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畅
内容摘要:汤显祖在南京的求学、仕宦经历是他极重要的人生历程,他在南京时期的诗歌创作对于考察其艺术创作全貌及其政治生涯而言,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作家的主体创作往往受到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南京地域文化之于汤显祖南京时期的诗歌创作亦然。通过对汤诗文本的解读分析,可见出南京地域文化对汤显祖南京时期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南京以其文学景观塑造了汤诗绰约明丽的风格,以其政治现实培育了汤诗中的济世精神,以其宗教文化促就了汤诗中的佛道因缘。
关键词:南京 地域文化 汤显祖 诗歌 人生历程
审阅中国漫长的文学之路不难发现,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作家作为生命的个体,必须依存于一定的具体时空。而这一具体的时空,从纵向的文化流变来看,蕴载着古往今来的文学记忆,从横向的地域空间来看,凸显着与众不同的环境品格。一方面,作家得益于“江山之助”,接受着地域的文化影响和环境滋养;另一方面作家也在创造性的书写中,参与到地域的审美积淀的历史进程中。作家正是在对地域文化的接受中,在具体的地域刻画下了自我的生命印记。当一代文学英杰汤显祖与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南京相遇时,汤显祖自觉接受了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在南京的这一段极为重要的爱恨交织的生命旅程。
一.作为文学古都的南京与汤显祖的诗歌风格
南京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学之都。在明代之前,南京已成为七朝政权的都城,它见证了六朝山水诗的兴盛、永明体宫体诗的嬗变以及五代词在南唐的夺目光辉,也见证了《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文选学、文艺理论著作的诞生。作为文学中心的南京同时拥有着众多的风景名胜,吸引着在此活动的文人士大夫登山玩水,吟咏诗章,文人雅士得此江山之助,书写了南京作为七朝古都的文学景观。
汤显祖《初入秣陵不见帅生》诗自云:“世路未嫌千日酒,才情偏爱六朝诗。”i面对拥有厚重历史和悠久文学传统的南京,汤显祖自觉接受其地域文学的传统六朝风格及秀丽山河的陶染,在诗歌创作中以日益成熟的表现能力融入自我的真性情和六朝文学绮丽的文风,形成了南京时期汤诗绰约明丽的诗歌风格。这一风格主要体现在他怀人送别、吟咏名胜的诗歌之中。
汤显祖中第之前曾多次取道南京上北京应会试,又曾在南京太学跟从师友探讨切磋。但汤显祖在南京上任后,师友或已归田或已外任,面对物是人非的南京,诗人多有怀念师友的诗作。在他的《怀戴四明先生并问屠长卿》、《怀帅惟审郎中戴公司成》诗中,诗人采用七言古体,以华美的辞藻与自然的转韵形式,叙述了在南京与恩师欣赏庙堂音乐、共宿学斋、秉烛夜游的交游情景,可谓是以六朝诗风以叙事的生动例证。虽然上任后的显祖不由感慨“风尘陌上新知乐,烟雨江南旧客怜”(《送胡孟弢应制兼怀赵梦白刘玄子》),但无论出于人情还是真情,迎来送往、赋诗酬唱在所难免,故而在南京任上多有送别寄远之作,其中又以入律古风最具风格。送别诗如《吹笙歌送梅禹金》,寄远诗如《答王恒叔给事忆丁邹二君》《春酒篇寄帅思南》等诗篇,多用流利轻转的笔调寓抒情于叙事,带着六朝宫体、初唐歌行体的影子。以其用韵言,韵调多转,且韵脚平仄相间,读来音调婉转,气韵流畅。以其辞藻言,又多用明丽的词语,且词意疏朗而不绵密,显豁而不滞涩,故显得清新雅丽、自然协和。这与作者所处的雅致的官署环境和诗酒相随的送别场景有关,但更是作者自觉接受六朝绮丽诗风的结果。
在南京官任上的汤显祖身处造化钟灵之地,常将大美山川周纳于笔下,写就了许多吟咏名胜的作品。“东连青龙,北接雉亭”的钟山、“两峰峙如双角”的牛首山、“三峯行列,南北相连”的三山、“形如方印”的方山、“其状似伞”的摄山,在汤诗中郁郁苍苍,高耸青空,云蒸霞蔚:
“玄湖烟雨半霏微,钟阜晴云湿更飞。”(《答恒叔并忆梦白伯符》)ii
