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辉,吴永传,陈明贵
(1.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旨趣、当代价值及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内涵丰富,重塑中国精神,共筑中国梦是信仰层面的时代融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层面的现代转化;以德治辅法治,实现良法善治是制度层面的现代重构;以文化人,传承家风、行风是社会层面的现代传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勇于担当使命,青春才会因磨砺和锤炼而出彩。然而未来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往往要面临诸多考验,其中最大的就是易受心理问题困扰。我们从实证分析入手,针对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原因,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心理健康育人机制,对解决中学生在心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临世纪疫情,中学生心理受到的冲击比以往更大,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在7个试点学校进行取样调查,取样对象主要集中在13—17岁年龄段,调查共获得有效样卷2820份,其中八年级和九年级共1907份,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共513份,七年级和高三年级共400份,共计有效样本2820个。调查时间为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与此同时,本次调查也对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得出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挫折感、焦虑感、网瘾、抑郁、强迫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地理环境之中,一定的社会环境给其中生活的人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中学生也不例外,若处在封闭、生活节奏较慢、社会期待单一的社会生活中,其思想较为稳定,心理的不适应程度也比较轻微。在开放、信息传递迅速、生活节奏较快、社会期待值高且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渐趋疏远自然,各种错综复杂、鱼龙混杂的局面使其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焦虑、紧张不安的负面情绪,最终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滋生各种心理疾病。在世纪疫情之下,中学生居家上课,停课不停学,在与父母的沟通、与家人的交流以及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改变过程中,从而诱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对此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上,社会较为普遍的看法和处理通常会受到“路径依赖症”影响。社会干预机构为了追求高经济效益,往往是以立竿见影的心态来处理这一问题,且操作过程过于程式化而显得千篇一律,未能注重个性差异,弱化心理健康问题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往往导致中学生的心理受损,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再加上当前中学相对缺少必要的专业心理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引导和预防。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很多工作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来承担。因此,社会干预不当或缺失是当前“视频时间”与睡眠障碍、社会适应度、学习力、焦虑和抑郁、网络游戏与暴力倾向、人格障碍出现的重要原因。
校园作为青少年“增见识、长才干”的主阵地,其中的文化氛围、校风学风以及环境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中学教育就是要从心灵深处点燃青春之火,让青春受到共情、欣赏和被尊重。但在现实的中学教育中,教育评价简单粗暴而又缺乏人文关怀;过于追求分数、升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提上议事日程;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育本位失真,定位不准;学业中的一切都必须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主体地位被扼杀;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强劲的竞争环境下,中学生的心理不堪重负;同学之间的简单竞争和单调的知识灌输,导致中学生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存在,脱离了丰富多彩的青春底色;多疑多虑而又焦躁不安以至于急功近利的心理问题自然滋生。尤其是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心理反应,尤为突出,在学习动机(M)、学习能力(A)、学习机会(O)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中学生的MAO数据值并不高,原因在于传统“说教”模式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直接导致厌学、逃学、不思进取、意志消沉、“躺平”“佛系”等现象。
家庭是个人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中的家风,而又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刻且持久。通过问卷调查和家访得知,家庭类型、家庭结构、收入水平、父母关系、教育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值。家庭成员的残缺、父母关系的亲疏都会导致其子女的情绪与心理表达障碍,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关爱与呵护,子女较为普遍地存在安全感缺失,时常表现出沉默寡言、情感压抑、内心封闭的一面,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抑郁、自闭症的群体,其亚健康的发生率在85.39%。具体如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与亚健康的关系
“随迁”家庭的子女、城乡接合部家庭的子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往往带有一种无法自控的情绪暴躁,他们在面对生活优裕且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自卑心理和仇视心理,由此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总是处于一种消极、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具体如表2:
表2 人格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独生子女中,与男性相比较,独生女性更多地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是非观念较为淡薄,适应社会能力较低,心理健康问题也较男性要多。具体如下表3:
