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塑造路径探析

2022-05-27 16:14管兴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摘 要]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理工科大学“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理工科大学通过通识教育进行价值塑造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教师作为价值塑造的核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价值塑造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和融合,不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塑造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西北工业大学政策与战略研究基金项目“通识教育研究”(2018ZCZ02);2018年度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少数民族预科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2018JGY20)

[作者简介] 管兴华(1982—),男,陕西榆林人,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9-2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点指出,应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背景,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我国的大学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完成创建“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时代任务,必须在教育中重点进行价值塑造,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2017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可见,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必须以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为基础。通识教育作为理工科“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推进通识教育,依據中国特色不断创新,逐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3]。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通识教育模式,并对人才培养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引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考试招生制度的不断深化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理工科高校都在加强通识教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是在通识教育中加强价值塑造,这对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通识教育中价值塑造的内涵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针对我国目前“通识教育”概念的模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通识教育的概念。《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4],“通识教育”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它指整个学生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杨家福在《博雅教育》一书中指出[5],通识教育实际上应该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Liberal Art Education有多种译法,有的译为通识教育,有的译为素质教育、自由教育,也有把实行博雅教育的学校称为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博”为广博的知识,“雅”为优秀的个人素质。总之,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虽然有高度的共识,但具体的理解又有很大的不同。通识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是对人进行价值塑造,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要把通识教育的抽象概念落实到培养人的问题上,但通识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要求和探索。另外,理工科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原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既要看到传统专业教育体制给通识教育带来的障碍,从而改革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也要看到专业教育所提供的优势。问题在于如何在通识教育中塑造价值,从而实现理工科院校培养人的初心。

(二)新时代价值塑造的内涵

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重要使命,也就是要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

从国家战略要求层面来讲,价值塑造在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和时代主题,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的系列“寄语”中也体现了对青年学子进行价值塑造的期望。

从公民个人行为层面上来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从学生自身成长层面来讲,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科学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辨识真假,培养青年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持久竞争力等,为职业生涯打牢基础。

简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以及一系列做人的优良品质和素质。

二、新时代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意义

当前,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加速兴起,世界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理工科大学作为人才和科技產出的重要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继提出了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网络强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理工科大学如何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是摆在理工科大学“双一流”建设面前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使命。理工科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强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新形势、新使命,理工科大学更应主动担当、奋发有为。

目前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比如教育教学弱于科学研究,价值属性弱于工具属性,创新创造弱于知识技能,未来趋势弱于传统方式,这些问题亟须改革。目前,理工科大学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落实“全人”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培养能够真正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完整的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需求。对回归人本身、回到心灵澄澈的素朴原初状态的教育境界的追求其实是古往今来中西教育思想家的共识。比如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柏拉图有名的“洞穴之喻”提出教育即“灵魂的转向”。因此,理工科大学通过进行价值塑造和人才培养改革,不但可以解决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问题,以及应对时代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理工科大学“双一流”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也对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坚定地走中国大学发展之路,吸收世界先进经验,也要消化发展为我国大学自己的内涵。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正在深刻领会新思想、新理念,积极行动起来。对照这一要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等,包括现有的通识教育,解决如何按照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

三、新时代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路径

(一)教师的角色是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核心

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在开展通识教育的价值塑造中,很多大学往往只注重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或者增加不同的科目,或者以跨学科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但是往往忽略了价值塑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参与和贡献,这是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核心问题。由资深教授来讲授通识课程,通过他们专业的学术素养、人生经验与智慧来引导学生全面综合成长。通识教育不只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或者培养研究的能力,更是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从而启迪学生学会如何思辨、如何去承担责任、如何去服务等,家国情怀的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国际著名的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教授指出,大学的关键是教师。因而,师资的优良与否也是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关键因素,如果缺乏良好的师资来支持,那么理工科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和可持续发展将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为此,理工科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除了应在课程上进行改革外,也要特别注重本科生的通识课程,并在课程思政中进行价值塑造。但是目前在理工科大学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的顽瘴痼疾仍然难以破解,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仍然是教师职称评定与奖励的主要条件,教学和科研的价值未能得到等同重视。

理工科大学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并将其作为开展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师生之间对于学术和人生观的交流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能使传达的理念让学生终生受用。只有当教师将学生视为己出,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才能在学术和人品上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对于中国特色理工科高校的通识教育而言,如果教师缺少生活智慧,缺少对学生的关爱,缺少应有的师德、师风和使命精神,就难以肩负作为学生价值塑造和精神导师的责任,更难以作为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与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必须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并付诸行动,注重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责任心,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鼓励他们毕生持续发展。为此,全体教职工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是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并获得成功的核心。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有效形式

面对价值塑造的责任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期待,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关注每位学生的不同特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当学生拥有个性化的思维时,才能不断地创新。在通识教育价值塑造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通过组织研讨班、小班课,引导并激发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建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而非一味地盲从教师。比如有的理工科大学在开展沟通与写作通识课程时,教师会给予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去发挥想象,只要观点有逻辑性和创新性,并且能够有足够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的课堂有效形式是学生的教学参与,帮助和培养学生创新发展。全面振兴一流本科教育,其显著特点是教师通过交流和观察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潜能,帮助他们将创意和想法变为现实,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要不断破解“五唯”教育评价方式。大学的人才选拔不能唯分数而论,而是以多元综合的方式来评估,选拔并尊重学生个性以达到充分发展。

通识教育价值塑造要继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强调对话与交流,注重经典阅读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要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艺术修养、敢于质疑思维的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有机结合,其中创造力与敢于质疑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两个重要特征。

开展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对促进一流本科教育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中心并重视学生的自身发展,在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價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实施了“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理念或体系,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三者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知识传授是输入,能力培养是内化,价值塑造是升华。价值塑造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不能急功近利,也不是“短平快”的“工程”,而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缓慢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每一门课程、每一场活动、每一位教师的言行中蕴含的指引。在人才培养中,理工科大学应该考虑学生通过教育过程获得的价值、能力和知识究竟是什么。在价值、能力和知识的习染及养成中,应该从理工科优势传统中汲取哪些养分,因此价值、能力、知识的要求应该有所差异。在不同的课堂和所有的育人环节中,都应融合价值塑造。我们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够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践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更加明晰价值、能力和知识的内涵,将其有机融合,不断探索将理念在实际育人过程中落地和深入的途径与方式。

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理工科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寄予了高度期望,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由于“五唯”的教育评价顽瘴痼疾长期存在,使得教师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不足。教师的角色,以及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应该是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价值塑造的核心。另外一个关键是学生的作用,价值塑造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与融合。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人才培养的改革在短期内都很难见效,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1-09-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2021-09-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3]冯惠敏,熊淦.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

[4]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8.

[5]杨福家,等.博雅教育[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5-7.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Abstract: What kind of student to cultivate is the primary issue of education.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shape the value through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s the core of value shaping, teachers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value shaping, we must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and constantly educate stud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eneral education; value shaping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