“玉京诸峰若浮雾,广陵城郭似青霄。”(《送王伯桢同顾吏部兄弟登三山》)iii
“画塔连风雨,芙蓉入杳冥。”(《灵谷寺浮屠忆谢友可少小钟山之约》)iv
“斜临江皋隔睥睨,前瞻天阙正轩辕。”(《三日二碧王孙山亭饮》)(牛首山,一名天阙。)v
“周回四十里,山川掩映如画”vi的玄武湖、“丹崖翠壁,淩江欲飞”vii的燕子矶、“相传卢莫愁居此”viii的莫愁湖、因王献之爱妾而得名的桃叶渡ix,在作者笔下焕发出浪漫多姿的诗意活力:
“葩华鸟澜 ,澹沱崖光注。磐石似鼋鼍,舟船如雁鹜。峡泻有根云,罅拆无枝树。落砾分委积,崩湍转流输。”(《汤考公招游燕子矶别洞,独宿圆爱师房六十韵》)x
“石城湖上美人居,花月笙歌春恨余。独自楼台对公子,晚风秋水落芙蕖。”(《莫愁湖》)xi
以上所举诗句对景物的描写往往能从景物特征出发刻画其形态,或是在静态画面中表现出浮动之势,或是在动与静的结合中表现出画面的张力,有着清新秀丽的特点。如“玄湖烟雨半霏微,钟阜晴云湿更飞”之句,描摹烟雨霏微中的玄武湖,可见其朦胧之态;写钟山雨后云晴,犹然沾染着水气,却又阻挡不住浮云的飞逝,寓动于静,可使神思邈接远方。又如“画塔连风雨,芙蓉入杳冥”之句,状空中风雨与佛塔相接之貌,但远眺芙蓉峰,依旧能见其高耸云霄。一个“入”字正化静为动,视线从低处的佛塔到高处的峰顶之移动,展现出力的存在。至如“独自楼台对公子,晚风秋水落芙蕖”之句,先以楼台与公子物我孤独的对视铺染出寂静凄清的笔调,旋即以晚风吹落秋天莫愁湖上的莲瓣作结,以一“落”字打破诗境中的宁静,以动衬静,万籁终归无声。这种利用动词與场景的配合所达到的对动静关系的把握,正是六朝谢灵运山水诗所开启的法门。
总之,正是在南京这座山川明丽、钟灵毓秀的文学古都,汤显祖为他的诗歌创作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深切观照往代前贤的在南京留下的文学景观,在寻访名胜和怀友送别的书写中,将六朝的诗风熔铸于写景叙事,形成了这一时期汤诗绰约明丽的诗歌风格。
二.作为政治重地的南京与汤诗中的济世精神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执政,最后又葬于钟山孝陵。汤诗云:“真人握镜开神烈,便作神皋赐金策。”(《金陵歌送张幼于兼问伯起》)xii他心中的南京是太祖辉煌伟业的开端,具有神圣的地位。虽然永乐帝时明朝迁都北京,但南京作为明代定鼎时的都城,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旧有着重要的影响,仍然是明代的政治重地,故明代中叶及以后,被朝中阁臣排挤的政治力量常常被放置在南京六部中,南京也就成为这些政治人物复起的缓冲地带。xiii
汤显祖因不附权势而多次在会试中名落孙山,直到炙手可热的张居正逝世,才得以通过会试,并在殿试中以低名次赐同进士出身。又因不接受宰辅申时行、张四维招致,汤显祖在试政北京礼部之后即被出为主管祭祀礼乐、公务闲散的南京太常寺博士,这便是汤显祖仕途的开端。南京作为朝廷政治斗争的延伸地带,依旧活跃着一批敢于干预政治的士大夫。这些士大夫中如魏允贞、李三才和邹元标等人与汤显祖过从密切,代表着朝中少壮一派。xiv
在政治同仁的影响下,汤显祖继承传统的风雅精神,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既讴歌赞颂朝廷圣主,但在对庙堂失望时,又积极地投身到对社会现实的干预中。
万历十二年八月至十三年二月间,北京久旱无雨,神宗持斋布素,举行雩礼以求雨。十三年五月,汤显祖夜宿孝陵,有感于此,写下了七言古风《帝雩篇宿陵下作》。诗中写道:“独宿山陵祈帝祖,因歌云汉感吾君”,诗人对神宗“亲衣白茅”、“斋居减膳”的祈雨行动颇有感触。虽然神宗的祈雨只是虚应故事,一些宽柔性的政策也只得到了暂时性的实施,甚至于落实到具体的地方行政上早已面目全非,但显祖依旧抱着儒家的仁政理想,并将这一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君主的圣明。五年官任后,汤显祖迁升南京礼部祠祭祀主事,不过是比之前的南京太常博士及南京詹事府主簿升了一品,但显祖依旧感恩戴德,在《迁礼部拜孝陵》中自比长江,表明自己的忠心将环绕太祖的陵墓永无穷已:“寝署三年外,祠郎初报闻。臣心似江水,长绕孝陵云。”xv
