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飘飘

2022-05-27 17:18旷野
参花(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粽叶粽子红枣

小时候最盼望过各种节,过节可以吃好吃的。

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比较困难,平时主食以玉米、杂粮面为主,配以红薯、南瓜,构成了主餐,偶尔也有白面馒头、面条或包子,但屈指可数,一个月可能也就吃一两顿。

吃肉就更不可能,一年中只有中秋节和过年才能吃到肉,中秋节生产队杀几只羊,分给社员,每个社员平均二三两,人口多的家庭差不多能分二斤,人口少的家庭分不到半斤。

过年家家户户杀猪,各种吃法大快朵颐,可以吃一个正月,所以陕北流行一句话:肥正月,瘦二月。奢侈了一个月,出了正月,好吃的吃完了,人们又恢复到粗茶淡饭的状态。

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蒸白面面食,给成年男子蒸子推,未成年男子蒸老虎,女子则蒸抓髻,还有各种形状的鸟兽,称作燕燕雀雀,蒸好出锅后涂上五颜六色,栩栩如生。有的家庭一蒸一箩筐,可以连续吃很多天,再把一部分用麻绳串起来,挂在墙上,风干后,饿了的时候揪一个下来,咬起来脆脆的,嘎嘣作响。

清明节两个月后,端午节悄然而至,人们又可以吃到盼望已久的美食——粽子了。

我的家乡在青平川中游,一个大山深处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村里有一条沟,叫竽子沟。竽子沟是一片淤泥堆积的平整的湿地,地里可以生长一种秆子,村民们叫这种秆子为竽子。每年端午节前,这片竽子林长到了一年中最茂盛的时候,竽子身上长满了阔阔长长的叶子,端午节前长到最浓密最宽大,翠绿翠绿的娇姿欲滴,一阵东南风吹过来,叶子竟翩翩起舞,沙沙作响。这就是粽叶,端午节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到这里采摘,拿回去包粽子。而竽子秆又可以编席子——竽席,夏天铺到炕上,人躺上去特别凉爽,这种竽子很可能是一种芦苇,在一个常年干旱严重缺水的黄土地上竟然还能长芦苇,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

而清平河河边可以找到马莲草,可以把包好的粽子绑起来,免得开了,但是很少,我们村河边只有很少的几块地方才长有马莲草。

陕北盛产小米和红枣,粽子都是用小米和红枣来包,当然用软黄米最佳,因产量很低,只有过年的时候拿来炸油糕、黄米馍用,平时根本舍不得用。记得在包粽子前一天,母亲就把一个巨大的瓷缸找出来,有半个瓮那么大,用水把淘净的小米和红枣在瓷缸里泡起来,再用一个脸盆把粽叶和马莲草泡起来,便于第二天用的时候不至于折断。

泡了一夜的小米、红枣、粽叶、马莲草一切就绪,有时候是母親一个人包,有时候再叫一两个帮手,奶奶或者快八十岁的老奶奶。奶奶自不必说,包粽子干净利索,速度奇快。别看老奶奶快八十岁了,但干起活来速度一点不比母亲和奶奶慢,她直到七十五六岁的时候还经常去山里打猪草。

包粽子工艺一点都不复杂,一手握着卷起的圆锥状的粽叶,一手从瓷缸里抓一把米放进去,每隔一段再捡一颗红枣放进去,颇有点像正月初一包饺子放硬币。通常一个粽子放置三四颗枣,一片粽叶用完了,再续接一片,一个粽子通常用三片粽叶才能完工,包好后最后一道工序则是用马莲缠绕几匝捆牢。我那时很小,也就二三年级,也学着大人包,也能包成,只是不标准,外形不漂亮,老奶奶、奶奶、母亲包好的粽子像一件件漂亮的艺术品,小巧精致。

有时候你不得不赞叹中国老祖宗的聪敏和智慧,天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留下来这样的传统美食,既美观又可口,历经两千年不衰,而且大行其道,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大家都喜欢食用。老祖宗是怎么想到用叶子和草把米枣包起来煮着吃?这样可以把粽叶和马莲草的香味与米枣的香味充分融合。

中国美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年糕、粽子、月饼等都有着浓浓的中国元素。

全部的小米和红枣用完,就能包出两三百个粽子,包好的粽子就可以下锅了。母亲把所有的粽子都下到锅里,让水全部漫过,最上面用一块大石头压着,点燃柴火,开始煮,待水开后继续添柴煮半小时,不开锅,放置一晚上。

这时候,满屋飘荡着粽叶、小米、红枣的香味,香气弥漫,缭绕在身边。面对就在炕边的锅里香气扑鼻的粽子,又不得捞出吃到嘴里,馋得人垂涎欲滴,一晚上都在做梦吃粽子。

终于等到第二天了,早上起来要上学,母亲把锅盖掀开,抱出石块,小心翼翼地把粽子捞到盘里,听到母亲的动静,我是一骨碌爬起来,简单快速地洗漱后,一把抓起香喷喷的粽子,解开马莲草,剥开粽叶,一口咬上去,热热的,好吃得不得了。先吃完一个,再一手拿一个,向学校走去,到了学校,这两个也被消灭掉了。

我们平时上学前是不吃早饭的,唯有端午节、中秋节才手里拿着粽子、月饼,一边吃一边去学校。

路上遇到的同学,也都是像我这样手里拿着粽子一边走,一边吃。

这时候整个村子被粽香包围着,那叫一个粽香飘飘,真可谓!

作者简介:旷野,陕西延川人,作品发表于《参花》《奔流》《青年文学家》等杂志。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粽叶粽子红枣
粽叶越绿,粽子就越新鲜吗
端午节,粽子香
摘粽叶·剪粽叶
女性吃红枣有哪些误区
枣花
分红枣
捡红枣
买粽子别挑粽叶太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