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华 刘结玲
【摘要】本文指出“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双元育人的基本逻辑和现实意义,提出根据“1+X”证书的实施需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路径,建议以课证融通为契机,明确校企双元育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方法;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以技能大赛为助推,打通人才技术磨砺路径。
【关键词】“1+X”证书 高职 校企合作 双元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133-04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我国“1+X”证书制度的试点序幕。“1+X”证书制度的实施成为衔接职业教育课程学习与技能培训的纽带,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兼顾,为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赋能。校企双元育人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1+X”证书实施背景下,强化职业教育改革,顺应了职业教育的变革趋势。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双元育人的基本逻辑
(一)人才培养目标重构的现实逻辑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引领教学过程、规范教学实践的依据,而随着社会分化与行业细分的加速,现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于多元化与层次性,由此逆向催生了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双向结合,但与之相匹配的是“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仅能从学历层面来表明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职业资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才技能层面的硬性培养指标。而当前开展的“1+X”证书制度试点,以“毕业证+职业技能证书”的模式将人才的学历层与技能层相结合,从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初便奠定了用技能证书取代传统的资格证书的基调,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重构,进而满足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求。而且,在“1+X”证书制度的引导下,在高职院校制订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分别基于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重考量,会从多方面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素养。其中,基于毕业证书的授予目的,高职院校会更加注重校内学术文化的熏陶、科学态度的养成;而基于职业技能的提升目的,高职院校则会在校企双元合作中融入专业兴趣培养、实践技能提升等元素,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社会就业情景倒逼的历史逻辑
职业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演变到当前基于人类多元化需求属性的分工链条成型。随着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上涨,加上全球经济对中国产业的影响,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对此,基于发展的角度,高职教育应从人才就业竞争力上着手,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变革。而“1+X”证书制度将人才培养、教学方式、评价制度融入校企合作中,以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的形式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从而适应职业教育变革的潮流。虽然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校企双元育人形式早已出现,但“1+X”证书制度属于新事物,其产生的本原便是高职院校遵从市场需求提供职业人才教育服务。而且,“1+X”证书制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改革举措,“1”为夯实就业基础,“X”为拓展就业技能,这种基础性与拓展性的构建关系突破了双证制的历史局限性,以证书的取得及所获证书的等级体现就业能力,适应了社会就业情境与歷史发展阶段的需要。
(三)职业技能标准融入的实践逻辑
职业教育主要为产业发展输送具备职业技能的人力资源,而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评定则主要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凭据。在人才链的构建实践中,推动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需要围绕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展开,而“1+X”证书制度通过书证融通,将学历教育认证与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结合在一起,无疑成为二者精准对接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用人单位同一岗位不同工种的技能等级要求不同,迫切需要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支撑。因此,实现职业技能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要正视职业人才在技能等级上的客观差异,要对人才技能水平与层次进行权威性考评,其关键在于以校企双元育人为导向,由相关领域的权威评价组织参与考核并颁发证书,企业参与度高,岗位对接紧密,构建的证书等级体系有效满足当前人才链上下游的各方需要。截至2021年上半年,“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总计开展了3批9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别,为高职专业的职业技能标准融入生产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四)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逻辑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与运用水平的考量,是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直观体现。通过试点推行,“1+X”证书制度逐步成为我国高职学生毕业的标准条件,以毕业证为代表的学识水平证书和若干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成为评价高职校企双元育人水平的重要标准。即毕业证意味着人才完成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学习,并达到了毕业标准;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意味着学生经过专业培训与实践操作,能够胜任与之相关的岗位职务。尤其是若干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既可以是同一职业的不同等级证书,又可以是不同职业的不同等级证书,这为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促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从单一型走向复合型与多元化。而且,在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学校主要承担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企业则更多地提供技能磨炼与培训服务,二者在学生“知”“行”引导上不仅分工清晰而且合作紧密,明确学生取得对应等级证书的工作岗位、薪酬结构、晋升机制,为学生的知行合一奠定基础。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双元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X”证书制度从顶层设计上入手,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方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助推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历证书作为学制系统内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凭证,以“文凭”发放的形式综合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通过将毕业证书与学分获取、课程进修及期末考试挂钩,激励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从理论层次考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通过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遴选,为学生的“1+X”证书考试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助推学生的技术技能认证,全方位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人才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学生专业技能熟悉度与岗位适配度的综合反映。校企合作引导各专业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制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多方激励学生获取多元化的技能认证,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以及人才就业与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上着手提升培养质量,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育人在知识体系、师资团队、实训设备、人才培育上的同一性,推进了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校企双元育人注入新元素。“1+X”证书制度除固定的毕业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较为开放,在此先决条件之下,高职院校将与行业协会、前沿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不断深化教师与教法、教材与课程、理論与实践改革,共同开发人才的培育标准、培训内容,并在证书认可度以及人才复合性领域内会有更多的交流,从而为校企双元育人注入新元素。二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提供新动力。“1+X”证书制度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之余,也有助于开创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虽然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强调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未能实现充分精准的对接。“1+X”证书制度的试点,从人才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来打破传统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封闭状态,提高了企业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参与度,对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益于探索国家资历框架构建