但真实的国家政治总在鞭打着那份仁政的理想。汤显祖所在的“国朝”,新旧势力在互相倾轧,国家机器的效力也是每况愈下。忠正的汤显祖在太常博士任上依旧拒绝宰辅的拉拢,他对朝政的抨击常使正人君子之流侧目。汤显祖南京时期诗歌对边事的书写,尤能表明他的政治态度。
万历十八年九月,山西道御史万国钦上书弹劾首辅申时行对外主和,被贬为剑州判官,上任途中行经南京,显祖以《万侍御赴判剑州,过金陵有赠》诗相送:
……倍有金缯去,毫无善马来。市和虚内帑,买爵富中台。醉吏囊谁问,疲儒毂浪推。虏王迎后佛,胡妇戏前媒。席暖戈犹枕,盟寒堑欲灰。……
诗中多以对比形成映照,如“倍有”与“毫无”,“虚内帑”与“富中台”,“席暖”与“盟寒”之类,以极言边政之非,显得肌理绵密,富有张力,对边市弊病和依靠三娘子招安火落赤部的抨击可谓力透纸背。“市和虚内帑,买爵富中台”二句更是直斥当权内阁。在其它反应边事的诗歌如《边市歌》、《榆林老将歌》、《胡姬抄骑过通渭》、《朔塞歌二首》中,对边市问题和招安问题多有反映。其书写或淋漓尽致,或委婉含蓄,语含讽喻,意指庙堂。又如《吊西宁帅》绝句云:“峡石千兵死战场,将军不敢治金疮。筹边自有和戎使,阁道无劳问破羌。”xvi此诗前二句以战事的艰辛与将士的舍身卫国,极力写出边事的残酷,后半却聚千斤之力于笔下,轻轻一拨,婉转而鲜明地表达出对朝中以求和的幌子谋取私利之人的尖銳批评。
汤显祖政治上的鲜明态度还体现在他对民瘼疾苦的切身感受和仗义执言上。万历十四年夏,江南大水,万历十六年三月“山西、陕西、河南及南畿、浙江并大饥疫。”(《明史》卷二十)xvii汤显祖以诗史的形式记录了南京所经历的这两次重大的旱灾水患和饥荒疫情。在《丙戌五月大水》中,诗人抒发了阴水连绵时的忧郁情怀,隐约传达出了对时政的担忧。《顾膳部宴归三十韵》则进一步表达了对人民的普遍同情和作为命官的深切愧疚。至《疫》,诗人直接从正面刻画出了一幅“西河尸若鱼东岳鬼全瘦”、“脑发寘渠薄,天地日熏臭”的人间惨象,并将矛头激切地指向在位的皇帝:“君王坐终北,遍土分神溜。何惜饮余人,得沾香气寿。”神宗此时正忙着祈祷神药仙丹,何惜只求一己仙寿,而不遍洒天下?仁政理想的题中之义不仅有褒颂,更有批评,是以批评促完善,这也正是讽谏的意义所在。
总之,明代中后期南京的政治现实以浓厚的政治氛围和活跃的政治力量影响了汤显祖的政治态度。他在南京时期诗歌中对《诗经》风雅传统和儒家济世精神的继承和展现,正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政治态度在艺术方面的生动表达。
三.作为宗教圣地的南京与汤诗中的佛道因缘
汤显祖和中国古代众多士人一样,自幼接受传统儒家观念的洗礼,在仕进途中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佛道二教思想的影响,在用行舍藏中做着选择。汤显祖的祖父祖母笃信道教,显祖在接受父亲儒家教导的同时,也受着道教的濡染。然而这种影响并没有在显祖往后的人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反倒是之后接触的佛教对他的影响更大。
汤显祖游学南京国子监之时便在报恩寺阅读佛经,之后又在南京官任上与一生的挚友达观和尚会面。他的三任官职又都与祭祀典仪有关,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熟悉南京的宗教场所。因此,南京作为明代宗教名士和寺院名胜荟萃之地,对汤显祖的宗教情结影响甚大。
汤显祖显祖在南京的佛道因缘也同样反映在了他的诗中。在《别光禄周公》、《送梅禹金应制入都》等诗中可以看出,显祖在南京时期的诗歌中流露出了一些隐逸思想。将官位视作身心的缠碍,自称“避世南郎”,其中虽有多年不得迁升的不平之气,但却也符合身处下位、怀才不遇的士人们的普遍心境。如果说在官职上的本职工作是显祖亲近宗教场所的外在原因,那么这种偶尔流露的避世思想便是内在的动力。从时代环境来看,明代士大夫将自己与诗僧的交往视为时尚,所谓万历时“士大夫不与诗僧游,则其为士大夫不雅”。(钟惺《善权和尚诗序》)xviii故而汤显祖对佛教的亲近态度也是受一时风气的影响。
