好好学习就好好学习,什么爱好都没有。没有特别的热爱,进入社会后就成了空心人。在迷茫的状态下,随大流走着走着就走丢了。
我的很多同事从小就好好学习,然后进大企业使劲往上爬,爬到一定高度以后买大房子生孩子,再鸡娃,让孩子好好学习,然后找个好工作也买大房子,人生进入了循环。
人生不应该是一个比赛,和别人从小比到大,再比到死,我觉得挺没意义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体验式的人生。就像我研究生毕业去体制内短暂待过一段时间,知道这些人是怎么生活的,后来又换到了外企,然后又做餐饮,看到了不同行业的有意思的人生经历。
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没什么好后悔的。
·写在最后·
我很羡慕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开放的环境里,知道自己爱什么、要什么,将来朝哪个方向发展。目标很清晰的话,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懂得用副业赚钱,连游戏打得特别好的都可能成为副业。这要是我们小时候,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是碰都不能碰的洪水猛兽。
明年我就40岁了,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年纪已经很大了。但现在的人均寿命都达到了80多岁,我连一半都没到,实在不想躺平。如果到时候社会真的不再给我机会,我就躲在网络背后做没有人知道我几岁的工作,不知道这样的工作会不会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