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四川省诗歌学会成立于2015年,是四川省诗歌作者、诗歌理论家、诗歌编辑家、诗歌翻译家、诗歌教育工作者、诗歌活动策划者,以及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自愿发起组成的社团组织。学会的成立,不仅为我省的优秀诗歌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优秀诗歌作品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还长期开展诗歌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了我省的诗歌创作质量和理论水平。
诗歌是“真”的事业、“善”的事业和“美”的事业,更是“青春”的事业。
今年,时值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正是青年文艺工作者踔厉奋发的追梦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还言犹在耳:“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字字句句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四川省诗歌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尊重老一辈诗人、团结中年诗人的基础上,大力发现、扶持和培养青年诗人。为团结校园诗歌新秀,学会成立了高校诗歌专委会,深入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开展诗歌交流、培训工作,并积极与成都共青团、天府新区党群工作部等联合开展了多场诗歌采风活动,同时在学会内刊《四川诗人》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了《浣花溪》《新力量》等针对青年诗者的专栏,鼓励并引导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近年来,马嘶、阿依卓、赵星宇、高亮、卓兮、董洪良、董柳、李凯、陈亭夫、胡木、唐海峰等一大批青年诗人积极加入学会,在前辈们的“传帮带”下,从诗坛脱颖而出,成为闪耀在四川诗歌天空的新星。
卓 兮
本名王卓英,1987年12月生。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作协诗歌专委会委员,青白江区作协秘书长,《四川诗人》副主编。作品在《星星》《四川文学》《成都日报》《诗林》《汉诗》等报刊发表。
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卓兮是一个对生活始终葆有幻想的诗人。从小喜欢读书的她,敏感的内心虽然被文学保护了起来,同时也让她能以文字感知回应这个世界。这些年,她的命运围绕文学流淌,有了自己的生命流域。似乎文学就是她的生命,但她认为自己对诗歌没有绝对的热烈,也没有把自己献祭给文学的勇气。但是写作让她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2019年她毅然从国企辞职,成为了自由撰稿人,兼职做新媒体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新的、自由的生活,读书、写作、工作,生活变得和周围的很多上班族不一样。虽然这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却是她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董洪良
四川泸州人,作品散见于《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天涯》《延河》《西部》等刊。著有诗集《嵌骨的爱痕》。
别出心裁式的“另类”呈现
董洪良善于从庸常的生活中捕捉和提煉诗意,将日常生活细节融入到一种新的自我表达。此过程中,他将自身繁复的内心世界一次次打开、剖刻、揉搓,又试图将冲突和隔阂合并,使得作品在表现视角的幽微中得到宏阔表达的可能。比如,他在《诗潮》《红豆》《文学港》上发表的组诗《单字说》《见字析》《一个字的下沉或飞翔》等,便是他以一个单字为题所作的一种诗学文本的大胆尝试。同时,他的诗歌语言表达又有着一种近乎于去修饰化的偏好和执念,使其诗作有着属于他自己的一种反语式的、别出心裁式的“另类”呈现。
城厢古镇
作者丨卓兮
青石板上积雨的凹坑如何而来
方言里未曾提及,抬头
每一滴雨,都是故乡的云
木凳的纹理何时旧得好看了
独居老人未曾留意
任由命理与之,严丝合缝
无墙的城池,再也无法抵御
月光的奔袭
每一片屋瓦,都被擦出
思念的伤痕
失语的书院,再也等不到
敲门的蝴蝶
门前路人,轻易揣走了
一把脆生生的书声
(原载《华西都市报》2021年6月3日)
另一种相依为命
作者丨董洪良
这些年他和影子相依为命——
有很多次他都为身体中
的影子设下一个个善良的骗局:
你看你多么幸福
总是躲在暗处不经历风雨
而生活之重,也压不弯打不碎
你的骨头——哦,你不一定有骨头!
而影子相信了,因为阴雨天
影子是不需要四处游荡的
只有见光的时候,包括灯下
它才奔跑在躯体的前面
或者像个依附者尾随其后
可它又不能为他具体做些什么
“已经融为一体和密不可分了”
有一次,他酒后站上露天高台
张开双手,愤懑又无助地
迸喊出一句悠长的“啊——”声
恍惚间,差一点就失足掉下
危险之中,没有人来帮扶和拖拽他
只有影子跟随他一起摇晃
拼命地稳住重心和一再后退
并顺势轻轻地搂了他一下
他回过神的一瞬,总觉着
欠了影子一个生死相依的拥抱
(原载《延河》2021年第10期)
李 凯
90后,山西长治人,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星星》《草堂》《诗潮》《散文诗》《绿风》《滇池》《延河》等刊,现居四川。01116708-40C6-4E77-BFF1-0C273398F026
揭示生命本体的自然属性