佛寺道观作为宗教场所,以其幽深秀丽的环境吸引着文人游览参谒。文人士子在吟咏胜景的同时,也将自我的身心暂时融入虚静无为的宗教氛围中,从而使人生的焦虑得到一定的缓解。南京的雨花台、高座寺、报恩寺、栖霞寺、弘济寺、神乐观,都是汤显祖足迹屡至的地方。雨花台“在城南三里,据冈阜最高处,俯瞰城闉。……旧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赐花,故名。”(《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xix《江南通志》以其散文式的表达描写出了雨花台环境所富有的诗意:“雨花台在江宁县城南三里,聚宝山上,俯瞩城阙。万家烟火与远近云峰相乱。遥望大江如带。”xx高座寺便修建在秀丽的雨花台梅冈上。汤显祖曾于高座寺中感于春光时序,怀念昔日的友人,作《高座寺怀可上人》诗怀达观。诗人以普贤道场峨嵋山以比雨花台,又以晋代高僧慧远比达观。其中“冥濛江水色,淡澹晓雾空。大地花先满,诸天雨气融”数句,描写出从雨花台远望,一派云雨迷朦的景象,可与《江南通志》的描写相照应,同时又暗喻禅理,寄托着作者对友人达到花满雨融之境界以成正果的期待。
汤显祖也曾多次将南京的大报恩寺及寺塔写入诗中,如《报恩寺迎佛牙夜礼塔,同陆五台司寇达公作》《再礼佛牙绕塔》《望报恩寺塔灯》《雪夜望报恩寺塔灯》等诗便是诗人顶礼佛塔圣物、遥望寺塔有感而作。大报恩寺在明南京城南聚宝门外,前身为晋之长干寺、宋之天禧寺。梁武帝时曾于寺中建塔以瘗埋舍利,宋祥符中曾赐塔名为圣感舍利宝塔,明永乐十年勅建大报恩寺塔。“塔高百余尺,皆五色琉璃,顶冠黄金照耀,云日江山城郭悉在凭眺中。篝灯百二十有八,居民 炷无虚夜,数十里风铎相闻,星光的烁”(《江南通志卷四十三》)xxi,明张岱《陶庵梦忆》中称其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又记云:“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xxii已然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汤显祖记佛塔燃灯时的景观云:“五色金陵外,千年灯火照。珠龙动鳞甲,星河下奔峭”;“转眼百枝灯,飞光九层翼。点缀各有行,门槛远可识。鳞飘烛龙下,星阚暗河直。上领觉俄金,下界似阴色。出江随倒景,同城送曛黑。”其恢宏庄伟的场景正可以与《江南通志》里的描述以及《陶庵梦忆》所记之“夜必灯,岁耗油若干斛。天高日霁,霏霏蔼蔼,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xxiii相照应。
以上关于雨花台高座寺及大报恩寺的借景抒情之作尚且停留在宗教场所的仪式层面,而在《汤考公招游燕子矶别洞,独宿圆爱师房六十韵》诗中,显祖则直接书写了自己在佛寺中的参禅心得。与友人游赏完燕子矶,诗人独自借宿在禅房中,偶动禅悦,与寺中长老燃灯谈经直到天明,回想其昨日种种,不禁感喟“昨游既陈迹,今居岂常住。心清即事远,善胜由人助。”xxiv过往已成陈迹,世间无常驻之理,面对纷繁的尘事,心清则明,当助修善行。
至于显祖与道教人士的交往,可以《文登羽客谒齐王子宿天妃宫》诗为例。诗云“四十为郎忽欲老,海月江花真草草。何处烦忧著此身,谁人未老思仙道。……”xxv仙道之思,虽不过是受到缠碍的身心渴望自由时的一时心绪,但汤显祖年已四十,沉沦下位,坎坷的仕途和污浊的官场的确已让过往的“海月江花”在记忆中渐渐减退了光彩。
汤显祖在有为之年积极干预社会现实,但换来的却是在位者的排斥和打击。面对人生的困顿,汤显祖常常处在思想的矛盾中。虽然他一生都未皈依佛、道,但他与佛、道二教都有着密切的因缘。而南京,是这份因缘中很重要的部分。
“得临南部山川美,幸典春祠岁月从。”(《奉赠赵宗伯二十韵》)汤显祖在南京官任上,得以饱览山川形胜,广泛结交社会名流,自觉承继南京的文化遗产,度过了自己一生中爱恨交织、性情朗然的一段岁月,留下了一生中极重要的生命印记,深刻影响了诗人之后的人生道路选择。
汤显祖在南京所继承的文学传统,使得他的诗歌多了一重六朝风格,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与他的《论辅臣科臣疏》一道,体现出一位忠正士子关怀社稷的理想。与达观和尚的初次会面及交往、在南京宗教场所中所受的熏陶,使得汤显祖一直对佛教保持着好感,同样也反映在了他的诗歌之中,并影响了他后来《邯郸记》、《南柯记》的写作。
作为回赠,汤显祖在他对南京的诗歌文学书写中,以他的风雅才情、济世情怀以及与佛道的不凡因缘为南京的历史文化注入了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鐘惺..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江南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6]南京历代名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7.
[7]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北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注 释
i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66.
ii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89.
iii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55.
iv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61.
v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59.
vi江南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vii江南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viii江南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ix江南通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
x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34.
xi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09.
xii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56.
xiii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北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xiv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xv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46.
xvi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95.
xvii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xviii鐘惺.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51-252.
xix南京历代名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7.
xx江南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xxi江南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xxii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
xxiii张岱.陶庵梦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
xxiv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34.
xxv汤显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7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