表3 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层面出现的问题,应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中学育人体系中加以解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实现良法善治,优化社会育人环境;二是在学校方面,回归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铸牢中学生的信仰之魂,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三是在家庭方面,弘扬优秀好家风,实现家风、家教的现代传承,发挥育人价值。旨在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优化育人机制,防范和化解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共建,构建“校社合作”育人机制,发挥社区的育人优势,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调适与预防工作,弥补当前社会干预不当或缺位现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首先,利用社区讲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夯实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基。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励志故事,加强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学校组织教师,根据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编写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例如立德篇:山下出泉,果行育德;反躬自省,进德修业;吉凶悔吝,但求无咎等。安身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能屈能伸,沙场点兵;等等。处事篇:元亨利贞,谋定后动;毁誉不惊,放眼长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学习篇:学而不辍,温故知新;悬梁刺股,指点江山;厚积薄发,虚怀若谷;等等。交友篇:管鲍之交,志同道合;谨言慎行,点到为止;求同存异,至诚以待;等等。
其次,借助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学习,使中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防范化解心理障碍。习近平从立足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的,既是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之道,也是从小守住精神命脉、夯实文化根基的策略。这不但对推动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2]更为有效,而且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为新时代社会风尚,使中学生既开放自信又谦逊谦和,进而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远大理想,成就非凡自我更为有利。
最后,加强思想引领,培育心怀天下的理想信念教育。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大教育背景下,教育学生“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3]。避免急功近利开展“融媒体”立体化建设,全面整合,净化网络育人环境;统筹宣传渠道,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力量,寓教于乐,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亲可近,推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中学生的思想根基,防范和化解中学生心理障碍。
学校是中学生陶冶品性、完善心理、成长成才的主阵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览文化典籍,汲取前人智慧;感受文化魅力,培育应变通达;因应学生需要、适用多样机制;拓展教育平台,探索区块融合,充分发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育人作用,提升中学生防范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首先,博览文化典籍,汲取前人智慧。习近平提倡品原著、读原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铸就学生的优秀人格,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持经达变”、精心设置,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进积极情绪表达,进而化作学习内在动力;尊重学生个性,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始终坚守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去领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启迪智慧,蒙以养正。
其次,感受文化魅力,培育应变通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人”与“天”的关系上,一则“顺时”,二则“与时偕行”。《易经》论及辩证要义在于“应变”,即“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人不能漫无目的、毫无理想,而是要“与时偕行”,见“几”而做,要义在“时”。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将心比心,在一个平等、和谐、心怀善意的前提下,与人进行平等、友善地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进而表达自我,了解和理解他人,“持经达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适“时”就“势”,在不断完善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渐至于容人、爱人之境。
再次,适应学生需要,活用多样机制。教师要“行为柔顺”,胸怀开阔,势位适中,方法得当,善于建立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模式,以顺应学生主体心理需求。在此前提下,学校必须转变育人方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的建构。诸如,以潜移默化、厚积薄发为核心的浸润机制,以关注成长、体验过程为核心的聚焦机制,以合理规划、提纲挈领为核心的预警机制,以慎始、谋定而后动为核心的垂询机制;以分工协作,精细管理为核心的协同机制;以落实进度,定期检测为核心的点检机制,以适时就势、及时反馈为核心的反馈机制、以紧跟实况、动态调整为核心的校正机制,以执行到位、重在实效为核心的贯彻机制,以总结升华,铸造典型为核心的推广机制等等。
最后,拓展教育平台,探索区块融合。发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育人作用,必须“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推进教育信息2.0、“互联网+德育”“教育+互联网”“区块链+德育”等的实施计划。因势利导,多维多样地深度开展基于学习分析的智慧课堂,增强“互联网+”翻转教学、“云存储”“学习分析”“数字挖掘”等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及由集体维护具有去中心化、高信任、资源共享、不可篡改为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学校德育,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与预防的保密需要,抓住区块链价值赋能,构建“学习账本”等新型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以分布式学习提升学生参与度,以新型信任机制的建立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构建“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图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成才的起点,家长是子女的第一领路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
首先,弘扬传统家庭美德,感知家庭温暖。家庭的育人价值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弘扬家庭美德,让其子女能深切感知到家庭的温暖,使其有一个健康向上、乐观通达的性格,来接纳他人、融入社会、走向社会。“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6]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子女,传承优秀好家风,而且也阐述了家庭对个人成长、发展和对社会稳定安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后,培育优良家风家训。家族宗亲长久形成的家风家训对家庭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等能够充分体现传统美德的劝世良训,都一再说明了家风对个人的成就的影响深远而又持久。好家风能给生活在其中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成为对社会进步而担当、奉献的有用人才。培育优良家风,在家庭中形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浓厚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