90后的李凯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诗人,他对诗歌有着执着的热爱,在诗歌创作上的才气与灵感,使他展现出很好的创作势头。作为一位“新四川人”,他不断尝试打破语意边界,通过叙事性的场景描写,来呈现人的生存意识和生命精神纬度,以独特的视角、舒展的想象、精巧的构思,让诗歌平中见奇、见巧,语言呈现出很强的质感。我们从李凯的诗中可以发现,他并不是用局部的非本质去判断生活,而是在用具象的生命力来揭示生命本体的自然属性,用日常唤醒日常,朴直与平和的字里行间,不经意就泄露了灵魂最终收获的轻盈。
清晨磁铁
作者丨李凯
二十年前,我们生活在一座北方小城
父亲手握钥匙,常常在人们熟睡时打开黑夜
小城里只有我家商铺还有对面汽车站
会在凌晨四点亮起灯光,在重复着的四季里
父亲做着重复的事,搬货、补货、清扫……
只有在握住他那愈加变形的手时,年幼的我
身体才会被一阵冰雹袭击,货物沉默
现在我已长大,我把父亲接到南方一个宜居城市
父亲依旧习惯性早起,我也习惯陪他早起
我们坐在圣莲岛一处木板桥头谈论温度
父亲说,温度是被苦痛包裹在体内的磁铁
在被其它的铁拥抱时,才能真正感知
我喜欢躲在清晨,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原载《星星·诗歌原创》2022年第4期)
游子语录
作者丨李凯
用黄河水洗心业者
经脉涌起一层层麦浪
灶间熬粥,炕上摆桌,趺坐而食……
窑洞里走出过无数个孩子
太行山的车流、太平洋的轮渡——
一直是他们的脐带,也是记录魄力的光盘
我则不同,1485列车载我跨过秦岭后
也驶入一封档案。封条使我意识到
我与黄土间已跨出地理的蜜月期
太快了,被乡愁蚕食的时间
是该在垂头的谷穗上系根安全绳了
我害怕因懂事而表现出的沉默
那会搁浅心中的自己
就像那苦命的黄土,在严苛的尘沙面前
说话总是那么谨慎,顾虑重重
我想大概是它从未拥抱过海浪的缘故吧
(原载《草堂》2021年第12期)
赵星宇
2000年5月生,中共党员。《天府诗报》副主编、《作品》杂志评刊团成员,中诗网第七届签约作家,省诗歌学会、省青作协、巴中市作协会员,原点诗社成员。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于凡俗庸常的现实中发现诗意
赵星宇的诗钟情于身边万物,又痴迷于对万物内在诗意的攫取与塑造,并由此赋万物以形、以神、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通过正在逐步形成的个性化语言,让自然、社会和现实在个体的深切关注中,凝聚并闪耀出诗性的光芒,从而增强了他的诗歌于凡俗庸常的现实中发掘并拓展诗意的能力。大家一致认为,他目前的诗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一般化”和“流行腔”的窠臼,明显地表现出了敏锐地发现诗意、呈现诗意的新锐之气,在语言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控制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具有蕴涵的诗写禀赋和不俗的创造性。
老僧
作者丨赵星宇
光落入寺中
老僧坐在门后,捻动手上的佛珠
菩萨来了几千年
不曾对我说过一句话,老僧在这里
守了几十年,过往香客
听不清他诵经的声音
一条平静的河流从他脸上流过
这是佛的密语,暮晚的钟声响起
光遁入寺中,老僧手上的佛珠刚好走完
一个轮回,红门之内
有佛静坐,有人正在加持黄衣
(原載《诗刊》下半月2021年05期)
现实或虚无
作者丨赵星宇
公园里,有人抽打陀螺
清脆的声音,让我听出老者内心的汹涌
那根长长的鞭子,忽如闪电
让陀螺在原地,不断旋转
它还有不可视的一面,暮晚风起
草木的骨骼发生偏移
鸟儿受惊飞向丛林深处
这让我不知挥鞭者,藏匿何处?
在这神秘之中,上天赋予它们
逃离和闪躲的选择,我无法看见
那根鞭子又指向何处,这是
不可预见的疼,无数的日子里
我在这座城市,跳跃或停留
仿佛一只旋转的陀螺,从早到晚
这些现实和虚无的鞭子,一直在原地
狠狠地抽打着我
(原载《诗刊》下半月2021年05期)
高 亮
1990年8月生。现为四川省作协会员、兴文县作协副主席、政协兴文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14年开始进行诗歌创作,自创作以来有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草堂》《散文诗世界》等刊物。
真挚的情感值得被珍视
高亮白天将精神高度集中于医院临床工作,晚上才得以放空自我进行写作。也许正是因为多在夜深人静时分创作,所以他的诗歌给人一种“安静”之感。深入了解他这些年的写作过程后,我们发现他的诗歌文本多在生活与游历之间而出。他将一切美好的、良善的食物视为诗歌的良药,视为他精神保持活力的药引,始终脚踏实地去创作一些细微的、看得见的、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没有过多的技巧可言,他坚信真挚的情感永远值得被珍视。在笔耕不辍的努力下,他先后获得2020年度“四川诗人之星”、宜宾市“阳翰笙文艺奖”金奖等荣誉。
让我们共同期待,四川诗歌的天空在四川省诗歌学会的引领下,在四川诗人群体的共同擘画下,更加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药引
作者丨高亮
窗子很旧了,落叶,灰烬,模糊的插画
多么安静,像一处盛开的荒原
楼下的榕树根须葳蕤,泛着明净的光
它浸染我,也浸染那些潮湿的语词
暮色低垂,雨水摸着人间行走
镜框里的人,被风越吹越白,越吹越远
多年来,我一直把爱当做一次隐蔽的治疗
而最好的药引,皆来自故乡
(原载《星星》诗刊 2019年第2期)
在人间拆阅信件
作者丨高亮
我能向你描述的已不够新鲜。
雨水滴答在窗外,那是另一个尘世的语言
在一盏暗黄的灯下,抱着手机
写字的人是我,三米之外是无比浓稠的黑夜
有一条河,我们从未见过
但它越来越宽阔,就快要接近静水流深的样子
我能向你描述的,更多来自我眼下的生活
比如此刻的一滴雨,千里迢迢
来到我的窗外,它在我的耳朵里种上了
各种滴答的鸣叫,然后种子般生根、发芽
天地寂静。还能向你描述什么
我在昏黄的灯光下拆阅信件
我和我的炉子在等待炉下的火烧到最旺
(原载《扬子江诗刊》2020年第3期)01116708-40C6-4E77-BFF1-0C273398F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