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玉娟,陈 毓,陈晓兰,杨海峰,宋 亮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超出想象的作用改变着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1]。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2]。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院校应借助“互联网+”融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变革、课程体系重构、丰富教学资源和平台,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多样化、专业化、终身化、扁平化的课程教学新生态[3]。“药品生产技术”是在原“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基础上,广泛征集和听取了药品生产企业、行业专家建议,有机融合了“制药设备”“药用辅料”等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高职药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突破,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药品生产技术”这门课程信息量大、知识点琐碎,学科技术发展迅速,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老师授课时需查阅最新的教学资料,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药品生产技术”知识点多、内容分散,属于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该课程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比如注射剂的制备技术,学生如果没有参观过制药企业生产车间,就很难理解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流程,而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不但无法解决上述问题,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至今,我国职业教育也迈进了内涵式发展的3.0阶段,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经历了从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再到以核心素养为主的发展历程。根据我院近三年的毕业生企业跟踪调查报告,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最为看中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特别是岗位适应能力和抗挫折承受力、工作责任心和执行力、信息处理和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而企业往往碰到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了,但工匠精神滑落了。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的淡薄,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关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4]。然而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科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在面对全新的、复杂的专业知识和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管控力,特别是线上教学更加暴露出了很多高职学生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短板。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5]。虽然目前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技术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技术植入阶段[6],未能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根据“互联网+”引领现代制药行业及企业转型升级要求,调研分析传统制药技术与智能制药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合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增加了无菌化智能生产、医药质量视觉检测、柔性抓取与智能搬运、智能协同优化控制等医药智能制造技术的知识技能点,在岗位任务方面也由传统生产线中固定岗位操作转变为参与药品生产全过程,并且注重学生岗位迁移、跨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药品生产过程化组织教学内容,具体分为9个典型教学项目,每个典型的教学项目再根据工作过程细分为25个工作任务(图1)。
图1 教学内容
学习任务从原来的单一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到同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达到“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将现代制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融入课程内容,将课程团队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技术服务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技能专题培训包,使教学内容紧跟“互联网+”制药行业发展。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根据学生需求反馈和学习效果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依托中国大学慕课、智慧职教精品资源共享平台、校内农牧云课堂APP、校外企业实训和科研服务基地,根据药品生产过程,按照“基础知识学习—单元技能操作—制剂生产实训—校外基地实践”四步学习法组织教学,实现从单项技能到综合运用能力的循环递进;借助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虚拟仿真教学系统、VR/AR技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和传动教育手段优势互补(图2)。
图2 “循环递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图
如在“片剂生产技术”项目下,教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完成片剂相关概念及术语、常用辅料、制备工艺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及线上互动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校内实训室,按“粉碎、筛分、混合、制粒、干燥、整粒、压片”开展单元技能操作实践;借助药育智能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片剂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实训周期间,学生在校外企业导师和教师带领下,按照任务分工在真实的药企工作环境下完成生产实操,实现专业技能的综合提升。
强化思政教育,提炼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实验安全、生产实践、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每个教学环节都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验实训环节磨砺强化职业素养,让学生在真实或者虚拟的工作场景中,锻炼职业技能,进一步认识、理解劳动价值和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为个人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7];通过开放性实验设计、学生人才培养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道德品质,实现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比翼齐飞,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例如在“注射剂的质量检查”学习任务中,引入欣弗、亮菌甲素注射剂质量事故案例,启发学生对药品生产质量重要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岗位职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把学生的课前预习与小组研讨、教师的课堂讲解与学生的线上学习、课后辅导与反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班级试点,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新教法,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研究,推广成功案例。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虚拟生产环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操作虚拟设备,构建新的“工学结合”环境;将生产现场的实时视频引入教室,构造真实生产场景的学习情境;利用数字体验、虚拟展示、多屏融合、三维动画等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多方位营造立体化学习环境[8],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理念,基于制药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系统开发PPT、微课、微视频、动画等颗粒化资源;将纸质版教材、在线课视频、实训操作视频、校外实训工厂案例、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进行梳理和设计,开发数字一体化教材;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多样化学习服务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面向在校学生、毕业生、社会企业技术人员开放使用,随时接受学习者的咨询,实现终身化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关键。通过送培送教、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走进名师工作室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典型案例研究等形式,使教师能够接触到前沿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技术,更新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养成教师信息技术化教学习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深度融合。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采集、记录并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线检测、课后反馈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型,实现学习效果的智能跟踪评价,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评价手段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通过教学创新与实践,课程团队的教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和学校教科研课题14项,企业横向课题10项,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江苏省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三等奖1项。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四步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在全校名列前茅。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融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近三年成功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荣获全国食品药品类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