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指为了履行政府服务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和可靠,确保政策方针的贯彻执行,提升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而采取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一系列行为。财务内控主要通过构建财务内控制度、组织实施和执行,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管控。财务内控应当贯穿单位所有经济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全面监督控制风险,防范腐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承担职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造成每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又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单位有不一样的实施内容、步骤和方式方法。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本都已推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看到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合理,有的财务内控执行不到位等。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致使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已刻不容缓。
“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目前我国新国情、新时期、新阶段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任务就是切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执行监管是否到位,直接决定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成败。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法规政策的落实,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有效防范徇私舞弊和违纪违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就要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解决好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其能在科学的框架下有效行使行政服务职能,保障业务活动有序进行,助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从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调拨,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控,减少国有资产不明原因的流失,提高闲置资产使用率,优化资产配置,从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
科学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客观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一系列经济活动的过程,提高内部约束力,加强财务监督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单位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都不了解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工作中的财务内部控制完全是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足,存在应付交差的心理,财务内控制度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保障安全和监督违法违规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日常经济业务相对简单,相关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有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财务内部控制没有必要,完全是增加工作负担,缺乏自觉能动性。在实际内控操作过程中,只注重表面形式,实际操作不规范,导致内控工作质量不高,容易出现漏洞。部分领导也对财务内控制度存在认识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内控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不支持和督促内控制度实施,其他职工认为财务内控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推行,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财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明确和规范了单位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能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制约经济行为,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制度设计不科学,甚至存在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的现象。完全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监管作用,严重影响本单位整体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健全财务制约机制,能够有效地堵住财务漏洞,防范财务风险,杜绝舞弊和腐败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效提高行政运行效能。
财务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通过内控制度对业务行为进行约束,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在内控体系下开展业务行使职权,如果监督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监督实施落实不到位,则内控制度如同虚设,不能明确权责范围,导致所有工作效果不尽人意。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水平有待提高,专业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作要求,复合型、专业型技术人才更是严重短缺。面对财政不断出台的新政策、新法规,满足于过去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学习积极性不高,提升财务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主观能动性不足,不能适应单位发展的新要求,对财政政策把握不到位,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了内控监督管理作用的发挥。对风险识别和预警的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风险,应对能力和应对措施又不能及时跟上,导致内控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其经济活动内容,它与企业有着显著区别,其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也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因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这些特殊性,导致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长期不重视财务内控管理,日常财务流程和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资金出入管理不严格,容易滋生违法乱纪行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可供支配的财政资金规模也在明显增长,财务风险也随着扩大。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朝着良好、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都要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制定财务管理制度,细化标准化流程,优化财务内控环境,严格执行财务内控制度。通过财务内控管理,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甄别,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因此,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要编制财务预算,资金活动围绕财务预算进行,因此财务管理也是围绕财务预算进行的。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将预算职能和财务职能相混淆,由财务部门编制财务预算,业务部门没有有效参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专业业务水平不高,没有更新学习编制方法,直接套用以前年度数据编制当年预算,没有和业务部门沟通,导致预算编制没有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编制结果不科学严谨。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预算,没有严格按预算要求执行,导致财务预算形同虚设。
首先,只有提高财务内控意识,才能强化内控建设,提高执行力,督促内控制度落实到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从单位管理人员做起,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做好内控宣传,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其次,单位内控管理人员要参加内控业务相关培训,加强内控学习,提高内控水平,特别是业务活动经手人和审核人,要围绕内控制度进行针对性、深入性、系统性学习,熟悉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有关规定、财务报销等业务流程,明确职责范围,特别是对“三公”经费、会议培训要严加控制管理。最后,单位内部各部门和部门领导要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为抓手,强化部门职责,树立职工个人内控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提升财务内控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确保内控制度有效实施,避免违法违规现象,推动整个单位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是从财政预算开始,对预算执行、资金运转、资产管理、财务核算等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分析,监督和控制整个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财务内控存在的不足,不断总结归纳,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内控制度。在财务内控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内控管理方式。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保证资金支出合理化,防止挤占挪用,适时调整资金运转偏差。特别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要注重将财务内控制度切实落到实处,杜绝暗箱操作,加大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预算控制、归口管理和会计控制,做好各工作环节的风险防范工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严格规范单位公务支出行为,严把资金关,相互配合监督,提高单位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其次,日常工作中要强化业务层面的控制,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监督检查方法,常态化开展内控监督,定期公开相关信息,及时上报财务信息,自查自纠,不断加强完善监督机制。再次,适时引入科学的外部监督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将财务信息公开,不断促进单位内控能力的提升。上级部门要用定期审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下级单位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严厉批评内控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查明问题原因,追究责任,提出改进措施。同级单位之间也可以经常开展互审,通过交流分享、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偏离,共同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最后,还可以建立奖惩机制,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把财务内控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化被动内控为主动内控,倒逼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培养内控意识、明确责任,倒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全面落实内控制度。
单位要积极吸纳具有内控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安排在内控管理岗位上,加强内控管理队伍建设。还可以采取内部培养的方式,组织财务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内控管理专业学习,用老人带新人的方式逐渐建立起内控队伍。通过完善的岗前培训、定期的技能提升培训、日常的经验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内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单位在新政策、新准则、新法规、新文件出台后,要及时组织专题培训,制度合理的培训计划,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以适应新发展的要求。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财务工作联动机制,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发生风险问题,因此单位领导和职工都必须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对财务内控的认知,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财务内控责任,重视财务内控工作,通过内控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发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财政资金损失。财务部门应当结合各单位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匹配的财务风险评估方法和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日常各项经济活动中资金流动问题,仔细分析财务风险点,详细整理财务风险问题报告,及时向单位领导层反映,同时引起高度充分的重视。和专业财务分析处理团队合作,针对财务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及时控制潜在风险问题。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发展,应定期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预算管理在财务内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全面考虑各部门的项目和业务环节,保证预算弹性,提高预算的准确度,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要让单位各部门参与编制预算,所有职工参与预算执行和监督,并且按照内控制度相互制约。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促使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加强对各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培养部门和全体职工的预算责任意识,增强预算约束作用,推动财务内控实施,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又与企业不同,以财政拨款为主,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内控人员水平受限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有利于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让财务内控体系真正发挥监督管理效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总体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推动行政体制改革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