国家资历框架为不同等级教育与培训的成果认证提供了权威性参照,是沟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桥梁。“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得到了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对考证主体的主观条件限制较小,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在职职工,都可以进入“X”证书的考取行列,因此,“1+X”证书制度的实质是对终身教育的认可,是国家资历框架在职业教育中的探索性构建。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育训结合的组织原则下,高职院校成为“1”学历证书的资质审核主体;而政府部门、行业培训机构或评价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单位,成为“X”证书的考评主体,共同对证书的含金量与声誉度负责,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成果鉴定契合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需求。此外,在“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加以管理,无论是证书体系构建还是考核制度设计,均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构建联系起来,成为国家资历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整体开发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双元育人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还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终身教育的巩固以及职业证书体系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使得职业人才的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趋于平衡,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更加精准,由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有限的人力资源效用,实现了职业人才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结合。一方面,在“1+X”证书制度实践下,高职院校不仅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调整了实践课程的比重,偏向于实践技能的教学内容设置,也更加立足于培养目标与技能标准重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全方位实践“1”和“X”的穿插融合,由此增加了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双元育人,根据市场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对学生专业方向的调剂以及职业技能的引导,最大可能地调整人才职业技能的种类选择与等级考取,力求实现区域产业内人力资源供需的相对平衡,避免了职业人才的闲置与浪费,从而推进我国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加快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布局。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双元育人的路径
(一)以课证融通为契机,明确校企双元育人目标
教育制度的变革重点在于改革人才培养制度,针对当前“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校企双元育人,要坚持以课证融通为契机,明确校企双元育人目标。首先,在校企合作下构建每个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并将证书考核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与科目教学中,明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证书与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契合度,综合运用融入法、接口法、单列法与混搭法等方法实现课证融通,强化对人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培养。其次,对接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构建方案,将课程理论学习、实践内容与学分挂钩,积极探索专业内部“学分银行”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机制。例如,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下,对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登记并存储在“学分银行”中,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的专业课程之间学分的内部转化认定,明确职业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的学分。最后,以“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为契机,将专业内可能涉及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行业鉴定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中进行重点阐述,优化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使校企双元育人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多形式、多举措地围绕双元育人目标加强人才技能提升。
(二)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方法
“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校企的通力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途径,更需要通过培养方法的创新,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首先,在学校方,以“学”为主,主导“1”证书的审核发放,创新学生毕业证书的获取方式,除了以专业课程学分为凭证,还可以加入创新创业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等其他学分方式,所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学分计量方式,都可纳入毕业证书的发放标准体系中;其次,在企业方,以“工”为主,联合学校与行业考评组织,参与到“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订、考评中来,并根据证书考核内容与实践要求,把工作岗位职责向“X”证书标准靠拢,为高职学生培养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与环境,助推学生职业技能等级的提升与证书的获取;最后,在学生方,要抓住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的工学结合手段,为其辗转于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间创造良好环境,打通二者存在的专业理论与实践隔阂,更好地将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过程中,同时利用工作实践巩固专业理论,促进双元育人质量的提升。
(三)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
“1+X”证书制度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下,强化高职校企双元育人,不仅要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增强双元育人的师资力量,也要以书证结合为抓手,提高多元人才的培育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与知行合一,通过捕捉就业市场信息与行业发展情况,从专业发展与岗位需求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利用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素养深厚优势与实践培训能力,构建学校与各企业间的合作框架,增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合作意愿,使校企之间形成互相吸引、互相支撑的良性可持续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对“1+X”证书制度下的书证结合因势利导,在校企合作中加强院校特色专业与地区主导产业间的联系,立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引导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发挥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在学生证书获取及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增强校企双元育人能力,更加高效地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四)以技能大赛为助推,打通人才技术磨砺路径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提供了基础条件,对校企双元育人发挥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在校企双元育人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技能大赛的内涵,打通人才技术磨砺路径。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1+X”证书需求,以技能大赛为桥梁扩充人才培养的多元途径,通过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技能实践水平,实现技术磨砺的目的。尤其是在校企联合举办的技能大赛中高度还原技能场景,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临场的技术发挥与技能应用创造适宜的条件。二是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技能大赛内容,并充分总结学生技能的不足,将其纳入完善教学内容的议题中,真正意义上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评的目的,实现“1+X”证书制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将技能大赛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学生技能大赛的覆盖面与参与度,在竞赛中反馈职业人才专业技能的优势与不足,并通过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践岗位,以弥补存在的技能缺失,开辟新的人才技术磨砺通道。
受到当前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影响,“1+X”证书制度下高职校企双元育人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我国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知行合一思想与技能标准融入的基本逻辑,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人力资源整体开发。高职院校要以课证融通为契机,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技能大赛为助推器,明确双元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方法,并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打通人才技术磨砺路径。
參考文献
[1]宋耀辉,梁小丽,杨锦秀.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
[2]王晓迪,阮开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21(3).
[3]陈志军,李时辉.高职“学赛一体、研创融教”的双元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
[4]谢琪,丁金昌.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4).
[5]施佳烨.“1+X”证书制度下五年制高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30).
[6]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7]曾慧敏.“1+X”证书制度下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2).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双创型人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071)及2020年度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XY2020YB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春华(1971— ),广西岑溪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高职教育;
刘结玲(1987— ),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高职教育。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